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法华经有讲到,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就是指我们的心体,觉就是心体所起的用,彼知觉者就是依心体所起的用。用是依心体随缘所起的,用是虚妄的,好比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就是说体也不是实在有一个体,离开用也没有体,这个体要以用来显。因为一切事法是无性而成,事相虚妄就是指这个体,所以离理没有事。可是理也不离事,事虚妄就是理。用虚妄就是体,体必须以用来显,所以心体即是用,就是讲到「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不能说离开觉知而有这个心体,这个体就是觉知。「有无俱遣」,就是说不可说有觉知,也不可说没有觉知,所以说「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师父:慧霖提出见来了,我告诉大家,我画一个图把这个道理和大家讲。无性和缘成,无性是不是缘成?如果有性的话不能随缘成诸法,对不对?无性就是缘成,缘成就是无性,对不对?因缘成诸法的时候,现有现无,是不是?这个无性是空,法是不是这个样?无性缘成,虽然无性,不可说无;缘成就是无性,虽然是缘成,不可说有,对不对?这里头还有两句,不可说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你看,你们大家都是从见方面去发挥。见无性,是无;见缘成,是有。你们大家要是从见方面去讲,是不是见有见无了,是不是?这是慧霖提出见来了,所以我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无性是圆成实,缘成是依他起。这个见是什么东西?遍计执嘛!你产生我见,不是遍计执是什么呢?这个见有两种,那两种呢?见到这边的叫断见,见到那边的是常见,常断二见不入中道。要是没有断见,没有常见,就是法,法就是中道义。法性本来如此,一切法缘成,缘成无性,无性缘成一切法。法性本来如此,就是真如,如真;真如,如实;实相诸法,诸法实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空即无量,无量即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如果产生见的话,错了!大家了解意思了吧!如果出于见的话,皆是遍计执。所以这个见,根本的有常断二见,从常断二见发生出来有六十二邪见,它怎么会对?
悦师:师父!如果以见性来论的话,见的性……
师父:见这个性就没有我见,没有常断见了。知道这个法的时候,要是证到,叫见性,不是我们了解。这个法叫真如法性,也叫佛性。你看,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往生即无生,无生是往生;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法身报化身,报化身法身;法身德是解脱德、般若德,般若德、解脱德就是法身德。
不要讲多了,再讲多了你们就迷惑了。不要起见,所以说般若经不是和你讲,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法相应不相应即见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法有,不见一切法空,即见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法是佛法,是外道法,是世间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你稍微着一点点边,就是见。你不相信,你看这个地方,它不可着啊!缘成是不是无性啊!缘成不可着。无性是不是缘成啊?无性也不可着,这是无所着等正觉,无所着正遍知。你要是从这边讲的话,有五十六位菩萨。从这里讲,究竟处就是佛嘛!五十六位菩萨不在佛以外,佛不在五十六位菩萨以外,觉的程度深了就是佛,觉的程度浅了就是菩萨,不觉就是众生,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好!查资料吧!
大家不要小瞧,自古以来从这里迷的很多,觉的人也很多。程度高低、深浅都不同。会入此法的,我们说有点见地,修行此法得力用得功用,欸!有点修行,有点功勋。佛无量劫以来辛辛苦苦得到这个法,不容易啊!身为佛弟子应该尽心尽力护持这个法,出家为佛弟子,做什么事情来的呢?
修师:我想再讲一下。「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我有一个感觉,这个圆满觉性就好比虚空一样。有一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好比虚空一样,像我们现在,灵知虽然遍一切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契入这个法性,都不知道。你知道这个虚空就是知道法是空花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如幻如化,就是空。下面接着说「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虽然缘起是空,但是你不能执着它是没有,因为它是从心体所起的。
师父:空即缘起啊!
修师:就是从「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体所起的,所以你不可以说它没有,有无俱遣,这样才能随顺我们的清净心。是不是这样?
师父:嗯!你们大家应该知道,「彼知觉性」是你的觉性啊!你这个觉性是不是能觉知一切法?也知道有,也知道空,是不是?知道有也知道空,就不住有,不住空,那不是中道义是什么呢?那就是修学华严义海的心谛了,就是三谛里的中谛了。它知道一切法,你这个知觉性住于那个地方?有住没住?(答:没有住。)没有住。如果它住着于张三,不知道李四;住于李四,不知道张三。它知道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都知道而它什么都不住,是不是?那是不是好象虚空一样?它好象虚空无性,无性是不是随缘啊?随净缘成佛,随染缘成众生,但看你随什么缘了。你的知觉性,你叫它随净缘成佛,叫净觉随顺;如果随染缘的话,落众生六道轮回,你叫它随顺那里?那里都可以随顺。不可说有,它无性嘛!不可说无,怎么可以说它无呢?它随顺净缘可以成佛,它不是无啊!随顺染缘,落入六道三涂。不是有,不是无,所以有无俱遣,有无俱遣以后是不是就是无性了?
洵师:从「知」上去讲,师父那本圆觉经注解是从有无分别智跟分别智去解……
师父:大家知道,以大家的智力,比一个人智力好多了。大家所发挥的,比我所注解的圆觉经不低啊!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我们看,这个圆觉经不和金刚般若一样了,不能直接讲它对不对,看它见地,它见地有高有浅。我们看他见地见到什么地方?
(卍续八七‧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卷一‧六四四上‧九)「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觉上起知。所觉亦妄。如彼虚空了非佛性。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心执顽空。还归色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不起断灭之相。有知无知。一无所着。故曰有无俱遣。」「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觉上起知。所觉亦妄。」那失掉性空,失掉佛性,失掉中道义,失掉圆成实。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一‧一五三下‧三)「特显觉体了了常知。不落有无。方是大彻大悟之真知也。……必须不存知相方是真知。若存知相犹是幻知非真知也。以彼真知之体犹如虚空。不可以有知论。不可以无知论。故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大家看出来了没有?修学圆觉经要看他的见地了,你们大家仔细看这段经文,就知道见地有高有低。「不可以有知论。不可以无知论。故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引证起信论,引证得很好。
「若存知知此如空觉性为有知。即是头上安头。」对的!这个人有点禅家的味道。「同于凡夫之知。固是空华相矣。若存知知此如空觉性为无知。即是斩头觅活。……以圣心无知而无所不知。」对!「特显觉体了了常知。不落有无。方是大彻大悟。……必须不存知相方是真知。」不存知相,方是真知,对啊!你讲的(慧洵师),大概是根据他讲的。所以修学圆觉经以前不可看注疏,看注疏障你自己的悟性,你不入。大家仔细看他的文,评一评。
再看慧策写的。(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一八上‧一二)「知觉空者。泯彼能观。知能观空。亦空华相。」大家看出来了是不是?仔细看他的文,「知觉空者」就是知觉性,泯就是泯灭能观、所观。如有能观,知能观空,亦空花相,要是有能观、所观就是空花相。「如火之木。然诸薪已亦复自然。」这个「之」当「到」字讲,火到木。大家先给它消文,这个「然」就是「燃」,燃烧的燃。「此空观也。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假观也。有无俱遣。中观也。」这是根据天台的空假中讲的,根据三谛理讲的。「言虽前后。用在一心。」一心就是中,仁王般若叫心谛。「言虑顿忘」,这个「忘」应念「ㄨㄤˊ」,「没有」就是了。「故云净觉。觉智契理。故云随顺也。」这个人讲的见地也很好。今天到此地!
■第七次修学
师父:你们这么修学久了有什么好处?再看注疏他讲得对不对,你可以知道。
大家要同心协力建设这个道场,要把这个道场建设为少有所学,刚进门的比丘、比丘尼有所学,学法、学律。壮有所用,成长以后,护持常住弘法利生。老有所安,此地就是养老院,大家护持年老的比丘、比丘尼。死有所葬,我们下一步就努力找地方建设我们的骨灰堂了。生也在这里,教育也在这里,弘法利生也在这里,成道也在这里,希望我们师徒同心合力建设这样一个道场。不要只图自己的名利,只想自己成名露脸,如果有这么多的比丘、比丘尼因为我们而能够安身立命,成就道业,应该是一项很高兴的事情,比我们成名露脸要强得多了。我今天和大家讲,我智谕不敢要名,不敢要利,我要默默无闻地建设这个道场,老老实实地念佛。希望我们大家有志一同,一起来!
附带我和大家讲,我和大家一样,也是有病在身。要切实知道,病的原因是在业,如果业不除,病不会好。所以佛说心为恶源,形为罪薮,心造的一切恶因叫恶源,身受报称之为罪薮,造一切恶,三涂六道的恶业皆是心造的。你自己的心造,还要自己的身受,到什么时候才不受了呢?三果圣人就得身乐了,四果出三界,确实不受后有了。现在大家,你有病啊!都是你自己的业现前,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守自己的心,不可乱。一方面持戒念佛修功德,这个样才能出离,要不然只知道消耗福报去治病,将来有一天福尽命不尽就大苦临头了,那就糟糕了,大家千万要注意到!
你们练习讲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和你讲心为恶源,一切恶业因是心造的。心怎么造的?贪瞋痴。形为罪薮,你那个身子,一切苦…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