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就能破我們衆生的無明,所以破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性,一切諸法從緣起邊講是如幻如化的。如幻無生,就會入圓成實性。
諸法是依他而有,依他而有當體就不可得,不可得的法,我們假名叫無生法。所以說轉煩惱爲菩提,乃至了生死也是同樣,要會入這個法性。因這個法,如法起修行,會到一切法本來是清淨。這樣法無生的話,實則無住,無住心就能契入無性法。他下面作一個譬喻,既然一切法無生,我們衆生也沒有生死,那我們怎麼常常認爲自己在淪落生死呢?
下面舉一個譬喻,「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因爲我們總認爲一切法都是很實在的,沒有辦法將佛講的經教銷歸于自性,從我們的生活如實去體會。「如夢中人夢時非無」,這麼講起來,我們生活上可以常常以念佛來銷歸自性。如果有人在煩惱的時候,迷惑的時候,認爲很實在。他認爲很實在的話,就要想種種方法來滅這個煩惱,這是一種修法。如果你真正將這個經法,用「慧解立行」來念佛的話,這煩惱是虛妄的,你這佛號怎麼念?這時你會和以前不一樣,你會至誠懇切念佛號。佛號裏面沒有染著,佛號裏面沒有遍計執,在佛號裏面就能會入法性。所以煩惱就是無明,「如夢中人夢時非無」,我們還是認爲很實在的。「及至于醒」,就是我們真正覺悟到,你少分覺悟也好,多分覺悟也好,它是本來無一物,那何處惹塵埃呢?
初修行的時候,你煩惱的時間很長,你慢慢會縮短一點,甚至到後來很快就不煩惱了,這看個人怎麼用這個法。我們體會到煩惱就像「衆空花」一樣,你滅什麼?就是你醒過來,叫做滅。並不是離開現前的法,有個滅,所以不得定有滅者。覺悟的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字,說這虛妄是不可得,叫覺悟,所以「無生處」。其實諸法本來無生,「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教我們如何會入圓覺法,如何依清淨心來起無住行。
師父:慧聞剛才講的,他的見地了解到依他起,依他起是法吧!依他起無過,依他起虛妄,虛妄就是圓成實。如果偏一點怎麼樣?落入遍計執,那叫無明,是不是?他見地是這樣。圓成實、依他起、遍計執──遍、依、圓出于楞伽經和唯識論,還有叁無性。自在其中,你了解以後,一定在裏面了。
他也了解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很深,一般人不知道,念佛時你把那個不生不滅的念出來,真念佛。你念阿彌陀佛名號是依他起,要是沒有依他起的話,沒有圓成實,所以一定念佛號。
大家既然慢慢入了,了解了,于依他起邊起遍計執,叫無明。那還有呢!你可以再深入了解,開你的見地。你想,橫遍豎窮,沒有一法不是依他起。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是無明,再進一步說,沒有一法不是圓成實。誰要發表你的見地?清淨心自然入!心清淨好比電門開關一樣,碰到了就亮。
悅師:「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無明是虛妄的。既然我們知道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剛才慧聞師有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你認爲有佛性,或者一起心動念,就乖這法體,就是無明。所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如師父講的那個圓成實性。我們不會圓成實性,落入遍計執。所以經文接著比喻無明,以世俗知道的「夢」來譬喻。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這句話跟慧洵師提到永嘉大師所說的意思一樣:「迷時分明有六道」就是夢時非無;「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及至于醒,了無所得。接著他說出第二個譬喻,這個無明「如衆空花。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因爲一切法無生,既然無生,怎麼有生滅?既然沒有生處,怎麼有滅處呢?所以下面接著講「無生處故」。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一切衆生不能會到一切法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在畢竟空中,在無生當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生死粗的講叫生死,假如你生心動念,就是生滅。
師父:所以你修清淨心久了以後,能慢慢知道對方的心心所,你們被一點東西障住了。依他起和緣起有什麼關系?緣起和如幻有什麼關系?如幻和夢中有什麼關系?和空中花有什麼關系?和生滅有什麼關系?和輪轉生死有什麼關系?你們怎麼不從這裏入呢?這不是深深到你切身之處嗎?誰發表他的見地?
修師:無明是從上面接下來的,因爲衆生虛妄執著有我,才輪轉生死,這就叫無明。但是執著有生、有死、有我,有我在生死輪回的見,叫無明。無明起的煩惱,不是實在有它的體性。好比夢中人,他作夢的時候,明明就是有,可是等他醒來的時候,了無所得。就好比我們在夢想顛倒中,明明有我、我所,起我見、我愛種種煩惱。但是等到他覺悟以後,了無所得。因爲知道一切法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同一法性,沒有分別,所以無所得。
「如衆空花。滅于虛空。」好比衆因緣和合生的法,歸于無性。「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因爲它本來就是無性,所以它沒有定滅處,只是會歸于根本而已。本來就是如此,法爾如是,所以沒有定滅處。「無生處故」,因爲它沒有自性的緣故,它本來無生,所以無生處。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一切衆生都是于無自性當中,妄見有生有滅,有自性,所以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所以這樣就叫輪轉生死。
師父:我再提醒大家,你知道無明無實有體,好象能會到一切法如幻了吧?會到一切法如幻,離開一切如幻法,你就能會到法性。會到法性的人,他總有一天入涅槃。
修師:「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我想到阿難,他在顛倒的時候,執著有我,只覺得我有這個身。那時候結集經典,大迦葉不肯讓他進去,因爲他執有我身,所以不能進去。等到他證阿羅漢果的時候,知道一切法空,就能以神通力鑽進去。他那時身體還在啊!爲什麼能鑽進去?因爲他那時醒了嘛!一切法本來性空的緣故,所以能鑽進去。
好比「夢中人夢時非無」,因爲在顛倒生死中,明明有我啊!有個牆壁隔著我,進不去。可是等到他覺悟以後,本來都是同一法性沒有分別,所以就能進去了。了無可得,也沒有牆壁,也沒有我,就好比衆緣和合,歸于空性。我剛才想到這段,覺得很有趣。
師父:由一個法了解以後,可以入法性。法性不是無實有體,有名有實,有名有實是不是實在有啊?法性如果實在有的話,還是依他起法,緣起法。法性無性,隨緣成一切法。慢慢了解,慢慢深入!清淨心和無相法慢慢契合以後,你可以入涅槃。入涅槃不可執著,執著就變成小乘涅槃了。好,慧策講吧!
策師:無明沒有自性啊!它是緣起法。緣起法不可得,所以非實有體。但是「如夢中人」,衆生落入遍計執,就取著我人衆壽相,認爲夢中的形形色色是實實在在的,不曉得緣起性空這個道理,認爲實在有落入生死。若能知道緣起性空不可得,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一無所得,因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沒有自性,所以了無所得。
「如衆空花。滅于虛空。」衆空花也是圓成實,也是依他起。依他起沒有自性,沒有處所,沒有能所。「不可說言。有定滅處。」沒有生滅來去,因爲一切法沒有自性,一切法無生。一切衆生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法性中,妄起人我執,起憎愛二心,所以落入生死。
師父:你們要記住,不藉別人任何幫助,自己的見地發出來。不藉別人說話幫助,不藉注解幫助,不藉一切幫助,連佛都不要,你自己的見地發出來。講吧!
明師:一切法都是因緣而有的,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而法本身是不滅的。我們衆生不曉得這個道理,在無生法當中執著實在有的,認爲一切法實在有,執著我人衆壽相,産生遍計執。産生遍計執後,我們假名它叫無明,可是因爲它産生無明,所以虛妄輪轉生死。輪轉生死時,就認爲六道是很實在的,而六道生死本來是很虛妄的。如果你曉得六道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六道可得,也沒有淨土可得,那你當下就沒有生死,沒有無明。我們假名叫了生死,假名叫破無明。所以說,衆生與佛在一念迷跟覺的差別而已。
修師:我講「了無所得如衆空花」,我用一個比較淺顯的譬喻,好比水波它滅于水中,不可言定滅。就好比我們覺悟以後,就顯現法身,一切幻化的法無非從法身所現,所以它沒有定滅處。
師父:這是你的見地。慧明!
明師:阿彌陀佛!
師父:你剛才講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這是叁乘法,不是圓覺經的意思。我問你,因緣來則生,因緣去則滅,不還是生滅嗎?你再深會,你再會因緣本身就是佛……好,你講!
悅師:我感覺這段話,實在是說我們現在當下就是。
師父:這是你的見地。講吧!
觀師:剛才師父提到「此無明者。非實有體。」我想到一段話用來勉勵自己,因爲常常沒有往法性上用心。我們怎麼會是無明呢?因爲于一切緣起起貪瞋癡,這就是無明。所以我們可以藉一個法門──念佛,藉念佛不起貪瞋癡,這樣就可以契合心經上所講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不過有個地方要注意到的,念佛要怎樣念到不起貪瞋癡呢?最好的方法是師父跟我們講的,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如果念佛念得不清楚,那樣的話心中無佛,佛中無心,那不是在念佛,而是念貪瞋癡。
講到貪瞋癡,怎樣不起貪瞋癡?不起貪,我們出家人不貪名、不貪利,所以古德有這樣的話,看了非常感動,埋光埋名養智養慧,假如把我們的名利埋掉的話,可以長養我們的智慧。提到瞋,我們常說,只見別人的過錯,不見自己的過錯,自己都有很多理由。由這裏,我就想到,難怪古德會有成就,他們都是只見己過,不見人非,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要往這裏來努力。
提到癡,我們一般都不能深信因果,所以在因心上沒有辦法好好地照顧。菩薩就不一樣,菩薩畏因,菩薩因心照顧得很好,菩薩都能往清淨心上去用功,能清淨自心。所以念佛要不起貪瞋癡,最好的辦法就是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如果能這樣的話,在一切境界上就像師父剛才開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