..續本文上一頁「知虛空者」上面應該加個「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下面就是緣起──依他起,你看不出來嗎?第一句上面講的是圓成實。
洵師:那這個「彼知覺者」就是空花相了?
師父: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就是依他起嘛!
洵師:那跟上面講的有什麼不同?
師父:上面講的是圓成實,下面講的是依他起。
洵師:那還是指那個知覺了?
師父:我們不擡杠,你們自己發揮!這不是擡杠的事情。
洵師:那知覺是……
師父:你要那麼解就那麼解吧!
洵師:我不是要那麼解,……
師父:你說彼知覺性是虛空的,它怎麼會虛妄的,圓成實成虛妄的了?你說「彼知覺性。猶如虛空。」是虛妄的,所以猶如虛空,那圓成實也是虛妄的?大家知道,這個法很深,它就是什麼?作、無作是它,圓成實、依他起是它,真而如、如而真是它,諸法實相、實相諸法是它,法界無界、無界十法界也是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它。所以說,大家以前探討的那個戒體,無作戒體、作戒體就是這麼解的。希望大家發揮你自己的佛性,希望你能透過去。講吧!
聞師:試著講講看。「彼知覺者」,我們迷惑就是在這個地方,知覺者,我們都認爲有個心是實在的。前面講過「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我們本來現前一念心就是圓滿的,因爲無性它自然能起大用,所以它講「彼知覺」,現前一念心,無性法起大用的時候,猶如虛空。所以下面講「是則名爲淨覺隨順」,這時身心寂滅,因爲知覺不外身心,這都隨緣而有,依無性法而起的。「身心寂滅平等本際」,這種清淨覺就像虛空一樣。如果這樣體會,就可以從現前一念大用,會歸圓成實性,猶如虛空。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下面師父說要加上「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是講一切的緣起萬相都是從清淨覺地流露出來,從畢竟空所出的。「有無俱遣」,這裏面沒有辦法加上衆生的思議心,身心寂滅。這樣體會,我們就不會妄認四大爲自身相,或者攀緣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所以衆生在現前這一念心起大用的時候,因爲我們迷此緣起,反而覆蓋我們的真心。事實上,不是離緣起以外另外跑到一個生死的輪回去,就在這「如來光嚴住持」的當下這一念心,是蒙蔽我們的真心。如果著重在這裏,可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這個法離我們很近,它所以離得很遠,就是我們衆生貪瞋癡太重,習氣很重,懂了沒有用。如果平時用功學戒律、經法,它就能對治我們的迷惑心,或者對治我們的習氣。下面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這個時候你體會到,這一念現前的心就是法界的緣起大用,十方如來就是證于這種神通大光明藏。「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叁昧正受,它能會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有無俱遣。如果這麼講的話,我們現前這一念阿彌陀佛,它不是無量光、無量壽?也是啊!因爲師父常常教導我們,所以我們久久熏習,自然可以找到一條了生死的路來。
禅宗有個公案(以前我對禅宗很喜歡,現在學乖了,知道我不是那料子。)有一天佛很奇怪,拿一朵花給大衆看,大家都不會啊!尤其我們取相的衆生,不會實相法的衆生,沒有辦法體會。大迦葉破顔而笑,佛就講,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我今付囑摩诃迦葉。這是禅宗的開始,我想頭摩花就是實相無相,那我們爲什麼把淨土法門貶得那麼低下,認爲只有老太婆可以學呢?這一句佛號本來就是實相無相,衆生把它念成一句名號,很可惜!因爲這是我們現前諸佛如來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也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所表達出來的,是圓滿的。所以他下面講「是則名爲淨覺隨順」,清淨覺它本身是無性,能隨緣成就萬法,無性待緣。這是我們的法界,也是我們學佛的一條大道。我想,如果衆生學佛不能相信無性法,不能了解實相,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不管我們能不能修。
師父:我領導大家,大家看看那個意思。我們第一個先用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來看,也就是圓成實、依他起來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無性啊?無性不可說有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隨緣啊?既然是無性能隨緣,不可說無,對不對?隨緣即無性,不可說有。這不是把「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會上來了嗎?
我們再看一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真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妙有?真空即妙有,不可說無;妙有即真空,不可說, 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實相?「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諸法?那實相諸法,不可說無;諸法實相,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無作?「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作法?無作而作,不可說無;作而無作,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無量?如果是空即無量,不可說無;無量即空,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是不是如佛的法身?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佛的報化身?法身生報化,不可說無;報化即法身,不可說有,對不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好比天上只有一個月亮?「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一月印千江?一月印千江,不可說無,對不對?千江只一月,不可說有,對不對?
這樣不可說有,有不可得;不可說無,無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叫「淨覺隨順」。是不是這個道理?不相信你再想,你們都講了很多了,你再想一想,「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第一義谛?「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世谛?第一義谛就是世谛,不可說無;世谛即第一義谛,不可說有,對不對?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再講,「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不是般若?「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方便?般若方便叫實方便智,不可說無;方便般若,不可說有。那麼講起來,佛說這個法,根據什麼說的?(答:二谛。)根據二谛說的。「彼知覺者。猶如虛空。」虛空無形無相,是不是?「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就有十方虛空,無形無相的虛空就是十方虛空,不可說無;十方虛空就是無形無相的虛空,不可說有,這是不是淨覺隨順啊?
你如果入這個法的話,一點通,點點通,叫一通一切通。切實入以後,因赅果海,果徹因源。
洵師:這個知覺和知虛空是不是一樣?這個知覺是不是本覺的覺性,那麼知虛空者,是不是開始起覺了?
師父:是的!
洵師:要不然就是一樣了。
師父:是的!本覺有沒有?
洵師:本覺就像虛空。
師父:要是本覺,你能說它是虛妄嗎?
洵師:可是這個知虛空就是從知覺性出來的。
師父:本覺無性啊!
洵師:這個本覺是由……
師父:你不要認爲有本覺,始覺才有有、有無。
洵師:始覺是從本覺出來……
師父:不錯!從本覺出來。
洵師:始覺是虛妄,本覺也是虛妄。
師父:你不是本來是佛嗎?你不覺悟怎麼會成佛?
洵師:可是它覺性……
師父:你開始覺悟以後才叫始覺。
洵師:覺性也是虛妄的。
師父:覺性怎麼會是虛妄的,要是虛妄的,那佛也是虛妄?
洵師:那始覺也是虛妄,因爲……
師父:我們這不是擡杠的,你發揮你的見地,你的意見怎麼樣,你發揮你的,我不障礙你。講吧!
策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我們可以用鏡子來譬喻。彼知覺者就像鏡子一樣,鏡子是一塵不染,一絲不挂,是清淨的。因爲心無所住,猶如虛空。因爲鏡子心無所住,所以它能造一切法,能夠現一切法,能夠現好惡、美醜,但是它心無所住,不會染著。所以不能說它沒有,因爲它能照一切啊!不能說它有,它造一切的時候,心無所住啊!所以有無俱遣,這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因爲這自性清淨心,所以能夠成就佛道。
師父:對!你們多少有點見解了。你要是知道虛妄就是圓成實了;如果執著虛妄實有,就變成什麼了?遍計執。這個分水嶺要把它分清啊!所以執著有,是不是遍計執?執著無,是不是還是遍計執?誰還有什麼意見?
乘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空就是理,相就是事,講到理事無礙。因爲「彼知覺者」是我們的自性,無性能隨緣成一切萬法。因爲它無性的關系,所以如果空的話,用理來講,因爲空就是理。理能夠像虛空一樣,遍一切時一切處,因爲它無性的關系,這是講到理。因爲無性能緣生一切萬法,所以下面講依他起,這一切法都猶如理能産生萬法。萬法也是無性的,因爲無性,所以能隨緣産生諸法,像空花相。我們所看到的相,其實這相不礙性,相就是色,色即是空。所以一切萬法就是空,空能産生萬法。
下面這句講到「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就是說「有無俱遣」,因爲我們說相的話,不離開性,所以講到空,它不礙有。空它不礙有,所以它是真空,因爲講到空,不是斷滅空。如果是斷滅空的話,就不能産生諸法。所以空就是有,真空就是妙有;講到有,不會落入自性實有,所以是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這個法就是由于無性的關系,所以有無俱遣。這是由清淨心所顯現的,所以淨覺能隨順,隨緣能産生一切萬法。
師父:不錯!你們都多少會到一點了。我提醒大家,說依他起虛妄的,並不是沒有依他起,因爲什麼依他起虛妄?無自性叫虛妄,並不是沒有依他起。依他起無自性稱爲虛妄,無自性就是圓成實。圓成實,沒有圓成實,圓成實也無自性,無自性就是依他起。這你才會入二谛。性空就是緣起,爲什麼性空就是緣起?性空無自性故不礙緣起。緣起就是性空,爲什麼?緣起無自性不礙性空。你如果說虛妄的依他起、虛妄的緣起沒有,沒有,上那兒得第一義谛呢?這樣會入……講吧!
霖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師父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