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P13

  ..续本文上一页「知虚空者」上面应该加个「有知觉性」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下面就是缘起──依他起,你看不出来吗?第一句上面讲的是圆成实。

  洵师:那这个「彼知觉者」就是空花相了?

  师父:有知觉性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有知觉性知虚空者就是依他起嘛!

  洵师:那跟上面讲的有什么不同?

  师父:上面讲的是圆成实,下面讲的是依他起。

  洵师:那还是指那个知觉了?

  师父:我们不抬杠,你们自己发挥!这不是抬杠的事情。

  洵师:那知觉是……

  师父:你要那么解就那么解吧!

  洵师:我不是要那么解,……

  师父:你说彼知觉性是虚空的,它怎么会虚妄的,圆成实成虚妄的了?你说「彼知觉性。犹如虚空。」是虚妄的,所以犹如虚空,那圆成实也是虚妄的?大家知道,这个法很深,它就是什么?作、无作是它,圆成实、依他起是它,真而如、如而真是它,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是它,法界无界、无界十法界也是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它。所以说,大家以前探讨的那个戒体,无作戒体、作戒体就是这么解的。希望大家发挥你自己的佛性,希望你能透过去。讲吧!

  闻师:试着讲讲看。「彼知觉者」,我们迷惑就是在这个地方,知觉者,我们都认为有个心是实在的。前面讲过「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我们本来现前一念心就是圆满的,因为无性它自然能起大用,所以它讲「彼知觉」,现前一念心,无性法起大用的时候,犹如虚空。所以下面讲「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时身心寂灭,因为知觉不外身心,这都随缘而有,依无性法而起的。「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这种清净觉就像虚空一样。如果这样体会,就可以从现前一念大用,会归圆成实性,犹如虚空。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下面师父说要加上「有知觉性」,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这是讲一切的缘起万相都是从清净觉地流露出来,从毕竟空所出的。「有无俱遣」,这里面没有办法加上众生的思议心,身心寂灭。这样体会,我们就不会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或者攀缘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众生在现前这一念心起大用的时候,因为我们迷此缘起,反而覆盖我们的真心。事实上,不是离缘起以外另外跑到一个生死的轮回去,就在这「如来光严住持」的当下这一念心,是蒙蔽我们的真心。如果着重在这里,可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得到的,可是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这个法离我们很近,它所以离得很远,就是我们众生贪瞋痴太重,习气很重,懂了没有用。如果平时用功学戒律、经法,它就能对治我们的迷惑心,或者对治我们的习气。下面说「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这个时候你体会到,这一念现前的心就是法界的缘起大用,十方如来就是证于这种神通大光明藏。「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是三昧正受,它能会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有无俱遣。如果这么讲的话,我们现前这一念阿弥陀佛,它不是无量光、无量寿?也是啊!因为师父常常教导我们,所以我们久久熏习,自然可以找到一条了生死的路来。

  禅宗有个公案(以前我对禅宗很喜欢,现在学乖了,知道我不是那料子。)有一天佛很奇怪,拿一朵花给大众看,大家都不会啊!尤其我们取相的众生,不会实相法的众生,没有办法体会。大迦叶破颜而笑,佛就讲,实相无相,涅槃妙心,我今付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的开始,我想头摩花就是实相无相,那我们为什么把净土法门贬得那么低下,认为只有老太婆可以学呢?这一句佛号本来就是实相无相,众生把它念成一句名号,很可惜!因为这是我们现前诸佛如来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也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所表达出来的,是圆满的。所以他下面讲「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清净觉它本身是无性,能随缘成就万法,无性待缘。这是我们的法界,也是我们学佛的一条大道。我想,如果众生学佛不能相信无性法,不能了解实相,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不管我们能不能修。

  师父:我领导大家,大家看看那个意思。我们第一个先用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来看,也就是圆成实、依他起来看。「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无性啊?无性不可说有吧?「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随缘啊?既然是无性能随缘,不可说无,对不对?随缘即无性,不可说有。这不是把「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会上来了吗?

  我们再看一看,「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真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妙有?真空即妙有,不可说无;妙有即真空,不可说, 有,对不对?「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实相?「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诸法?那实相诸法,不可说无;诸法实相,不可说有,对不对?「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无作?「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作法?无作而作,不可说无;作而无作,不可说有,对不对?「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无量?如果是空即无量,不可说无;无量即空,不可说有,对不对?「彼知觉者」是不是如佛的法身?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佛的报化身?法身生报化,不可说无;报化即法身,不可说有,对不对?「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好比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一月印千江?一月印千江,不可说无,对不对?千江只一月,不可说有,对不对?

  这样不可说有,有不可得;不可说无,无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叫「净觉随顺」。是不是这个道理?不相信你再想,你们都讲了很多了,你再想一想,「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第一义谛?「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世谛?第一义谛就是世谛,不可说无;世谛即第一义谛,不可说有,对不对?所以「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再讲,「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不是般若?「知虚空者即空花相」是不是方便?般若方便叫实方便智,不可说无;方便般若,不可说有。那么讲起来,佛说这个法,根据什么说的?(答:二谛。)根据二谛说的。「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虚空无形无相,是不是?「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这就有十方虚空,无形无相的虚空就是十方虚空,不可说无;十方虚空就是无形无相的虚空,不可说有,这是不是净觉随顺啊?

  你如果入这个法的话,一点通,点点通,叫一通一切通。切实入以后,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洵师:这个知觉和知虚空是不是一样?这个知觉是不是本觉的觉性,那么知虚空者,是不是开始起觉了?

  师父:是的!

  洵师:要不然就是一样了。

  师父:是的!本觉有没有?

  洵师:本觉就像虚空。

  师父:要是本觉,你能说它是虚妄吗?

  洵师:可是这个知虚空就是从知觉性出来的。

  师父:本觉无性啊!

  洵师:这个本觉是由……

  师父:你不要认为有本觉,始觉才有有、有无。

  洵师:始觉是从本觉出来……

  师父:不错!从本觉出来。

  洵师:始觉是虚妄,本觉也是虚妄。 

  师父:你不是本来是佛吗?你不觉悟怎么会成佛?

  洵师:可是它觉性……

  师父:你开始觉悟以后才叫始觉。

  洵师:觉性也是虚妄的。

  师父:觉性怎么会是虚妄的,要是虚妄的,那佛也是虚妄?

  洵师:那始觉也是虚妄,因为……

  师父:我们这不是抬杠的,你发挥你的见地,你的意见怎么样,你发挥你的,我不障碍你。讲吧!

  策师:「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我们可以用镜子来譬喻。彼知觉者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是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是清净的。因为心无所住,犹如虚空。因为镜子心无所住,所以它能造一切法,能够现一切法,能够现好恶、美丑,但是它心无所住,不会染着。所以不能说它没有,因为它能照一切啊!不能说它有,它造一切的时候,心无所住啊!所以有无俱遣,这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因为这自性清净心,所以能够成就佛道。

  师父:对!你们多少有点见解了。你要是知道虚妄就是圆成实了;如果执着虚妄实有,就变成什么了?遍计执。这个分水岭要把它分清啊!所以执着有,是不是遍计执?执着无,是不是还是遍计执?谁还有什么意见?

  乘师:「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这空就是理,相就是事,讲到理事无碍。因为「彼知觉者」是我们的自性,无性能随缘成一切万法。因为它无性的关系,所以如果空的话,用理来讲,因为空就是理。理能够像虚空一样,遍一切时一切处,因为它无性的关系,这是讲到理。因为无性能缘生一切万法,所以下面讲依他起,这一切法都犹如理能产生万法。万法也是无性的,因为无性,所以能随缘产生诸法,像空花相。我们所看到的相,其实这相不碍性,相就是色,色即是空。所以一切万法就是空,空能产生万法。

  下面这句讲到「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就是说「有无俱遣」,因为我们说相的话,不离开性,所以讲到空,它不碍有。空它不碍有,所以它是真空,因为讲到空,不是断灭空。如果是断灭空的话,就不能产生诸法。所以空就是有,真空就是妙有;讲到有,不会落入自性实有,所以是妙有。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所以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个法就是由于无性的关系,所以有无俱遣。这是由清净心所显现的,所以净觉能随顺,随缘能产生一切万法。 

  师父:不错!你们都多少会到一点了。我提醒大家,说依他起虚妄的,并不是没有依他起,因为什么依他起虚妄?无自性叫虚妄,并不是没有依他起。依他起无自性称为虚妄,无自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没有圆成实,圆成实也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依他起。这你才会入二谛。性空就是缘起,为什么性空就是缘起?性空无自性故不碍缘起。缘起就是性空,为什么?缘起无自性不碍性空。你如果说虚妄的依他起、虚妄的缘起没有,没有,上那儿得第一义谛呢?这样会入……讲吧!

  霖师:「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师父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