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P5

  ..续本文上一页是故无边理性,全在于一尘。犹如无际之水性,全在一波,以水无分别故。又如无边虚空,全在目前之虚空中。因十方虚空,与目前虚空,无分别故,一法界故。

  四﹑以非异即是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上文说明非一之如幻事相无有自性,无性即是非异之真理。当知以无性故,则如幻事相方成。所以说因为非异之理性即是非一之事相故,故于一尘中,可见无边法性。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卷下

  【观曰。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一事法与理非异故。一尘全匝于理性。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无边真理。四以非异即非一故。匝无边理而尘不大。思之。】

  前理望事门,便是答理既全体遍一尘,何故非小之问。今事望理门,便是答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之问。

  四句中仍是以一异回答。我们已经知道,所谓一者,系言无性之理。所谓异者,系言如幻事相。而如幻即是无性,无性方成幻相。二者依他无实,悉毕竟空,故不应生大小之见。智者当知,一切法皆悉如此,皆是依他起,而无实体,故于一切

  法不应生执着见。

  一﹑事法与理非异故,一尘全匝于理性。事法如幻,理者无性,如幻不异无性,故曰事法与理非异。因为事与理是一故,所以一尘事相全遍于理性。犹如一点虚空全遍十方,因为一点虚空与十方虚空,一体无分故。

  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尘相是假,真理是实,假与实不同,故曰事法与理非一。然相假无性,无性即是理实,所以假相不可坏,以假相无性故。是知不坏假相,当体即是理实,故观文说,以事理真假非一故,所以不坏一尘假相。

  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无边真理。非一者如幻尘相,非异者无性理体。如幻尘相,即无性理体,故曰非一即非异。换句话说,因为尘即理故,所以一小尘遍于无边真理。

  四﹑以非异即非一故,匝无边理而尘不大。以非异(无性之理),即非一(如幻之事相),所以一尘遍于无边之理而尘不大。何故不大?因为尘相如幻故。

  【观曰。问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若尘外无理。则非全体遍一切事。义甚相违。】

  前观文曾举喻曰:「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今针对此喻难问。

  大海者喻理性,波者用喻于尘。难问曰如果无边理性,全遍于一尘时,那么一尘以外诸事处,是有理性呢?还是无理性呢?如果尘外还有理性,则理性非是全体遍于一尘。如果尘外更无理性,则理性非是全遍一切事处。所以汝所说的道理,是自相违的。

  【观曰。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是故各有四句。】

  以上难问,是未识真空绝相之体。真空是法界全体,无碍是缘起大用。以真空体,起无碍用,岂有内外有无之分?故此人设问,是自落于定性有法也。

  答曰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

  真空理体无性故融,多事之相是假,故而无碍,以无性理契无相事,原本是一,故无内外有无之分。下文以各有四句解答。以真空理性融故,标出理四句。以多事相假无碍故,标出事四句。

  【观曰。先就理四句者。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即在外。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前三句明与一切法非异。此之一句明与一切法非一。良为非一非异故。内外无碍。】

  今就理四句者,即回答前文所问「无边理性全在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

  于就理四句中之第二句:「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便是回答以上问题,今出四句,因为有其余三句相助,其理益明也。

  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

  一尘言内,余一切事处言外。因为余一切事,在一尘之外也。

  理性等同虚空,所以遍一切处。无有一尘,不被理性所摄。是故理性遍一切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因为理无分限,事无体畔,是故在外即在内。

  既然在外即在内,当然在内亦即在外。所以第二句正答所问。

  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即在外。

  与上一句同样道理,因为理无分限,事无体畔,故在内即在外。何故事无体畔?以事相如幻故,事相假故,事相无相故,事相空故。

  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

  虚空无二,故理性亦无二,因为理性等虚空故。一尘所具理性无二,一切尘所具理性亦皆无二。故无二之理性,亦在内亦在外。

  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

  因为理性无二是实,一切事相如幻是假,以实非假故,故曰无二之性非一切事相。又,理性等虚空不可得,事相如幻亦不可得,故曰无二之性非一切事相。所以非内亦非外,因为不可得法无内无外,无遍无不遍故。

  以理四句,总答「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之问。

  最后结论无碍之理。前三句在说明理性与一切事法非异。第四句在说明,理性与一切法事法非一。因为理性与事法,皆不可得故。

  因为理事非一非异故,所以内外无碍。其义不相违也。

  【观曰。次就事四句者。一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二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内。三以诸事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在内亦全在外。无有障碍。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思之。】

  前文中并无此问,兹欲翻覆说明相遍之理,故出约事望理四句。

  今事望理四句,仍以一事为内,多事为外。于十门中,分为五对,已如前述。此是第一对理事相遍门,故有事望理四句。总而言之,以真空绝相体故,乃有理事相遍也。

  一﹑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

  因为事虚,全是理现。犹如波相是虚,不障水性全现。波虚无相,现全是水。一波如此,一切波皆如此。故曰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于理。是故在内即在外。

  二﹑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内。

  同样道理,犹如波虚无相,令水性全现。今事相虚故,令理性全现。是以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事相,亦全匝于理。所以在外即在内。

  三﹑以诸事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在内亦全在外。

  此是言一空一切空。一切事相是空,各各不碍理性全现。是故全在内,亦全在

  外。一切无有障碍。事相皆空,不障理性全现也。

  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思之。

  此是言一假一切假。一切事相,幻现假有,是故各不可坏。以各各假有故,所以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虽云彼此相望,然一尘是假,故不得言在内。一切尘是假,故不得谓在外。

  以上理事相遍一对,解释完毕。

  若总明理事相遍者,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理无性为一,事缘起为一切。无性故能随缘,随缘故是无性。无性随缘,理望事也。随缘无性,事望理也。故

  理事相遍者,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至理事无碍者,亦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观曰。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

  依理成事门,与下第四事能显理门,共成理事相成一对。其所以相成者,是因为理事各无自性。理无性故随缘成事,事无性故全体成理。即所谓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

  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因为事相缘起无性,故无别体。相尽理显,故全以真理而得成立。此是理成事也。所以文中解释曰,因为事法,

  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得成。缘起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理体。

  如波以下,举譬喻明之。如波之动相,揽水方得成立。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以水望波,水能成波也。以水例理,以波例事,言理能成事也。

  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

  如来藏者,约佛性言,如如佛性摄尽一切众生,则名如来藏众生。佛性被烦恼所隐覆,则名众生藏如来。如来藏众生,名为涅槃,成一切净法。众生藏如来,名为生死,成一切染法。故曰依如来藏,得有一切染净诸法。胜鬘经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即此意也。

  当知依理成事,亦复如是。思之。

  【观曰。四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如由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之。】

  此与上第三门,同是理事相成。所谓事能显理者,由于事全以理而成故,所以事相虚幻,而理性真实。故知事全是理也。不过理不可见,因事而见。吾人见事,即是见理,故曰事能显理。故观文曰,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因为事无自性,体全是理故。

  譬如波全是水,无水则无波。故由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事能显理的道理,亦是如此。

  【观曰。五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似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

  此与第六门,属理事相夺一对。理事相夺,与前理事相成,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前第三门故,方成此理夺事门。前第三门依理成事,则事全是理。既然事全是理,所以理夺于事。

  谓事既揽理成,则无事而非理。于是事相皆尽,不碍真理平等露现。因为离开真理以外,别无片事可得。

  譬如波全是水,所以水夺波令尽。则是水存,而坏波令尽。理夺事亦复…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