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P2

  ..续本文上一页界。入法界的话,法界无界,这是以无谛来说。无谛就是三昧正受,入正定一切法都不受。如来的光严假名住持,其实这就是众生的清净觉地,就是第一义谛。所谓如来住持功德庄严,就是众生的清净觉地,众生本来的佛性。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就是入于无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来就是清净平等的,他的体是清净,他的相用可以遍满十方。「不二随顺」,是说第一义谛、世谛是不二的,法身不动而遍十方,度化众生,「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师父:我再提醒大家,一般人的世俗观念,看「神通」两个字总从相边会,能够变化叫神通,其实那不是的。大乘法说神通,神通是无碍,无碍是不是清净啊?清净无碍是不是光明啊?至于一般人认为神通起变化相,那是世俗间的看法,不得大神通,不能入大光明藏。光明是不是无碍啊?有碍不称为光明吧!大光明藏、大无碍是什么东西?藏是含藏一切法。什么含藏一切法?横遍竖穷。好!现在大家开始查资料。

  现在和我们修学金刚经、心经不同,金刚经和心经直接从教理,理教方面说,注疏家说得对,我们马上知道;说得不对,我们也马上知道。这个圆觉经不是那么简单了,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不敢讲对不对,只可看他的见地。凡是凡夫见地有所不同,有高有低。大家注意到一点,见地和功勋,见地就是见道,见道位到什么程度?功勋是修道位,到什么程度,有修没有修?有见地没有用,看有功夫没有,有修行没有。希望大家慢慢地开见地,都有修行才行。 

  约小乘讲见地是初果的地步,这个功勋是二三果地步,一直到四果的无学位,四果见地、功勋都圆满了,那是小乘说。大乘,我和你们讲了,就是有学、无学,那也是论见地、功勋。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人见地怎么样?(大正三九‧圆觉经略疏注卷上之一‧五二九上‧二九)「藏即宝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体。」大家看,和你理会的怎么样?他说大光明藏这个「藏」,这还容易了解,含藏一切嘛!我不是和大家讲横遍竖穷就是藏吗?法界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起信心真如。是诸佛众生之本源。」真如法性是诸佛众生的本源。他和你了解的怎么样?你了解到这地步没有?这是他的见地。现在我们和修学金刚经、心经不一样,不可直接判对不对,只可看他见地高深,是高是深是浅是薄。「神通光明之性体」,他说真如、法性、清净。

  「尘沙德用并蕴其中」,和你的见地怎么样?你的见地和他的见地比较,或者有一点点相似之处。「百千通光皆从斯起」,皆从那里起?从清净觉地起,真如起,是不是?「故云藏也。亦名法性。」法性是什么?诸法以什么为性?(答:无性为性。)欸!往这儿会。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是什么东西?无性是二谛的什么东西?无性是圆成实,是第一义谛。

  「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诸分别。智与理冥名为入矣。」,智是什么东西?理是什么东西?慢慢去体会!智有两种,理有两种。理的方面两种,真谛、俗谛。智的方面两种,是权智、实智,这不还是同样的道理吗?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一四上‧一)「安住藏中不受诸受。名为正受。」解释正受了。「此经说处。即事而真。」即事而真是什么?事是什么?世谛。真是什么?真谛,第一义谛。即世谛就是第一义谛,从世谛入第一义谛。

  「匪离娑婆别论常寂」,娑婆世界的常寂光,你怎么从娑婆世界会到常寂光呢?娑婆世界是不是世俗谛啊?世俗谛无性,无性就是真谛。五阴皆空,不是没有五阴,外道执着没有五阴。五阴性空,五阴无性叫五阴皆空。这个人讲的见地很不错!

  「为表正宗所谈觉性平等。凡圣同源。横亘竖穷不思议一。然理不自显。从理垂教。」「从理垂教」,拿二谛讲起来,就是理教了。「教主身土。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心是真谛,境是俗谛。

  「故曰于不二境」,万法唯心,他从那儿说起来,心境不二。「现诸净土」,清净当中怎么现净土?我问大家,一切法清净是其体,是吧?清净怎么能现净土?清净就是净土。第一义谛是不是就是俗谛?它当然现啊!如果它不能现,不是成了断灭空了吗?你千万不要落入一边想,说清净怎么能现净土?你不知道净土就是空性,圆成实不就是依他起吗?是不是?依他起现的净土。你说圆成实怎么现净土呢?圆成实就是依他起,自然就是净土。世谛无性是真谛,真谛随缘是世谛,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无性就是性空,随缘就是缘起,不还是这个法吗?

  「所现净土。即说法处之通序也。」这个人我们感觉起来,他见地不错,见地真。你看和你理会的怎么样?你心里要是还是一盆浆糊的话,你慢慢修学。你要是入的话,一定看出它,「哦!这个地方和我契机,那个地方和我契机。」一定有这个感觉。开始修学,难免心里一盆浆糊,搞不清!可是不要总叫它一盆浆糊。这个人见地不错,谁啊?(答:寂正大师。)

  再看这个。(卍续一五‧圆觉经类解卷一‧七九三下‧五)「一代时教中佛所说有如来藏。有自性清净藏。有法身藏。有法界藏。」大家看过胜鬘经了没有?胜鬘经不是这么说吗?其实这里边有深浅,都是一个。如来藏就是自性清净藏,就是法身藏,就是法界藏,有深有浅就是了,他论的角度不同。

  「恐滥彼故。今谓此是大光明宝性神通之藏。何谓之破名。佛恐后人不知法体本来平等。于平等中强生分别。以谓十方诸佛如来大光明藏。大包天地。光明烜赫。无所不照。无所不包。无所不摄。无所不容。有如此之名相。若作如此见解。遂成两个。故破其执心。即相无相。」这个人见地也不错,也很真。相是什么?无相是什么?相即无相,世谛就是真谛。

  「故无大字名相。无光字名相。无藏字名相也。……」不着于相,不着于一切相,就是清净法体。大家看过般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离一切法相就是法性。离一切法相就是法性是什么?离世谛就是真谛,知世谛无性就是真谛。

  「论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遍照也。……」这个人见地非常正确,清净性就是遍照一切。「上至十方诸佛。下及六道众生。皆有此大光明藏三昧正定。且如何得入。但向十二时中。息诸妄想攀缘颠倒分别之心。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便入得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入大光明藏就是这么入的,起攀缘心,起烦恼心,起一切的妄想心,起一切分别心,不是清净。清净就是无碍,无碍就是光明。所以圆觉经是从行果方面论的。

  「如来者即指化身也。光严者重重交光。照耀炳着。妙相之上。定住住持。永绝攀缘。不曾遗失。」所以学佛,不是叫你有所得,你本性真如。「永绝攀缘」,你就不曾遗失。本来你的性、圆觉都在此地,一攀缘失掉了,不现了。它不现也没有少,现了以后也没有多,在佛不增,在生不减。「所以序云。具足圆觉。住持圆觉者如来也。……诸佛证此境故得称住持。众生不证此境但具佛性故不得称住持二字。……」这个人见地非常正确,说这神通大光明藏在众生叫佛性,佛的时候叫大光明藏,就是佛了,我们都具足,都有,就是被你的攀缘心、烦恼心、妄想心、分别心给遮住了。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身即所执之妄身。心即所执之妄心。寂灭是毕竟空义。……以大悲故常在生死而不住涅槃。」这个人的见地很正确。你就体会你个人,你了解的和人家的怎样?这两个人仔细看,见地不同。讲起来,两个人的见地都很真,不过有深有浅,你们慢慢地久了以后就可知道,现在或许你看不出来,久了你就知道。

  我们再把这段文会一会。「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上」,不必修学,你查资料,查注疏,查辞典,就知道了。「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不必修学,查辞典。「佛陀多罗」,查高僧传就知道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不必费神,查辞典,查资料都知道。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这是序分要紧的地方,我们大家都修学过了,自己下去以后再深入。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不必修学,查资料也可知道了。

  「而为上首」,上首就是上座了,上座比丘、比丘尼。什么样的比丘、比丘尼是上座呢?还记得吧?下座的比丘、比丘尼是什么时候?受过戒到九夏是不是?中座是十夏到十九夏,上座是二十夏以上。满五十夏叫耆宿,那很难得了。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个我们还没有修学,平等法会就是清净觉地,就是清净心了。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下面的部分我们下次再修学,其余的你查资料都可了解的。只准看经,不准看注疏,看经拿出来是你自己的钱,你腰里有几块钱,买几块钱的糖果吃,不可偷别人的钱买糖果,那不行的。今天修学到此地! 

  ■第二次修学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师父:第一次你一定迷迷糊糊,久了以后你慢慢入了,就逐渐逐渐深入了。不能完全答对了,近似一点是不是?不可日数他人珍,自无一文钱,你穷嘛!你有一毛钱就是一毛钱。

  我们进入谛理,我是领导大家从般若入,大家知道吧!因为般若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所以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