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P14

  ..續本文上一頁講法華經有講到,在心曰知,在眼曰見。知就是指我們的心體,覺就是心體所起的用,彼知覺者就是依心體所起的用。用是依心體隨緣所起的,用是虛妄的,好比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就是說體也不是實在有一個體,離開用也沒有體,這個體要以用來顯。因爲一切事法是無性而成,事相虛妄就是指這個體,所以離理沒有事。可是理也不離事,事虛妄就是理。用虛妄就是體,體必須以用來顯,所以心體即是用,就是講到「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不能說離開覺知而有這個心體,這個體就是覺知。「有無俱遣」,就是說不可說有覺知,也不可說沒有覺知,所以說「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師父:慧霖提出見來了,我告訴大家,我畫一個圖把這個道理和大家講。無性和緣成,無性是不是緣成?如果有性的話不能隨緣成諸法,對不對?無性就是緣成,緣成就是無性,對不對?因緣成諸法的時候,現有現無,是不是?這個無性是空,法是不是這個樣?無性緣成,雖然無性,不可說無;緣成就是無性,雖然是緣成,不可說有,對不對?這裏頭還有兩句,不可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你看,你們大家都是從見方面去發揮。見無性,是無;見緣成,是有。你們大家要是從見方面去講,是不是見有見無了,是不是?這是慧霖提出見來了,所以我告訴大家。這是什麼?無性是圓成實,緣成是依他起。這個見是什麼東西?遍計執嘛!你産生我見,不是遍計執是什麼呢?這個見有兩種,那兩種呢?見到這邊的叫斷見,見到那邊的是常見,常斷二見不入中道。要是沒有斷見,沒有常見,就是法,法就是中道義。法性本來如此,一切法緣成,緣成無性,無性緣成一切法。法性本來如此,就是真如,如真;真如,如實;實相諸法,諸法實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空即無量,無量即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如果産生見的話,錯了!大家了解意思了吧!如果出于見的話,皆是遍計執。所以這個見,根本的有常斷二見,從常斷二見發生出來有六十二邪見,它怎麼會對? 

  悅師:師父!如果以見性來論的話,見的性……

  師父:見這個性就沒有我見,沒有常斷見了。知道這個法的時候,要是證到,叫見性,不是我們了解。這個法叫真如法性,也叫佛性。你看,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往生即無生,無生是往生;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法身報化身,報化身法身;法身德是解脫德、般若德,般若德、解脫德就是法身德。

  不要講多了,再講多了你們就迷惑了。不要起見,所以說般若經不是和你講,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法相應不相應即見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法有,不見一切法空,即見般若波羅蜜,不見一切法是佛法,是外道法,是世間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你稍微著一點點邊,就是見。你不相信,你看這個地方,它不可著啊!緣成是不是無性啊!緣成不可著。無性是不是緣成啊?無性也不可著,這是無所著等正覺,無所著正遍知。你要是從這邊講的話,有五十六位菩薩。從這裏講,究竟處就是佛嘛!五十六位菩薩不在佛以外,佛不在五十六位菩薩以外,覺的程度深了就是佛,覺的程度淺了就是菩薩,不覺就是衆生,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好!查資料吧!

  大家不要小瞧,自古以來從這裏迷的很多,覺的人也很多。程度高低、深淺都不同。會入此法的,我們說有點見地,修行此法得力用得功用,欸!有點修行,有點功勳。佛無量劫以來辛辛苦苦得到這個法,不容易啊!身爲佛弟子應該盡心盡力護持這個法,出家爲佛弟子,做什麼事情來的呢?

  修師:我想再講一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我有一個感覺,這個圓滿覺性就好比虛空一樣。有一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好比虛空一樣,像我們現在,靈知雖然遍一切處,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契入這個法性,都不知道。你知道這個虛空就是知道法是空花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如幻如化,就是空。下面接著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雖然緣起是空,但是你不能執著它是沒有,因爲它是從心體所起的。

  師父:空即緣起啊!

  修師:就是從「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體所起的,所以你不可以說它沒有,有無俱遣,這樣才能隨順我們的清淨心。是不是這樣?

  師父:嗯!你們大家應該知道,「彼知覺性」是你的覺性啊!你這個覺性是不是能覺知一切法?也知道有,也知道空,是不是?知道有也知道空,就不住有,不住空,那不是中道義是什麼呢?那就是修學華嚴義海的心谛了,就是叁谛裏的中谛了。它知道一切法,你這個知覺性住于那個地方?有住沒住?(答:沒有住。)沒有住。如果它住著于張叁,不知道李四;住于李四,不知道張叁。它知道張叁、李四、王五、趙六,都知道而它什麼都不住,是不是?那是不是好象虛空一樣?它好象虛空無性,無性是不是隨緣啊?隨淨緣成佛,隨染緣成衆生,但看你隨什麼緣了。你的知覺性,你叫它隨淨緣成佛,叫淨覺隨順;如果隨染緣的話,落衆生六道輪回,你叫它隨順那裏?那裏都可以隨順。不可說有,它無性嘛!不可說無,怎麼可以說它無呢?它隨順淨緣可以成佛,它不是無啊!隨順染緣,落入六道叁塗。不是有,不是無,所以有無俱遣,有無俱遣以後是不是就是無性了?

  洵師:從「知」上去講,師父那本圓覺經注解是從有無分別智跟分別智去解……

  師父:大家知道,以大家的智力,比一個人智力好多了。大家所發揮的,比我所注解的圓覺經不低啊!因爲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們看,這個圓覺經不和金剛般若一樣了,不能直接講它對不對,看它見地,它見地有高有淺。我們看他見地見到什麼地方?

  (卍續八七‧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卷一‧六四四上‧九)「彼知覺者。猶如虛空。覺上起知。所覺亦妄。如彼虛空了非佛性。知虛空者即空華相。心執頑空。還歸色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不起斷滅之相。有知無知。一無所著。故曰有無俱遣。」「彼知覺者。猶如虛空。覺上起知。所覺亦妄。」那失掉性空,失掉佛性,失掉中道義,失掉圓成實。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一‧一五叁下‧叁)「特顯覺體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是大徹大悟之真知也。……必須不存知相方是真知。若存知相猶是幻知非真知也。以彼真知之體猶如虛空。不可以有知論。不可以無知論。故起信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大家看出來了沒有?修學圓覺經要看他的見地了,你們大家仔細看這段經文,就知道見地有高有低。「不可以有知論。不可以無知論。故起信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引證起信論,引證得很好。

  「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爲有知。即是頭上安頭。」對的!這個人有點禅家的味道。「同于凡夫之知。固是空華相矣。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爲無知。即是斬頭覓活。……以聖心無知而無所不知。」對!「特顯覺體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是大徹大悟。……必須不存知相方是真知。」不存知相,方是真知,對啊!你講的(慧洵師),大概是根據他講的。所以修學圓覺經以前不可看注疏,看注疏障你自己的悟性,你不入。大家仔細看他的文,評一評。

  再看慧策寫的。(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一八上‧一二)「知覺空者。泯彼能觀。知能觀空。亦空華相。」大家看出來了是不是?仔細看他的文,「知覺空者」就是知覺性,泯就是泯滅能觀、所觀。如有能觀,知能觀空,亦空花相,要是有能觀、所觀就是空花相。「如火之木。然諸薪已亦複自然。」這個「之」當「到」字講,火到木。大家先給它消文,這個「然」就是「燃」,燃燒的燃。「此空觀也。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假觀也。有無俱遣。中觀也。」這是根據天臺的空假中講的,根據叁谛理講的。「言雖前後。用在一心。」一心就是中,仁王般若叫心谛。「言慮頓忘」,這個「忘」應念「ㄨㄤˊ」,「沒有」就是了。「故雲淨覺。覺智契理。故雲隨順也。」這個人講的見地也很好。今天到此地!

  ■第七次修學

  師父:你們這麼修學久了有什麼好處?再看注疏他講得對不對,你可以知道。

  大家要同心協力建設這個道場,要把這個道場建設爲少有所學,剛進門的比丘、比丘尼有所學,學法、學律。壯有所用,成長以後,護持常住弘法利生。老有所安,此地就是養老院,大家護持年老的比丘、比丘尼。死有所葬,我們下一步就努力找地方建設我們的骨灰堂了。生也在這裏,教育也在這裏,弘法利生也在這裏,成道也在這裏,希望我們師徒同心合力建設這樣一個道場。不要只圖自己的名利,只想自己成名露臉,如果有這麼多的比丘、比丘尼因爲我們而能夠安身立命,成就道業,應該是一項很高興的事情,比我們成名露臉要強得多了。我今天和大家講,我智谕不敢要名,不敢要利,我要默默無聞地建設這個道場,老老實實地念佛。希望我們大家有志一同,一起來!

  附帶我和大家講,我和大家一樣,也是有病在身。要切實知道,病的原因是在業,如果業不除,病不會好。所以佛說心爲惡源,形爲罪薮,心造的一切惡因叫惡源,身受報稱之爲罪薮,造一切惡,叁塗六道的惡業皆是心造的。你自己的心造,還要自己的身受,到什麼時候才不受了呢?叁果聖人就得身樂了,四果出叁界,確實不受後有了。現在大家,你有病啊!都是你自己的業現前,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守自己的心,不可亂。一方面持戒念佛修功德,這個樣才能出離,要不然只知道消耗福報去治病,將來有一天福盡命不盡就大苦臨頭了,那就糟糕了,大家千萬要注意到!

  你們練習講八大人覺經,八大人覺經和你講心爲惡源,一切惡業因是心造的。心怎麼造的?貪瞋癡。形爲罪薮,你那個身子,一切苦…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