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故無邊理性,全在于一塵。猶如無際之水性,全在一波,以水無分別故。又如無邊虛空,全在目前之虛空中。因十方虛空,與目前虛空,無分別故,一法界故。
四﹑以非異即是非一故,一塵理性無有分限。上文說明非一之如幻事相無有自性,無性即是非異之真理。當知以無性故,則如幻事相方成。所以說因爲非異之理性即是非一之事相故,故于一塵中,可見無邊法性。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卷下
【觀曰。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一事法與理非異故。一塵全匝于理性。二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于一塵。叁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無邊真理。四以非異即非一故。匝無邊理而塵不大。思之。】
前理望事門,便是答理既全體遍一塵,何故非小之問。今事望理門,便是答一塵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之問。
四句中仍是以一異回答。我們已經知道,所謂一者,系言無性之理。所謂異者,系言如幻事相。而如幻即是無性,無性方成幻相。二者依他無實,悉畢竟空,故不應生大小之見。智者當知,一切法皆悉如此,皆是依他起,而無實體,故于一切
法不應生執著見。
一﹑事法與理非異故,一塵全匝于理性。事法如幻,理者無性,如幻不異無性,故曰事法與理非異。因爲事與理是一故,所以一塵事相全遍于理性。猶如一點虛空全遍十方,因爲一點虛空與十方虛空,一體無分故。
二﹑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于一塵。塵相是假,真理是實,假與實不同,故曰事法與理非一。然相假無性,無性即是理實,所以假相不可壞,以假相無性故。是知不壞假相,當體即是理實,故觀文說,以事理真假非一故,所以不壞一塵假相。
叁﹑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無邊真理。非一者如幻塵相,非異者無性理體。如幻塵相,即無性理體,故曰非一即非異。換句話說,因爲塵即理故,所以一小塵遍于無邊真理。
四﹑以非異即非一故,匝無邊理而塵不大。以非異(無性之理),即非一(如幻之事相),所以一塵遍于無邊之理而塵不大。何故不大?因爲塵相如幻故。
【觀曰。問無邊理性全遍一塵時。外諸事處。爲有理性。爲無理性。若塵外有理。則非全體遍一塵。若塵外無理。則非全體遍一切事。義甚相違。】
前觀文曾舉喻曰:「又大海全遍一波時。不妨舉體全遍于諸波。一波全匝大海時。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礙。」今針對此喻難問。
大海者喻理性,波者用喻于塵。難問曰如果無邊理性,全遍于一塵時,那麼一塵以外諸事處,是有理性呢?還是無理性呢?如果塵外還有理性,則理性非是全體遍于一塵。如果塵外更無理性,則理性非是全遍一切事處。所以汝所說的道理,是自相違的。
【觀曰。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無礙故。故得全在內而全在外。無障無礙。是故各有四句。】
以上難問,是未識真空絕相之體。真空是法界全體,無礙是緣起大用。以真空體,起無礙用,豈有內外有無之分?故此人設問,是自落于定性有法也。
答曰以一理性融故,多事無礙故,故得全在內而全在外,無障無礙。
真空理體無性故融,多事之相是假,故而無礙,以無性理契無相事,原本是一,故無內外有無之分。下文以各有四句解答。以真空理性融故,標出理四句。以多事相假無礙故,標出事四句。
【觀曰。先就理四句者。一以理性全體在一切事中時。不礙全體在一塵處。是故在外即在內。二全體在一塵中時。不礙全體在余事處。是故在內即在外。叁以無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內亦在外。四以無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內非外。前叁句明與一切法非異。此之一句明與一切法非一。良爲非一非異故。內外無礙。】
今就理四句者,即回答前文所問「無邊理性全在一塵時,外諸事處,爲有理性,爲無理性?」
于就理四句中之第二句:「二全體在一塵中時,不礙全體在余事處」,便是回答以上問題,今出四句,因爲有其余叁句相助,其理益明也。
一﹑以理性全體在一切事中時,不礙全體在一塵處,是故在外即在內。
一塵言內,余一切事處言外。因爲余一切事,在一塵之外也。
理性等同虛空,所以遍一切處。無有一塵,不被理性所攝。是故理性遍一切時,不礙全體在一塵處。因爲理無分限,事無體畔,是故在外即在內。
既然在外即在內,當然在內亦即在外。所以第二句正答所問。
二﹑全體在一塵中時,不礙全體在余事處,是故在內即在外。
與上一句同樣道理,因爲理無分限,事無體畔,故在內即在外。何故事無體畔?以事相如幻故,事相假故,事相無相故,事相空故。
叁﹑以無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內亦在外。
虛空無二,故理性亦無二,因爲理性等虛空故。一塵所具理性無二,一切塵所具理性亦皆無二。故無二之理性,亦在內亦在外。
四﹑以無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內非外。
因爲理性無二是實,一切事相如幻是假,以實非假故,故曰無二之性非一切事相。又,理性等虛空不可得,事相如幻亦不可得,故曰無二之性非一切事相。所以非內亦非外,因爲不可得法無內無外,無遍無不遍故。
以理四句,總答「無邊理性全遍一塵時,外諸事處,爲有理性,爲無理性?」之問。
最後結論無礙之理。前叁句在說明理性與一切事法非異。第四句在說明,理性與一切法事法非一。因爲理性與事法,皆不可得故。
因爲理事非一非異故,所以內外無礙。其義不相違也。
【觀曰。次就事四句者。一一事全匝于理時。不礙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內即在外。二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時。不礙一塵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內。叁以諸事法同時各匝故。是故全在內亦全在外。無有障礙。四以諸事法各不壞故。彼此相望非內亦非外。思之。】
前文中並無此問,茲欲翻覆說明相遍之理,故出約事望理四句。
今事望理四句,仍以一事爲內,多事爲外。于十門中,分爲五對,已如前述。此是第一對理事相遍門,故有事望理四句。總而言之,以真空絕相體故,乃有理事相遍也。
一﹑一事全匝于理時,不礙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內即在外。
因爲事虛,全是理現。猶如波相是虛,不障水性全現。波虛無相,現全是水。一波如此,一切波皆如此。故曰一事全匝于理時,不礙一切事法亦全匝于理。是故在內即在外。
二﹑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時,不礙一塵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內。
同樣道理,猶如波虛無相,令水性全現。今事相虛故,令理性全現。是以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時,不礙一塵事相,亦全匝于理。所以在外即在內。
叁﹑以諸事法同時各匝故,是故全在內亦全在外。
此是言一空一切空。一切事相是空,各各不礙理性全現。是故全在內,亦全在
外。一切無有障礙。事相皆空,不障理性全現也。
四﹑以諸事法各不壞故,彼此相望,非內亦非外。思之。
此是言一假一切假。一切事相,幻現假有,是故各不可壞。以各各假有故,所以彼此相望,非內亦非外。雖雲彼此相望,然一塵是假,故不得言在內。一切塵是假,故不得謂在外。
以上理事相遍一對,解釋完畢。
若總明理事相遍者,因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理無性爲一,事緣起爲一切。無性故能隨緣,隨緣故是無性。無性隨緣,理望事也。隨緣無性,事望理也。故
理事相遍者,因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至理事無礙者,亦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觀曰。叁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諸緣起皆無自性故。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攬水以成動。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依如來藏得有諸法。當知亦爾。思之】
依理成事門,與下第四事能顯理門,共成理事相成一對。其所以相成者,是因爲理事各無自性。理無性故隨緣成事,事無性故全體成理。即所謂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
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因爲事相緣起無性,故無別體。相盡理顯,故全以真理而得成立。此是理成事也。所以文中解釋曰,因爲事法,
以諸緣起,皆無自性故。由無性理,事方得成。緣起無性,即此無性,便是理體。
如波以下,舉譬喻明之。如波之動相,攬水方得成立。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以水望波,水能成波也。以水例理,以波例事,言理能成事也。
依如來藏得有諸法,當知亦爾,思之。
如來藏者,約佛性言,如如佛性攝盡一切衆生,則名如來藏衆生。佛性被煩惱所隱覆,則名衆生藏如來。如來藏衆生,名爲涅槃,成一切淨法。衆生藏如來,名爲生死,成一切染法。故曰依如來藏,得有一切染淨諸法。勝鬘經雲,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涅槃。即此意也。
當知依理成事,亦複如是。思之。
【觀曰。四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則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如由波相虛令水體露現。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思之。】
此與上第叁門,同是理事相成。所謂事能顯理者,由于事全以理而成故,所以事相虛幻,而理性真實。故知事全是理也。不過理不可見,因事而見。吾人見事,即是見理,故曰事能顯理。故觀文曰,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因爲事無自性,體全是理故。
譬如波全是水,無水則無波。故由波相虛,令水體露現。當知事能顯理的道理,亦是如此。
【觀曰。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既攬理成。遂令事相皆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似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無不盡。此則水存已壞波令盡。】
此與第六門,屬理事相奪一對。理事相奪,與前理事相成,有著密切關系。因爲前第叁門故,方成此理奪事門。前第叁門依理成事,則事全是理。既然事全是理,所以理奪于事。
謂事既攬理成,則無事而非理。于是事相皆盡,不礙真理平等露現。因爲離開真理以外,別無片事可得。
譬如波全是水,所以水奪波令盡。則是水存,而壞波令盡。理奪事亦複…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