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P8

  ..續本文上一頁一。一攝一法一入一法。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有本後二句入在頭。】

  八﹑交涉無礙門。

  攝有能攝所攝,入有能入所入。能攝爲攝,所攝即是能入。能入爲入,所入即是能攝。能攝即是所入,所攝即是能入。能入即是所攝,所入即是能攝。如是謂之交涉無礙。

  舉千燈爲喻,此燈之光,攝彼燈之光,則彼燈之光,即入此燈之光。此燈爲能攝,而彼燈被此燈所攝,便是能入。彼燈入此燈是爲能入,此燈被彼燈所入,便是能攝。彼攝此,此入彼亦複如是。

  今如一室千燈,光光相融,燈燈交徹。故此燈光攝彼燈光時,即是彼燈光攝此燈光。此燈光入彼燈光時,便是彼燈光入此燈光。所以周遍含容,事事無礙。

  謂一法望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

  猶如一燈望千燈,有攝有入的道理一樣。

  第一句,一攝一切,一入一切。

  猶一室千燈,一燈攝千燈時,即是一燈入千燈。以光光相融,燈燈交徹故。

  第二句,一切攝一,一切入一。

  猶一室千燈,千燈攝一燈時,即是千燈入一燈。

  第叁句,一攝一法,一入一法。

  此燈攝彼燈時,即是此燈入彼燈。彼燈攝此燈時,即是彼燈入此燈。

  第四句,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

  千燈攝千燈時,正是千燈入千燈。是故事事交涉無礙。

  如是之法,無有先後,俱時而起。故曰同時交參無礙。

  有本後二句入在頭者,謂有的本子後邊二句作,一入一法,一攝一法。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今本四句皆是攝字在頭。

  【觀曰。九相在無礙門。謂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攝。亦有四句。謂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攝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障無礙。】

  九﹑相在無礙門。何謂相在?謂此攝彼時,同時此即入彼,是此在彼中。此能入彼,則彼能攝此。當彼攝此時,同時彼即入此,在此之中。此在彼中,彼在此中

  ,故曰相在無礙。

  例如二燈相映,此燈攝彼燈時,同時此燈光便在彼燈光中。此燈光在彼燈光中,便是彼燈光攝此燈光。攝此燈光時,便是彼燈光在此燈光中。光光相映,重重無盡,無障無礙。

  第八門中是一法望一切,今第九門中是一切望一。第八門中是攝入交涉無礙,今第九門是相在無礙。雖然都是說明重重無盡的道理,然而展轉深入,程度不同。

  謂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攝。

  與第八門中,一望一切相反。前第八門言有攝有入,今第九門欲明互入相在義,故先言有入,後言有攝。此亦有四句。

  第一句攝一入一。

  四句之中,皆應有「一切」二字,今省略之。第一句應雲,一切攝一,一切入一。

  例如千燈之光攝一燈光時,同時千燈之光即入一燈光。光光相融,無有障礙。

  第二句攝一切入一。

  應爲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例如千燈攝千燈時,千燈之光,即入一燈之光。因爲攝入同時,無障無礙,故攝千燈時,即是入千燈時。即入千燈,當然不礙入一燈了。

  第叁句攝一入一切。

  應爲一切攝一,一切入一切。

  與上同理可知,一室千燈,當千燈攝一燈時,當然千燈之光,各各互入千燈之光。

  第四句攝一切入一切。

  應爲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例如千燈互攝,同時便是千燈互入。如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

  同時交參,無障無礙。

  此十門當中,除第一門理如事,及第二門事如理,是總說外。其余八門,皆展轉深入,說明周遍含容。以前二門爲總原則故,所以余門皆同時交參,無障無礙。

  【觀曰。十普融無礙門。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准前思之。】

  十﹑普融無礙門。

  此十門當中,第一第二兩門,是總赅以下八門。今第十門,是總括以上九門。第一理如事門,是說明一即一切。第二事如理門,是說明一切即一。第八門中一法望一切者,即是一即一切的深入解釋。第九門中一切望一,即是一切即一的深入解釋。總括八九兩門,故有第十門的普融無礙。所以第十門,總括以上九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便是法界緣起。「一」者法界體也,「一切」者緣起用也。依體起用,故曰一即一切。用不離體,故曰一切即一。真空者法界體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者,緣起大用也。今此十門,總明法界緣起。而第一第二兩門,總赅下八。最後第十普融無礙門,則總括上九。

  法界緣起者,因之與果,皆一法界也。故法界緣起,亦名一乘緣起。此法界觀門,即華嚴一乘十玄門之方便緣修也。所以此普融無礙門者,即一乘十玄之第一門,同時具足相應門。是以其余九門,亦各各暗與十玄門相應。

  今解觀文。十普融無礙門,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

  普融無礙門者,謂一切及一,同時具足相應,無有先後生滅也。

  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准前思之。

  此第十門普融無礙,一望一切,一切望一,一一皆具第八第九門兩重四句。即同時具足第八門中四句: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法一入一

  法,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及第九門中四句: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攝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這兩重四句,普融無礙,同時具足。

  【觀曰。令圓明顯現。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之。令現在前也。】

  總結全文,勸修觀行。圓明在心者,謂修此叁觀,圓明觀智,深契于心也。

  依解生行,行起解絕。

  圓明觀智者,慧解也。依慧解而立修行方便。修道之人,生真實慧解以後,必須慧解立行。若不起行,所解之理便成空洞。一旦行起,其解必絕。如果其解仍然住著于心,必障于修行。叁觀既已圓明于心,必須依解起修。故觀文開始便說,「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

  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之,令現在前也。

  慧解立行,行在于證。行與境契,終得無障無礙之果也。深思之,令境界現前也。此謂證其果也。

  我國佛教,有賢首天臺二宗競輝于隋唐之間。若論教義,圓融無礙,入理玄微,賢首不讓天臺。只是曲高和寡,淺智難階。故于止于觀,周詳明確,天臺自有殊勝之處。

  此法界叁觀,妙則妙矣,只惜修行不易。欲入華嚴法界,行因致果,要在普賢行願。希讀者留意之。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