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序

  《圓覺經》或許可以說是家師初開法眼、深得法益的經典。從其著作《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民國七十五年出版)緣起中如下之記錄得到證明:

  民國五十八年,奉師命至竹東五指山觀音寺看廟。……每當課余無事時,便將圓覺經請出來,端坐恭誦。有一天誦到「于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

  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時,不覺頓時淚流滿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聞?仰感佛恩,無以爲報。

  在淨苑開山前,民國六十一至六十二年間,家師于松山寺曾爲幾位早期的弟子們開講過此經。淨苑開山後,所舉辦第一次「大專青年佛學進修會」的課程也是《圓覺經》。惠敏幸得躬臨當時兩次盛會,雖然曾親聞家師提起彼感悟「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之法喜經驗,並且自己多次學習講述此經,也修學過宗密大師所述的《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卍續藏一二八冊)。但至今惠敏仍然是輪回中亂生亂死的流浪漢,豈是一句慚愧了得?

  于民國七十六年叁月至七十七年九月間,家師再次采用各人直接發揮及參考各家注疏的方式帶領大衆修學《圓覺經》。當時沒有想到可記錄出書,未與會者只得空歎法音散滅。所幸慧融法師有錄下了大部分的實況,一向發心記錄家師講經實況的慧然法師,得知法音尚存,雖然錄音帶多達七十八卷,仍不惜花費心力,精勤不怠地完成一千多頁之記錄,其始終如一之菩提心實令人無限贊歎,今將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之書名出版。

  惠敏彼時因留學于東京大學之故,未能參與修學,如今卻奉命代爲作序,依此因緣得以再學習《圓覺經》之「如幻叁昧」,願與所有見聞者同植無生種,勤修無生道,共悟無生法。

  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二日釋惠敏序于西蓮淨苑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

  ■第一次修學

  師父:注意到,不可看注解。剛才我看下面有注疏,不可看!你先用你的悟性用功,然後對照,這本經注疏家懸殊太大。修學過兩部經了(金剛經、心經),對于谛理多少有一點認識了,你不妨牛刀小試看看它鋒利不鋒利?我以前和大家講,二谛有時不夠用,所以他用叁谛,其實叁谛、二谛都是一谛,從一谛出。佛不是說嗎?據理唯有一谛,此法無二無別。這是說唯有一谛,沒有二谛、叁谛,佛對衆生方便說二谛、說叁谛。

  我們今天開始修學圓覺經,當然一切佛經不出谛理,連四谛都是二谛,四谛的苦集是二谛的世谛,滅道二谛是第一義谛,皆是二谛。不過二谛有四種用法。二谛在經上叫演說,把谛理演說,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世谛,如如不動──第一義谛。這有教理行果四種,在教理方面正是二谛,行果方面也出于二谛,引申涵義。教理方面引申涵義少,行果方面引申涵義多,大部分有引申涵義。如果你離開這個原則再去摸索,那是外道。

  那麼教理方面,我和大家講過了,吉藏大師他探討的多爲教理,叁論宗重在教理,少于行果。大家不相信,你看一看中論就知道了,僅僅在教理,很少行果。他破四谛品有點行果,其它的很少,是在教理方面。那麼這個圓覺經在行果方面。

  吉藏大師作了一部《二谛義》,他立出「于二谛」。二谛就是有和空二種谛理,一谛也是這樣,有是一切,空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說的。空是實相,有是諸法,諸法實相,實相諸法,都是二谛。不過到了華嚴、法華,它是一實谛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一谛。諸法實相,實相諸法,是一谛。其余的經多部分用二谛,爲什麼?依衆生方便,方便和衆生說。方便于凡夫說,說有,真正的,你造作集就受苦,這是有的,這是實在的,所以佛說法是實。對聖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也是實在的,所以佛以實在法說叫一實谛。于聖說空,于凡說有,叫「于二谛」。佛說法,說有也對,說空也對,說亦有亦空也對,說非有非空也對,這是一實谛,那是「教二谛」。

  于二谛、教二谛,那是叁論宗它所立的。實在說,他不出教理方面,固然吉藏說,于二谛是教,有道理!可是不離乎于理。你說純粹是教,沒有理,那你吉藏說的不對。怎麼知道呢?你自己說過了嘛!空就是有之空,空而不空;有是空之有,有而非有,你自己說的。般若也說,色即空,空即色,怎麼會相離呢?所以我們根據他的意思就說,這個教是因理而出教,叫教;因教而明理,就是理。實在說起來,再分析的話,理是第一義,教是世谛。

  那麼今天我們修學的圓覺經,它是從這個階段到行果階段。所以說,不可死于谛理之下,死于谛理之下也是執著,執著也是外道。落于執著就是外道,要知道用引申涵義。引申涵義實在說是我給它的名字,大家要活用,所以我引用世間法「引申涵義」。譬如我說個簡單的,二谛是一實谛,「清淨」是什麼谛啊?第一義谛,空啊!「光明」是什麼谛啊?光明是世谛。這我們就可以領會到了,一開始他「入于神通大光明藏」,這還是不出二谛。大家腦筋要活用,不可死。這個不必急著要求,熟中生巧,你熟了以後,自然就會了。

  圓覺經這部經注疏的不太多,所以有幾位注疏的,各有高低,高低不同。在大家講的時候,試一試你自己的功力,不可用參考資料。參考資料,你總是講別人的東西,得不到自己的東西。 

  現在先試著看看前面的序分,其實序分裏頭倒沒有什麼。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師父:「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這名相我們不必講了,主要從教理方面探討。「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大家不妨運用運用,試一試!你理會理會!「神通大光明藏」,不必根據資料,從你的悟性下功夫,到底什麼道理呢?「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這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說的不出二谛。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大家仔細看,「平等本際」是什麼谛啊?你引申涵義想,不要腦筋太死了。「圓滿十方」是什麼?拿淨土宗講起來,「平等本際」是什麼?無量壽啊!「圓滿十方」,無量光啊!你看,都是這一套嘛!「不二隨順」,一實谛。「于不二境。現諸淨土。」現諸淨土是什麼谛啊?(答:世谛。)大家慢慢理會!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某某人某某人,我們不講了。「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這下面是文殊師利章了,我們不管他,就把序分這段文看完。

  你要講的,按照你的悟性講,講你的東西,絕對不講別人的東西。看人家的,食人家的唾液,沒有用的。不必都講,你對那一點能夠悟到的,你就講那一點。大膽!要講就講,講錯了沒有關系,聽聽人家的。用二谛去會!我們要以二谛會,分不開兩個的,用一實谛去會。講吧!

  悅師:「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入于緣起,入于什麼緣起?入于大光明藏如幻叁昧,這裏講用。「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這是從他的體來看,由體起用,用全歸體。

  師父:慧悅講的,大家認爲怎麼樣啊?你有意見可以提出。你按照他的理路去看,「神通大光明藏」他說是如幻叁昧,就是緣起邊,世谛邊。至于「是諸衆生清淨覺地」,他講是體,體就是第一義谛邊。想一想,圓成實、依他起,那都是二谛。千萬不要解釋它的文字相,那不是的。佛說過,一切法離言語相、文字相。誰還有要講的?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是用,是不是?「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是體,他理會到的是這一點,你理會到的是那一點?講吧!

  彰師:「叁昧正受」,在正定、正命當中能至于神通大光明藏。法在平等無礙當中,隨緣現大神通,能無礙行神通大光明。「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衆生清淨覺地就是自性真性。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這段就是說平等無礙當中,能隨緣見大光明,入娑婆度衆生,能圓滿十方。圓滿十方就是他的用,能夠無礙隨緣度衆生的時候,體性本無性,本性空。在本性空當中,他的相能隨緣,相是無相之相,能隨緣廣用到十方。這種是不能有名稱的,才能圓滿十方,這說起來是它的廣用。阿彌陀佛!

  師父:有些名相解釋,你可以暫且不必重視。譬如「叁昧正受」,叁昧有等引、等持、等至,次第不同。你了解這個很簡單,查辭典就知道了,不需要用你的悟性,查辭典就解釋清楚了。「本際」我提醒大家,也叫真如,也叫實際。講吧!

  明師:我講「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身心是緣起的,因爲緣起法就是無自性啊!無自性當下就是圓成實,所以圓成實就是不生不滅的。我們衆生就是執著一切法有生有滅,執著生惑。世尊乃至諸大菩薩知道身心乃至一切法是緣起,是如幻的,所以在一切法當中能證到平等本際的法性,能夠圓滿十方,能夠在一塵當中顯現十法界。

  師父:我問你,「身心寂滅平等本際」有分別沒有?

  明師:沒有分別。

  師父:沒有分別,有礙沒有礙?

  明師:無礙。

  師父:如果無礙是不是圓滿十方?

  策師:「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如來光明住持,就是實相,實相妙法。「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既然清淨覺地、無相、不分別、平等,所以「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平等本際就是如如。這種如如的法,能圓滿十方,豎窮叁際,就是一切衆生的清淨心。

  師父:慧策講的也不錯,他也是不離谛理。好!還有沒有人講?

  洵師:「入于神通大光明藏」,這是指入法…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