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P15

  ..續本文上一頁樂皆是它受的,地獄、餓鬼、畜生皆是身受,希望大家這一夏好好警覺。現在我們開始修學圓覺經。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何以故。虛空性故。」他這是從上文來的,我們必須把上文搞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今天開始接這段了。「何以故」,爲什麼原因呢?「虛空性故」,虛空性是什麼性?「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今天修學這段經文。

  大家仔細想,他這是接上文的。爲什麼原因呢?「何以故。虛空性故。」虛空性是什麼東西?用谛理去會。「常不動」是什麼原因?「如來藏」,是什麼東西叫如來藏?「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因爲什麼原因?「無知見故」,爲什麼無知無見?「如法界性」,法界性怎麼樣?「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是則名爲因地法行」,這個因地法行達到什麼程度得到這個狀態呢?「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注意到了,這是要點,如果發清淨心怎麼樣呢?「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不墮邪見和發清淨心有什麼關系?大家看經文,看過以後,講你的見地。大家要不離二谛。

  悅師:師父,我要先講,不然等一下他們講那麼深,我不會講。

  師父:不可看注疏。

  悅師:不是注疏。「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一段文就是顯真實義,也就是講大方廣圓覺的道理,是第一義邊,下面是緣起邊。「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虛空性故」,就是大方廣圓覺的體,此體猶如虛空,因爲此體是無自性,猶如虛空常不動。「如來藏中。無起滅故。」既然無起滅,所以無知見,如法界性,好比一真法界性,它能究竟圓滿遍滿十方。「是則名爲因地法行」,這是答前面文殊師利問的「如來本起因地法行」,就是依剛才說的體起這種行,這也就是如來的因地法行,也就是菩薩于大乘中發這種的法行,這種的清淨心也就是圓覺。末世衆生依這個道理修行,可以不墮邪見。這段文講到如來的因地法行,以及菩薩如何的發大乘清淨心,及末世衆生可以不墮邪見。

  師父:慧悅現在進步得多了,不錯。大家修學以前任何人都不可看注疏,憑你自己的悟性用功。誰再講?逐漸逐漸地把它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彰師:先講「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是顯理性。「如來藏」,按理說起來,如來藏在衆生的時候叫如來藏,在佛叫法身。但是他說「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就是說法身。法身沒有分別知見故,就如法界性。在這裏是全顯那個理性,但是有一句話說,全理就是全事,全事就是全理。就是無自性故,就是無生故,無住著故,無礙故,它才能緣起遍十方,所以這樣叫究竟圓滿。

  「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因地法行」,就是說行無漏法故,離叁界故,所以這個叫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等一下想清楚一點再講。

  師父:慧彰講得也不錯了。不過我問你,你回答。你說行無漏法,有無漏法是不是虛空性?

  彰師:無漏法無自性!無自性當然也是空性。

  師父:無自性還有沒有無漏法?

  彰師:無漏法就是剛修行時發無漏法,無漏法無自性,會到圓成實當然是這樣。 

  師父:有無漏法的話,那是虛空性嗎?那是不動嗎?從有漏得無漏,它不動嗎?是如來藏嗎?是無起滅嗎?不是無漏法,這個法沒有漏,沒有無漏,沒有有爲,沒有無爲,都沒有。

  彰師:那緣起嘛!緣起就有……

  師父:這是第一義,你往那兒會,怎麼能會到呢?

  彰師:這個法從真谛無自性,說到緣起遍十方,遍十方就是緣起,緣起也是無自性啊!

  師父:你要那麼講,講你的意見,我們不擡杠。

  彰師:我等一下想通再和您說。

  師父:這個法要是有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世間法、出世間法、外道法、佛法、凡夫法、聖人法,皆是一切法,皆是如幻的,不可著這個邊。他這是講圓覺第一義嘛!大家仔細看。

  法無有高下,無生無滅,無有分別。在這個法裏面,無佛無衆生,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誰講?我爲什麼不叫他說無漏呢?有漏、無漏如空花,有爲、無爲如空花,世間法、出世間法如空花,凡夫法、賢聖法如空花,外道法、佛法如空花。甚而言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如空花,佛的究竟涅槃、無上菩提如空花,不可著。

  彰師:我現在知道。可是不是我知道,是師父說了,我才知道。

  師父:誰再講?

  聞師:前面講過了,那我就沿著講下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有幾層的講法,慧悅師說可以約第一義來講。我們可以講,這裏面有二谛的講法,或者一谛的講法。「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果約二谛來講,這是講無性,約真谛在講的。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這是約緣起邊講。如來藏有所謂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可以出十法界,可以演衆生藏如來,如來藏衆生。事實上這裏是約緣起邊講,約如幻緣起講的,也就是十法界。如來藏中無起滅故,觀佛與衆生都無起滅,因爲是虛空性故,一真法界性,無自性故才能緣成迷和覺的十法界。「無起滅故」,事實上這裏面不能有個佛衆生的知見。

  下面講「如法界性」,就可以接著上面來講。這個十法界同是一真法界性,叫做無性。因爲這個原因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樣是則名爲「因地法行」。這一段是銜接上一段文來的,因爲是文殊師利菩薩問如來,「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我們衆生就是墮于邪見,不懂得一真法界性,在一真法界性裏掩覆自己的真如法性。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用般若來講的話,就是無所得心。以無所得智得一切佛法,假名得佛法。「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邪見應該是一個重點,上面講到虛空性、常不動、無起滅、無知見、法界性,乃至遍于十方,這都是去我們衆生的邪知邪見。

  我常常講,我們爲什麼學習無自性這個法,乃至學習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呢?事實上它對我們是很有受用的。因爲我們衆生沒有用谛理來銷融習氣的話,很難恢複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如果我們學大乘法的話,能讓我們的種種邪見去掉,這是圓覺經的重點。

  師父:講吧!

  修師:「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虛空本來就是假名,其性不可得,所以說虛空性本來是無性的。「常不動故」,因爲它無性所以就不動。假如有生的話,有生就有滅,所以它有動。因爲它無性,所以不生,所以不動。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因爲法身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在六道中輪回的時候,本來法身不滅;成佛的時候,法身也不生。所以如來藏中,一切法本來緣起性空,不可得,沒有生滅的,所以它沒有起滅。「無知見故」,因爲沒有生滅,一切法平等,所以沒有知見,一切法平等不二不異,沒有知見,以同一性,所以「如法界性」。因爲「如」是不二不異,法界性是一性,一真法界本來是一性。一性也無,所以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因爲它無性,所以遍滿十方,這樣叫因地法行。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是以這樣無住著心契合無相法,這樣叫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菩薩就是以這樣來發大乘心,發菩提心,才能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末法衆生也要依這樣來修行,才不墮邪見。因爲墮有邊的話,就是邪見;墮空邊的話,也是邪見。所以就是要以無住著心契無相法,才不會墮邪見。

  師父:我提醒大家,大家都知道這段文是根據文殊師利上面那段問話來的,慧悅已經講過了。可是你要知道,它不遠啊!你看上面啊!「名爲淨覺隨順。何以故。」這是解釋淨覺隨順吧?這個樣叫淨覺隨順,虛空性故、常不動故……,一直講去,講到後來「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發清淨心是不是淨覺隨順?那你就知道了,如果發清淨心也算是淨覺隨順,它和那個如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又有什麼關系呢?大家慢慢入,慢慢入!一定深入教理。誰講?慢慢就把它來龍去脈摸清楚了。

  你仔細看!「如虛空性故。常不動故。」這一段文是不是解釋「淨覺隨順」啊?那後面講完「于大乘中發清淨心」,發清淨心是不是淨覺隨順?看看他文的脈絡。誰講?

  你要體會到了,修學這個經文必須要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是不是這個樣?所以佛說法有深義啊!如果不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根本不知道。如來藏有人說過空不空如來藏,你再想何謂如來?金剛經怎麼說呢?無所從來就不生不起啊!無所從去就不滅啊!誰講?

  觀師:先從上文看下來,「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下面再講原因。「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這邊提到「虛空性故」,虛空性無自性故,所以有無俱遣。下面「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如來藏中不生不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法界性就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這邊談到有無俱遣。

  「是則名爲因地法行」,這個就是如來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這個「此」就是講因地法行,所以能在大乘中發清淨心,所以菩薩能自度度人。而且重點在于菩薩能會到這種無性,所以就沒有我人衆壽相,而能發清淨心,度化衆生。「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我…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