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
【觀曰。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成諸事法。然此事法既違于理。遂令
事顯。理不顯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故衆生現時法身不現也。】
此是事奪理,與第四門有關。第四門事能顯理,因爲理不可見,因事而見。事有形相,理無形相。無形之理,全以有形之事而顯。衆生只能見其事相,不見其理性,故曰事能隱理。
真理隨緣成諸事相,然此事法既違于理(因爲事假理實,假違于實故。)于是令事顯,理不顯也。
譬如水成波相,波動而水靜。衆生只見其動波,不見于靜水,是波能隱水也。事能隱理,亦複如是。
經雲以下,引經爲證。法身不動,六道常轉。雖然六道常轉,而法身不動。法
身者,隨緣無性也,故一切衆生本來寂滅。六道者,無性隨緣也,故影現六道。佛知一切衆生常六道常法身,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佛知一切衆生常法身常六道,法身不顯而名衆生。故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凡夫之人,只見衆生相,不見法身。故曰衆生現時,法身不現也。文中所言五道者,即六道也。于六道中,略阿修羅道不言,故曰五道。
【觀曰。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事必依理。理虛無體故。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爲真理。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思之。】
第七真理即事門,與第八事法即理門,乃理事相即一對。雖然事能隱理而理不
亡,理能奪事而事非無。理事之間,只是體用關系而已。全體起用,全用歸體,體外無用,用外無體。全體起用,故一即一切,是理即事。全用歸體,故一切即一,乃事即理。
事法緣起無性是用即體,然理體湛然,不礙事相宛然是用。理者無性隨緣是體即用,故事相紛陳,不礙理性湛然。是故有此理事相即一對。
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
真理無性,故曰以是法無我理故。無我者,無自性也。法無自性,即是真理。真理無性則不可見,必依事顯,故曰真理必非事外。如果理在事外,便成斷滅空。
事必依理。理虛無體故,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爲真理。
事必依理,是說明真理即事也。理虛無體故不可見,必依事而顯其理,所以此理舉體皆事,方爲真理。否則便成斷滅空。
最後以譬喻說明。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思之。
以水即波,明理即事也。因爲水性濕,而波相動,故無動而非濕。波全是水故,所以即水是波也。此是說明,水即波而不失水,波即水而不失波。正因爲彼此不失故,方成彼此相即義。
【觀曰。八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無自性故舉體即真。故說衆生即如不待滅也。如波動相舉體即水。故無異相也。】
事法即理門,與上同理可知。
謂事法緣起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即是真理。故曰無自性故,舉體即真。
故說衆生即如,不待滅也。
所謂如者,不二不異也。不二不異者,不生不滅也。謂衆生本來不生不滅即是涅槃,不待滅後方入涅槃也。
好象波之動相,舉體即水,而水靜未嘗動,不待波澄然後靜也。故僧肇大師說,江河競注而不流。故波相雖動,其實與水未嘗有異相也。
當知事法隨緣無有自性,即是真理。真理無性方能隨緣,即是事相。故理即事,事即理也。
以上第七門說明,法身隨緣名衆生,第八門說明衆生如如是法身。衆生法身,不過一體異名而已。衆生流轉六道而非有,法身空寂妙湛而不無。理即事雖空而不斷,事即理雖有而不常。非有不無,不斷不常,隱顯自在,即是理事相即義。
【觀曰。九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虛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
此下是理事相非一對。理事相非者,謂性實而相假也。性實者不變,相假者隨緣。不變隨緣,無分別而分別。隨緣不變,則分別而無分別。
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虛故,所依非能依故。
理性是真,而事相是妄;理性是實,而事相是假;事無體依理而有,故事是能依理是所依。所以真理非事。雖然真理即事,不礙真理非事。正因爲理非事故,方有理即事之義。若理事無分別,焉有相即之義?
譬如水與波,水真而波妄,水實而波虛,水是所依而波是能依,水性濕而波相動。故水非是波。
【觀曰。十事法非理門。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異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動義非濕故。】
以上第九門,顯理真、實、所依。第十門顯事妄、虛、能依。因爲事是理影現而出故。
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因爲理與事,是性相異故。事是能依,依理而有。而理性者,爲事所依。是故事相雖舉體全是理性,然而事的假相,卻是宛然存在的。
例如波之與水,波的假相,當不是水性。因爲波相是動的,而水性卻是濕的,動非濕故。
【觀曰。此上十義同一緣起。約理望事。則有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于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深思令觀明現。是謂理事圓融無礙觀。】
此上十義,同一緣起。以上十門,同是法界緣起。法界爲體,緣起爲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法界一大緣起,以法界緣起故,說此理事無礙十門。
約理望事,則有成有壞,有即有離。
約理望事有成者,是第叁依理成事門。有壞者,是第五以理奪事門。有即者,是第七真理即事門。有離者,是第九真理非事門。
事望于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
事望于理有顯者,第四事能顯理門。有隱者,第六事能隱理門。有一者,第八事法即理門。有異者,第十事法非理門。
逆順自在,無障無礙。
第叁門理成于事,第七門理即于事,是理順于事。第四門事能顯理,第八門事法即理,是事順于理。第五門理奪事,第九門理非事,是理逆于事。第六門事能隱
理,第十門事法非理,是事逆于理。
然理事相遍,一大緣起。成時正壞,壞時正成;實時正離,離時正即;顯以隱而顯,隱以顯而隱;一是異之一,異是一之異。總是一大緣起,一切無礙,故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
同時頓起,深思令觀明現,是謂理事圓融無礙觀。
如是十門,理事無礙,對鏡現影,無先無後,故曰同時頓起。應須深思,令此理事圓融無礙觀明現也。
以上五對之中,一﹑理事互遍,二﹑理事相成,叁﹑理事相奪,四﹑理事相即等四門,明理事不離。最後理事相非一對,明理事不即。不即不離,不即爲二,不離爲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方成法界緣起相。
如是十門,總成理事圓融無礙。理事圓融無礙者,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義。真空不礙妙有,故空即不空。不空之空,乃離無邊空,故冥契中道。妙有不礙真空,故有即不有。非有之有,乃離有邊有,亦冥契中道。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如是方成理事圓融無礙也。
周遍含容觀
【觀曰。周遍含容觀第叁。】
此法界觀門有叁,即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叁、周遍含容觀。周遍含容觀者,即事事無礙觀。今是第叁,周遍含容觀。
【觀曰。事如理融遍攝無礙。交參自在。略辯十門。】
諸法無性,隨緣而現事相。事隨緣現,一理無性。事相差別,皆是相礙。然而事隨緣起,皆無自性。無自性故,實是二而不二。二而不二曰「如」,故曰事如。
事如便是無性,無性方成事如。無性爲性便是理,故理以無性爲性。理性無性便是不二,一切法同一理性,故不二者,即一切法,是以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事如理,不二而二理融事。徹底來講,事如正是理融,理融方有事如。
以理融事,事則無礙,一事如此,事事皆如此,故曰事事無礙。總而言之,無論理事無礙,或者事事無礙,其所以無礙者,是因爲理體真空故。
以理融事,而真空之理,無法不收,無法不攝。理性真空無礙,既然遍收一切法,遍攝一切法,故曰遍攝無礙,又曰周遍含容。
交參自在。言理事互攝互入,互遍自在也。交參自在者,一切無礙也。言事時
,則理達事表,言理時,則事徹理源。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終至事事無礙。以下以十門明周遍含容觀。雖說十門,而此十門亦皆交參自在也。
【觀曰。一理如事門。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是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爲事。是故菩薩雖複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爲不即理。】
一﹑理如事門。
此理如事門,及事如理門,與理事無礙觀中,理事相遍一對略同。此理事相如,亦是總成以下八門。由理事相如故,展轉出以下八門。
理事相如,不二不異,不二不異則無礙,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故事事無礙,系從理事無礙觀中,引申而出。
理如事則不礙事現,事如理則不礙理存。二者俱存,卻不礙如如不二。于是一如一,一切如一,一如一切,一切如一切。于是成事事無礙觀。
觀文曰,一﹑理如事門,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
事法虛者,謂一切相假也。事法隨緣幻現,無有自性,故其相假。假相即是無相,故相無不盡。而相假即是無性,無性之性即是真理,故曰理性真實。相假不障真理,故全體真理,體無不現。不壞假相,而真理全體露現也。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便是說若不被假相所障,即見真實也。
正因爲理不異事故,所以事亦不異理。是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爲事。換句話說
,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理不自顯借事而顯,事不自成由理而成。猶如水不自顯借波而顯,波不自成由水而成。
是故菩薩雖複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爲不即理。
菩薩如實知全理即事,全事即理,故見事即是見理。凡夫聞空便執空,見有便執有。菩薩不爾,菩薩聞空知是有,見有知是空。故菩薩看事,即是觀理。
然說此事爲不即理。
何故事不即理呢?因爲事假理真,假不即真故。然而相假即是無…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