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入法界的話,法界無界,這是以無谛來說。無谛就是叁昧正受,入正定一切法都不受。如來的光嚴假名住持,其實這就是衆生的清淨覺地,就是第一義谛。所謂如來住持功德莊嚴,就是衆生的清淨覺地,衆生本來的佛性。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就是入于無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來就是清淨平等的,他的體是清淨,他的相用可以遍滿十方。「不二隨順」,是說第一義谛、世谛是不二的,法身不動而遍十方,度化衆生,「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師父:我再提醒大家,一般人的世俗觀念,看「神通」兩個字總從相邊會,能夠變化叫神通,其實那不是的。大乘法說神通,神通是無礙,無礙是不是清淨啊?清淨無礙是不是光明啊?至于一般人認爲神通起變化相,那是世俗間的看法,不得大神通,不能入大光明藏。光明是不是無礙啊?有礙不稱爲光明吧!大光明藏、大無礙是什麼東西?藏是含藏一切法。什麼含藏一切法?橫遍豎窮。好!現在大家開始查資料。
現在和我們修學金剛經、心經不同,金剛經和心經直接從教理,理教方面說,注疏家說得對,我們馬上知道;說得不對,我們也馬上知道。這個圓覺經不是那麼簡單了,有時候我們看不出來,不敢講對不對,只可看他的見地。凡是凡夫見地有所不同,有高有低。大家注意到一點,見地和功勳,見地就是見道,見道位到什麼程度?功勳是修道位,到什麼程度,有修沒有修?有見地沒有用,看有功夫沒有,有修行沒有。希望大家慢慢地開見地,都有修行才行。
約小乘講見地是初果的地步,這個功勳是二叁果地步,一直到四果的無學位,四果見地、功勳都圓滿了,那是小乘說。大乘,我和你們講了,就是有學、無學,那也是論見地、功勳。
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人見地怎麼樣?(大正叁九‧圓覺經略疏注卷上之一‧五二九上‧二九)「藏即寶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諸佛衆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體。」大家看,和你理會的怎麼樣?他說大光明藏這個「藏」,這還容易了解,含藏一切嘛!我不是和大家講橫遍豎窮就是藏嗎?法界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起信心真如。是諸佛衆生之本源。」真如法性是諸佛衆生的本源。他和你了解的怎麼樣?你了解到這地步沒有?這是他的見地。現在我們和修學金剛經、心經不一樣,不可直接判對不對,只可看他見地高深,是高是深是淺是薄。「神通光明之性體」,他說真如、法性、清淨。
「塵沙德用並蘊其中」,和你的見地怎麼樣?你的見地和他的見地比較,或者有一點點相似之處。「百千通光皆從斯起」,皆從那裏起?從清淨覺地起,真如起,是不是?「故雲藏也。亦名法性。」法性是什麼?諸法以什麼爲性?(答:無性爲性。)欸!往這兒會。諸法以無性爲性,無性是什麼東西?無性是二谛的什麼東西?無性是圓成實,是第一義谛。
「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諸分別。智與理冥名爲入矣。」,智是什麼東西?理是什麼東西?慢慢去體會!智有兩種,理有兩種。理的方面兩種,真谛、俗谛。智的方面兩種,是權智、實智,這不還是同樣的道理嗎?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一四上‧一)「安住藏中不受諸受。名爲正受。」解釋正受了。「此經說處。即事而真。」即事而真是什麼?事是什麼?世谛。真是什麼?真谛,第一義谛。即世谛就是第一義谛,從世谛入第一義谛。
「匪離娑婆別論常寂」,娑婆世界的常寂光,你怎麼從娑婆世界會到常寂光呢?娑婆世界是不是世俗谛啊?世俗谛無性,無性就是真谛。五陰皆空,不是沒有五陰,外道執著沒有五陰。五陰性空,五陰無性叫五陰皆空。這個人講的見地很不錯!
「爲表正宗所談覺性平等。凡聖同源。橫亘豎窮不思議一。然理不自顯。從理垂教。」「從理垂教」,拿二谛講起來,就是理教了。「教主身土。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心是真谛,境是俗谛。
「故曰于不二境」,萬法唯心,他從那兒說起來,心境不二。「現諸淨土」,清淨當中怎麼現淨土?我問大家,一切法清淨是其體,是吧?清淨怎麼能現淨土?清淨就是淨土。第一義谛是不是就是俗谛?它當然現啊!如果它不能現,不是成了斷滅空了嗎?你千萬不要落入一邊想,說清淨怎麼能現淨土?你不知道淨土就是空性,圓成實不就是依他起嗎?是不是?依他起現的淨土。你說圓成實怎麼現淨土呢?圓成實就是依他起,自然就是淨土。世谛無性是真谛,真谛隨緣是世谛,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無性就是性空,隨緣就是緣起,不還是這個法嗎?
「所現淨土。即說法處之通序也。」這個人我們感覺起來,他見地不錯,見地真。你看和你理會的怎麼樣?你心裏要是還是一盆漿糊的話,你慢慢修學。你要是入的話,一定看出它,「哦!這個地方和我契機,那個地方和我契機。」一定有這個感覺。開始修學,難免心裏一盆漿糊,搞不清!可是不要總叫它一盆漿糊。這個人見地不錯,誰啊?(答:寂正大師。)
再看這個。(卍續一五‧圓覺經類解卷一‧七九叁下‧五)「一代時教中佛所說有如來藏。有自性清淨藏。有法身藏。有法界藏。」大家看過勝鬘經了沒有?勝鬘經不是這麼說嗎?其實這裏邊有深淺,都是一個。如來藏就是自性清淨藏,就是法身藏,就是法界藏,有深有淺就是了,他論的角度不同。
「恐濫彼故。今謂此是大光明寶性神通之藏。何謂之破名。佛恐後人不知法體本來平等。于平等中強生分別。以謂十方諸佛如來大光明藏。大包天地。光明烜赫。無所不照。無所不包。無所不攝。無所不容。有如此之名相。若作如此見解。遂成兩個。故破其執心。即相無相。」這個人見地也不錯,也很真。相是什麼?無相是什麼?相即無相,世谛就是真谛。
「故無大字名相。無光字名相。無藏字名相也。……」不著于相,不著于一切相,就是清淨法體。大家看過般若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離一切法相就是法性。離一切法相就是法性是什麼?離世谛就是真谛,知世谛無性就是真谛。
「論雲。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遍照也。……」這個人見地非常正確,清淨性就是遍照一切。「上至十方諸佛。下及六道衆生。皆有此大光明藏叁昧正定。且如何得入。但向十二時中。息諸妄想攀緣顛倒分別之心。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便入得大光明藏叁昧正受。……」入大光明藏就是這麼入的,起攀緣心,起煩惱心,起一切的妄想心,起一切分別心,不是清淨。清淨就是無礙,無礙就是光明。所以圓覺經是從行果方面論的。
「如來者即指化身也。光嚴者重重交光。照耀炳著。妙相之上。定住住持。永絕攀緣。不曾遺失。」所以學佛,不是叫你有所得,你本性真如。「永絕攀緣」,你就不曾遺失。本來你的性、圓覺都在此地,一攀緣失掉了,不現了。它不現也沒有少,現了以後也沒有多,在佛不增,在生不減。「所以序雲。具足圓覺。住持圓覺者如來也。……諸佛證此境故得稱住持。衆生不證此境但具佛性故不得稱住持二字。……」這個人見地非常正確,說這神通大光明藏在衆生叫佛性,佛的時候叫大光明藏,就是佛了,我們都具足,都有,就是被你的攀緣心、煩惱心、妄想心、分別心給遮住了。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身即所執之妄身。心即所執之妄心。寂滅是畢竟空義。……以大悲故常在生死而不住涅槃。」這個人的見地很正確。你就體會你個人,你了解的和人家的怎樣?這兩個人仔細看,見地不同。講起來,兩個人的見地都很真,不過有深有淺,你們慢慢地久了以後就可知道,現在或許你看不出來,久了你就知道。
我們再把這段文會一會。「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不必修學,你查資料,查注疏,查辭典,就知道了。「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不必修學,查辭典。「佛陀多羅」,查高僧傳就知道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不必費神,查辭典,查資料都知道。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這是序分要緊的地方,我們大家都修學過了,自己下去以後再深入。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不必修學,查資料也可知道了。
「而爲上首」,上首就是上座了,上座比丘、比丘尼。什麼樣的比丘、比丘尼是上座呢?還記得吧?下座的比丘、比丘尼是什麼時候?受過戒到九夏是不是?中座是十夏到十九夏,上座是二十夏以上。滿五十夏叫耆宿,那很難得了。
「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這個我們還沒有修學,平等法會就是清淨覺地,就是清淨心了。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下面的部分我們下次再修學,其余的你查資料都可了解的。只准看經,不准看注疏,看經拿出來是你自己的錢,你腰裏有幾塊錢,買幾塊錢的糖果吃,不可偷別人的錢買糖果,那不行的。今天修學到此地!
■第二次修學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師父:第一次你一定迷迷糊糊,久了以後你慢慢入了,就逐漸逐漸深入了。不能完全答對了,近似一點是不是?不可日數他人珍,自無一文錢,你窮嘛!你有一毛錢就是一毛錢。
我們進入谛理,我是領導大家從般若入,大家知道吧!因爲般若出生叁世諸佛,及諸佛無上菩提,所以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