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途多艰▪P2

  ..续本文上一页个本具的真理才是唯一真实不虚的“常”。一旦明白这点,既不取亦不着,心就放下了。造成问题的执着消失不再,成就心透彻真理、融于佛法,除了觉悟此真理外,不须再追求其它更高、更深的。如此一来,“法”等同于“佛”,“佛”不异于“法”。

  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变化的教导是“法”。“法”是“佛”的精髓,别无其它。透过持念“哺哆、哺哆”(觉知者)来长养觉知的便是为了看清楚这项真理。藉持念“哺哆”而达到心一境性时,彻入无常、苦和无我的内观得以增进;而清明的觉醒能领你洞悉事物的不稳定和变化性。你若看清这一点,心自然会放下。此后,当你经验到任何苦受时,你明白那是无常的;当你经验任何乐受时,同样明白那是无常的。如果你搬到别的地方居住为的是希望找个比原来更好的地方,切记,你不一定能找得到!反之,若以为留在这儿最好,同样也未必见得。道理就在这儿!有了内观,便会视一切为不稳定的,因此不论你到何处修行,都不会受苦。想待在这儿,就留下;想到他方,也莫迟疑,不须为自己平添问题;关于正不正确的狐疑不定将从此消失。这才是置正念于当下、止息疑惑的修行方法。

  因此,别担忧过去或未来。过去已消逝,不论过去发生什么事,它都已事过境迁了;既是往事,就让它过去罢。未来会发生的,也会在未来消失,所以,也将它放下罢。何必为此烦心?观照当下现起的有为法,觉察它们的迁变和不可靠。当“哺哆”(觉知者)更成熟、更透彻时,便会对一切有为法皆具无常性的核心真理产生更深刻的觉醒。深刻的内观,令三摩地的稳定和平静增强,并且更加细腻。

  三摩地是指坚实、稳固的心或平静的心。三摩地有两种:其中一种来自于僻静处修行,没有色、声、香、味、触或其他感官的干扰。这种平静的心仍未解脱烦恼(kilesa),仍被烦恼所障蔽;烦恼只在入定的时段里受到抑制。犹如一池水在尘垢沉淀池底后的一时清澈一样,只要沉淀物不受搅扰,池水就依然清澈,可是一旦有东西扰动了池底的尘垢,池水便会再次混浊起来。你们也一样,只要听到声音、看见形色或心受心理状态所影响时,任何不喜欢的反应便障蔽了心。若没受到嗔怒的刺激,你就感到舒服;可是那舒服的感觉却是来自执着与烦恼,而非智慧。

  例如,假设你想要这台录音机。除非你的欲望得逞,否则是不会满足的。当你到外面为自己找一台录音机时,就会满心得意,对不对?然而,如果你因为想得到录音机而执取那份满足感,就是在为未来苦成就因缘了。你不自觉地为未来苦创造因缘。原因在于你的满足感全仰赖于拥有它,所以未获录音机前都会受苦。一旦得手了,就会感到满足、快乐。可是,假使有一天,小偷窃取了它,那份满足感就会随之消失,使你再度陷于苦境。事情就是这样。没有了录音机,你就跟着受苦;一旦拥有,高兴随之而来,但如果因故失去它,你便再度陷入悲惨。这情况无时不刻在发生。所谓仰赖平静条件而生的三摩地便是如此,就像渴求得到满足时所经验的乐受,一样是不稳定的。当你终获一心追求的录音机时,甚感得意,但那份乐受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因为欲望被满足的缘故,如此而已。那种乐受再深刻顶多也只有如此——一份受制于烦恼的心所左右的快乐而已。你们根本没觉察到这点。如果有人在任何时间里偷了这台录音机,就会使你再度落入痛苦中。

  可见那种三摩地只能提供短暂的平静体验。你必须去思惟从奢摩他禅修中所生起的平静本质,才能看清它的全体真相。你获得的录音机或拥有的任何物品必然会衰败、破碎,终至消灭。因为拥有录音机,所以就有可能失去;反之,如果没有录音机,自然就没有可失去的东西了。生与死的道理亦然。因为有“生”所以必然有“灭”。如果无所“生”,便无所“灭”。那些所有死去的人必然出生过;而那些不曾“生”者,则不需“灭”。道理便是这样。能够这样来反观,表示你一旦持有录音机,就要正念其无常性,有一天终将或遭偷窃,而且不可避免地必遭分解、朽坏。你要以智慧来看待真理,并了解录音机的本质本来无常。不管录音机是坏了还是遭窃,都算是无常的示现。如果可以正观事物,就能免于受苦地运用录音机了。

  你可以将此比做在家人创业一般。假使创业时必须向银行借贷才能让事业顺利运作,你会立刻感受到压力。由于求取他人的钱财而受苦。挣取钱财不但艰辛而且劳累,一旦贷不到款,你便苦不堪言。可以确定的是,哪天你贷到款时一定喜出望外,但那份欣喜之情不会超过几个时辰,原因是:贷款所需支付的利息很快便会榨干你赚来的钱。你的钱在不费吹灰之力下,便付诸利息的流水中。真是难以置信!这下你又得坐着发愁了。你能看清这点吗?怎么会这样呢?两袖清风时你苦不堪言,等到终于有钱财了,以为问题得到舒缓,贷款须付的利息却很快地榨干你的钱财,为你带来更多痛苦。事情往往如此。

  佛陀教导,依此修行的方法,便是去观照当下,并长养对身、心本来无常的慧观;看清“法”的实相——一切有为法,有生必有灭,此外无它。身和心的本然本来如此,不须妄加执着和计取。如果洞彻此理,自然会成就寂静之心。这份寂静得自于烦恼的放下;它是与智慧同时生起的。

  那智慧又因何生起呢?它是因观想无常、苦、无我三法印而得以生起,带给你彻入万法实相的内观。你的内心必须清楚、无误地洞察真理,才是让你得到智慧的唯一方法;其中清明的内观不可间断。你会亲自洞见一切在意识当中生起的心的所缘对象(法尘)和情绪(arammana)消逝后,随之而来的又是另一个的生起;愈是生灭愈是不可避免。如果执着依旧,苦必然在刹那刹那间产生,不过,如果你放下了,就不会制造任何问题。一旦心看清现象的无常性,就是所谓的“智者自知”(sakkhibhuto)了。心坚毅无比地贯注于观想中,内观因而得以自食其力。总之,他人的教导和智慧只能让你领受到部分真理。

  佛陀曾在对一群比丘开示过后,问在场听法的舍利弗:“舍利弗,你可相信我为各位所说的法?”“世尊,我还不能够相信。”舍利弗回答。佛陀对此回答深感欢喜,而继续说:“很好,舍利弗,你不应轻信他人的教导。所谓智者,必须对所听闻的法先全盘思惟过,才能全然接受。你应带着这份教导,善加思惟才是。”

  舍利弗尊者即便在听佛教导后,也未立即采信当中任何言论。他谨慎地看待修心的正确方法,将所听闻的教导带回进一步审查。经反观佛陀所教的真理,个人发觉能饶益智慧生起、令心平静以及合于真理时,他才信受。这份领悟的产生,必须能使“法”在自心中确立才行。它必须合乎事物的本然真理。佛陀教导弟子:只有从自、他经验及领悟中发掘“法”和事物的本然彼此相符而不带任何疑惑时,方能信受。

  重点终究还是在于单纯审视真相就好。各位不必向外远求,只须观照当下的情形即可。观照心里现前的情形,智慧自会从审察而彻见无常、苦和无我三法印中生起。行走时,视它为无常的;如果坐着,视它为无常的;躺卧时,也视它为无常的,不论你做什么,这三项特性(三法印)时时都在示现着,这本是事物(万法)的本然。万法本然的真理才是恒常不变的。如果内观长养到能视一切事物确实呈现如此法则的境界时,自然与世无争。

  独自到山林里生活真的能获得寂静吗?那只是种暂时性的平静。当你产生最基本的饥饿感,身体又缺乏营养补给时,会对整个体验再度感到心力交瘁。身体会乞求它所需的维他命,问题是,供养饮食的部落村民并没有均衡维他命的常识。最后,你大概会回到寺里来。如果待在曼谷,大概会抱怨信徒供养过剩的食物,成了一种麻烦与负担,使你想到森林的某一僻静角落里居住。其实,如果觉得独住给你带来痛苦,表示你蛮愚痴的;反之,若觉得在大众中共住苦不堪言,同样是愚痴的。就好像鸡粪一样,如果你带着鸡粪走在路上,会很臭。假使一群人带着鸡粪到处走,一样很臭。持续不断地拖着腐坏、秽污的东西到处走,会养成习气的,原因出在你仍持有妄见,但是,只要拥有正见,即便认为在大众中共住很不平静,他依然能从这类经验中得到莫大智慧。

  以我个人为例,教导为数众多的僧、尼及在家信众,一直是我莫大智慧的来源。过去,只有少许几个僧侣和我共住。可是随着在家信众的来访,以及僧团里僧、尼住众人数日渐庞大,由于众人的思想、见解和经验各自不同,我因而必须面对更多的挑战。我的耐心、韧性和毅力因极限考验而变得圆熟、稳健。只要不断反省,这些经验全都可以帮助于你。但如果不明白事物的本然,就会认为独居最殊胜,不久后却为之生厌;念头一转,又认为与大众共住比较好。你或许觉得住在供养不多的地方是理想的。抑或确信丰盛的饮食供养才是最好的,食物匮乏一点也不好;也有可能又改变念头归结认为食物太多是件坏事。到最后,多数人始终被束缚在看法和观念中,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智慧为自己做决定。

  试着去看清事物的不稳定(无常)罢。在大团体中并不稳定;在小团体里,也非绝对。别执取对事物的成见。在正念当下上精进用功,然后审视这色身,层层深入地往里头穿透。佛陀教僧、尼们要找合宜的处所安住、修行,诸如:妥善的饮食、和合的善知识(kalyanamitta),以及合适的居所等。但事实上,要找到符合以上条件的处所相当困难。因此他同时也教导我们,不论何处,必得遭受困苦和忍受不喜欢的事物。例如:这座寺院有多舒适?如果在家信众给你们准备得太舒适,是什么状况?他们每天服侍你们,为各位端上你们所喜欢的冷、热饮,以及种种的甜点等。他们很恭敬你、赞叹你、说种种好话,这些都是好护法所具备的,是不是?有些僧…

《道途多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勘破世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