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免全夢作醒。同醒作夢。」這是因爲遍計執的關系。
「故雲人人盡道。此身如夢何曾夢裏知身。……」所以大家不知道,現在我們身心是不是全體無明?大家會到了吧!我們現在身心是不是全體無明?身心全體是無明,是不是身心全體是法性,是不是?全體是無明,身心是不是有生滅?全體是法性,有沒有生滅?我們身心本無生滅,你迷惑執著有生滅,這就是大夢不醒。抖擻精神,振作精神醒過來,就解決了。「此言真妄同源。如衆空華妄也。滅于虛空真也。……言有滅者。已知是妄。既知是妄。滅無生處。妄動而生妄滅即滅。本圓覺性誰生誰滅。衆生未滅。妄見生滅。諸佛已滅寂滅爲樂。」
你自己體會,和你所想的,所了解的,印證!把人家的東西當作善知識,印證自己。有一天你的無住心契無相法的時候,你可以印證他了。
一定要清淨自心,不然你不入法,總在名相上浮來浮去。佛說得很清楚,由定生慧,不得定者,那得生慧?散亂心不發慧。不要認爲多看點書,那是散亂心,那是不生慧的。如果沒有智慧之火,油不會著的。
大家千萬要相信佛語,不可自誤。如果專求多學多聞而取著于相,自誤一生,一生不得益處。此生一過,隨業六道輪轉,那就來不及了。由定發慧以後,逐漸逐漸可以看見生死邊,能否了生死,看你的用功,不過你可以看見生死邊緣。看到生死邊緣的時候,還是不了生死,好比龍樹講,看到井裏有水,不能喝,解不了渴。必須假修行功夫,打上來才能喝,要不然你們錯走路,僅僅在取相多聞,誤自己一生,那叫智障。
■第五次修學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師父:「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這是要點了,我過去有和大家講過。「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到這一段,這一段有很多要點,抓住就知道。
我提醒大家,我不多說,以你自己的悟性會。「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這是什麼意思?從這裏修,下功夫,就無輪轉了。在這段裏頭,你抓住一個要點講也可以,很多個要點講也可以。如果了解的話,真是修佛道的;如果不了解,那都是閑言閑語。誰講?
霖師:「如來因地修圓覺者」,圓覺就是清淨心,如來因地修清淨心,他知道空花虛妄的,因爲它是緣起,緣起就無其自性。這就像華嚴義海百門講的,見到那個塵是無性的、虛妄的,所以當下即圓覺。
師父:對的!大家再發揮,我曾經和大家講過,不要只取名相,要見一切法怎麼樣?一切法如幻,那才入了。我以前曾經講過了吧?那就是知道空花嘛!
策師:「如來因地修圓覺者」,就是如來修發菩提心,修圓覺性。一切法是緣起,一切法無生,知道一切法無生,不會像衆生見一切法實在有。因爲一切衆生見一切法實在有,虛妄輪轉生死,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裏講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佛知道一切法無生,就沒有輪回了。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身心也都是無生,身心也都是緣起如幻,所以「非作故無」。不是說這種了生死是修來的,這種生死本來就沒有生死,一切法本來就沒有自性。「本性無故」,本來一切法沒有自性。
師父:講吧!
聞師:師父,我簡單講一點。前面提到「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是空花,就是知道一切依他無性就是圓成實,因爲空花依他而有的,依他既然無性,當下就是圓成實。知道空花如幻的話,就會入如幻無性,就能如如不動。這句話分作兩個層次來講,事實上依他離開遍計,就是圓成實。
後面講「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身心就是前面講的空花,「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就是說「即無輪轉」。「非作故無」,這個法不是修來的,去造作的才是圓成實性,因爲它本性就是虛妄的。因爲是虛妄法,你離開遍計所執就是圓成實性,法性以無性爲性。既然無性爲性,所以生死本來不可得。
「彼知覺者」,這個知覺的話,它不是用能所來入的。「猶如虛空」,這是譬喻。「無知覺性」,因爲般若無知能知一切法,既然離開遍計所執,心就能橫遍,待緣而成,不假造作。
師父:好!我看大家的力量只能修學這一句。「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修學到此地。講吧!
洵師:「如來因地修圓覺者」,如來以自性清淨心知道空花是虛妄的。我們衆生如果也知道空花是虛妄生的,虛妄滅的,沒有實在的空花,就沒有生死輪回。我們說五陰身心,沒有真的五陰身心可受生死,因爲生死是虛妄的。「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我們這個五陰身心它當下就是空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本來就是空的,不是造作以後才是空的,所以「非作故無」。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道空花是虛妄的,譬如圓覺的自性,也是像虛空一樣。「知虛空者即空花相」,知道虛空的圓覺自性本是如幻的,也是像空中的花一樣不可得……
師父:我們還是修學這一句好了,多了你們力量不夠。大家進一步想,「知是空花」,什麼法是空花?
修師:「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佛要圓滿佛果的時候,修菩薩行的時候,他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無自性,不住著,所以就沒有輪轉。就好象金剛經講的,度盡無邊衆生,而沒有衆生相可度,所以「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因爲他知道這樣,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不受彼生死輪轉」。
「非作故無」,這不是造作才沒有的,它本來就沒有。「本性無故」,因爲它本來沒有自性,不可得的緣故。「彼知覺者」,知道這個因緣起沒有自性不可得法,知道如幻叁昧度盡一切衆生,「猶如虛空」,就像虛空一樣……
師父:這段我們以後再修學。
修師:我想把它講完。
師父:你們力量不夠。我告訴你們「彼知覺者」是什麼東西?是「知是空花」的那個「知」啊!不要認爲有個知覺者,那就糟糕了。「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知是彼知覺者。慧悅講吧!
悅師:記得師父曾經講過,他看圓覺經講十方國土猶如空花亂起亂滅,就可以說是體會到生死如幻的道理。「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也就是會到生死如空花如幻如夢,不真實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性,會到無性就是緣起。因爲前面經文講到「如衆空花。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這下面講「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不但生死如幻,也沒有所受的身心,一切法如空花,如幻的。「亦無身心」,也沒有能受生死的身心受彼生死。爲什麼呢?「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不是造作,也不是知覺才有的,它本性是如幻的、無性的,本性無故,因爲一切法無生。
師父:大家想一想,「知是空花」,先從空花方面去想。
甫師:我們知道空花是無明所現,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我們曉得衆生的生死就從這裏來,執著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才落入生死。如果能放下四大、六塵緣影這些執著,也就是知道空花,它當下就沒有輪轉,所以轉迷爲覺。因爲緣虛妄相而生無明,本來沒有虛妄相,當下放下虛妄相就沒有生死,所以沒有身心受生死,因爲身心是執著緣起才有身心。阿彌陀佛!
師父:大家了解了。當然我們知道原則是二谛理,一切法緣起如幻,皆如空花,因爲如空花故,所以一切法無性。本來就是無性,無性謂之性,緣起謂之相,我們知道了,我現在問大家,根據經上講,身心是四大五陰。四大是不是如空花?四大是不是緣起?五陰是不是緣起如空花?講四大五陰有叁種世間,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一切國土是不是緣起?是不是如空花?你如果認爲它實有的,都錯了。它都是無性的,無自性的。
那麼我們再講起來,六根是不是如空花?十二入是不是如空花?十八界是不是如空花?四谛是不是如空花?十二因緣是不是如空花?六波羅蜜是不是如空花?世出世間法皆如空花了,是不是?佛的十力是不是如空花?佛的四無所畏是不是如空花?佛的十八不共法是不是如空花?這樣你的思想才會開拓。佛的無上菩提是不是如空花?佛的究竟涅槃是不是如空花?從小乘一直講到大乘,一切法皆如空花了。這一切法有誰知道的,誰知道如空花?佛性啊!對不對?就是覺性啊!這就是「彼知覺者」。
我再問大家,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如空花?阿彌陀佛是不是如空花?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如空花?叁世一切諸佛是不是如空花?這從那邊講?二谛從那邊講?從世谛邊講,就是緣起邊講,不是說如空花沒有。誰知道如空花的意思在那裏?緣生無性啊!不是說沒有啊!如果認爲國土世間、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上菩提、究竟涅槃、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皆沒有,那你落入斷滅空了。知道他們如空花皆無性,由于無性,你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所以知世谛就入第一義谛,入第一義谛就入涅槃。
修師:想要請教師父,「彼知覺者」是不是指圓成實性?
師父:欸!就是指它。所以「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這個知就是圓成實,無性啊!
再講一講,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如空花,是不是?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起貪,這個貪是不是如空花?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起瞋,瞋是不是如空花?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起癡,這個癡是不是如空花?這麼說起來,金剛經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給它換一換,凡所有相皆是如空花,是不是這個道理?如空花的原因是什麼?無自性。無自性是什麼?圓成實,是不是?你會到這個地步,以下第二段你才能了解。
修師:「彼知覺者」,就是圓成實性,這個性就好比虛空不可得。因爲我們都有知覺性,知道圓成實,知道空花性,就是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