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途多艱▪P2

  ..續本文上一頁個本具的真理才是唯一真實不虛的“常”。一旦明白這點,既不取亦不著,心就放下了。造成問題的執著消失不再,成就心透徹真理、融于佛法,除了覺悟此真理外,不須再追求其它更高、更深的。如此一來,“法”等同于“佛”,“佛”不異于“法”。

  一切有爲法皆無常變化的教導是“法”。“法”是“佛”的精髓,別無其它。透過持念“哺哆、哺哆”(覺知者)來長養覺知的便是爲了看清楚這項真理。藉持念“哺哆”而達到心一境性時,徹入無常、苦和無我的內觀得以增進;而清明的覺醒能領你洞悉事物的不穩定和變化性。你若看清這一點,心自然會放下。此後,當你經驗到任何苦受時,你明白那是無常的;當你經驗任何樂受時,同樣明白那是無常的。如果你搬到別的地方居住爲的是希望找個比原來更好的地方,切記,你不一定能找得到!反之,若以爲留在這兒最好,同樣也未必見得。道理就在這兒!有了內觀,便會視一切爲不穩定的,因此不論你到何處修行,都不會受苦。想待在這兒,就留下;想到他方,也莫遲疑,不須爲自己平添問題;關于正不正確的狐疑不定將從此消失。這才是置正念于當下、止息疑惑的修行方法。

  因此,別擔憂過去或未來。過去已消逝,不論過去發生什麼事,它都已事過境遷了;既是往事,就讓它過去罷。未來會發生的,也會在未來消失,所以,也將它放下罷。何必爲此煩心?觀照當下現起的有爲法,覺察它們的遷變和不可靠。當“哺哆”(覺知者)更成熟、更透徹時,便會對一切有爲法皆具無常性的核心真理産生更深刻的覺醒。深刻的內觀,令叁摩地的穩定和平靜增強,並且更加細膩。

  叁摩地是指堅實、穩固的心或平靜的心。叁摩地有兩種:其中一種來自于僻靜處修行,沒有色、聲、香、味、觸或其他感官的幹擾。這種平靜的心仍未解脫煩惱(kilesa),仍被煩惱所障蔽;煩惱只在入定的時段裏受到抑製。猶如一池水在塵垢沈澱池底後的一時清澈一樣,只要沈澱物不受攪擾,池水就依然清澈,可是一旦有東西擾動了池底的塵垢,池水便會再次混濁起來。你們也一樣,只要聽到聲音、看見形色或心受心理狀態所影響時,任何不喜歡的反應便障蔽了心。若沒受到嗔怒的刺激,你就感到舒服;可是那舒服的感覺卻是來自執著與煩惱,而非智慧。

  例如,假設你想要這臺錄音機。除非你的欲望得逞,否則是不會滿足的。當你到外面爲自己找一臺錄音機時,就會滿心得意,對不對?然而,如果你因爲想得到錄音機而執取那份滿足感,就是在爲未來苦成就因緣了。你不自覺地爲未來苦創造因緣。原因在于你的滿足感全仰賴于擁有它,所以未獲錄音機前都會受苦。一旦得手了,就會感到滿足、快樂。可是,假使有一天,小偷竊取了它,那份滿足感就會隨之消失,使你再度陷于苦境。事情就是這樣。沒有了錄音機,你就跟著受苦;一旦擁有,高興隨之而來,但如果因故失去它,你便再度陷入悲慘。這情況無時不刻在發生。所謂仰賴平靜條件而生的叁摩地便是如此,就像渴求得到滿足時所經驗的樂受,一樣是不穩定的。當你終獲一心追求的錄音機時,甚感得意,但那份樂受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只因爲欲望被滿足的緣故,如此而已。那種樂受再深刻頂多也只有如此——一份受製于煩惱的心所左右的快樂而已。你們根本沒覺察到這點。如果有人在任何時間裏偷了這臺錄音機,就會使你再度落入痛苦中。

  可見那種叁摩地只能提供短暫的平靜體驗。你必須去思惟從奢摩他禅修中所生起的平靜本質,才能看清它的全體真相。你獲得的錄音機或擁有的任何物品必然會衰敗、破碎,終至消滅。因爲擁有錄音機,所以就有可能失去;反之,如果沒有錄音機,自然就沒有可失去的東西了。生與死的道理亦然。因爲有“生”所以必然有“滅”。如果無所“生”,便無所“滅”。那些所有死去的人必然出生過;而那些不曾“生”者,則不需“滅”。道理便是這樣。能夠這樣來反觀,表示你一旦持有錄音機,就要正念其無常性,有一天終將或遭偷竊,而且不可避免地必遭分解、朽壞。你要以智慧來看待真理,並了解錄音機的本質本來無常。不管錄音機是壞了還是遭竊,都算是無常的示現。如果可以正觀事物,就能免于受苦地運用錄音機了。

  你可以將此比做在家人創業一般。假使創業時必須向銀行借貸才能讓事業順利運作,你會立刻感受到壓力。由于求取他人的錢財而受苦。掙取錢財不但艱辛而且勞累,一旦貸不到款,你便苦不堪言。可以確定的是,哪天你貸到款時一定喜出望外,但那份欣喜之情不會超過幾個時辰,原因是:貸款所需支付的利息很快便會榨幹你賺來的錢。你的錢在不費吹灰之力下,便付諸利息的流水中。真是難以置信!這下你又得坐著發愁了。你能看清這點嗎?怎麼會這樣呢?兩袖清風時你苦不堪言,等到終于有錢財了,以爲問題得到舒緩,貸款須付的利息卻很快地榨幹你的錢財,爲你帶來更多痛苦。事情往往如此。

  佛陀教導,依此修行的方法,便是去觀照當下,並長養對身、心本來無常的慧觀;看清“法”的實相——一切有爲法,有生必有滅,此外無它。身和心的本然本來如此,不須妄加執著和計取。如果洞徹此理,自然會成就寂靜之心。這份寂靜得自于煩惱的放下;它是與智慧同時生起的。

  那智慧又因何生起呢?它是因觀想無常、苦、無我叁法印而得以生起,帶給你徹入萬法實相的內觀。你的內心必須清楚、無誤地洞察真理,才是讓你得到智慧的唯一方法;其中清明的內觀不可間斷。你會親自洞見一切在意識當中生起的心的所緣對象(法塵)和情緒(arammana)消逝後,隨之而來的又是另一個的生起;愈是生滅愈是不可避免。如果執著依舊,苦必然在刹那刹那間産生,不過,如果你放下了,就不會製造任何問題。一旦心看清現象的無常性,就是所謂的“智者自知”(sakkhibhuto)了。心堅毅無比地貫注于觀想中,內觀因而得以自食其力。總之,他人的教導和智慧只能讓你領受到部分真理。

  佛陀曾在對一群比丘開示過後,問在場聽法的舍利弗:“舍利弗,你可相信我爲各位所說的法?”“世尊,我還不能夠相信。”舍利弗回答。佛陀對此回答深感歡喜,而繼續說:“很好,舍利弗,你不應輕信他人的教導。所謂智者,必須對所聽聞的法先全盤思惟過,才能全然接受。你應帶著這份教導,善加思惟才是。”

  舍利弗尊者即便在聽佛教導後,也未立即采信當中任何言論。他謹慎地看待修心的正確方法,將所聽聞的教導帶回進一步審查。經反觀佛陀所教的真理,個人發覺能饒益智慧生起、令心平靜以及合于真理時,他才信受。這份領悟的産生,必須能使“法”在自心中確立才行。它必須合乎事物的本然真理。佛陀教導弟子:只有從自、他經驗及領悟中發掘“法”和事物的本然彼此相符而不帶任何疑惑時,方能信受。

  重點終究還是在于單純審視真相就好。各位不必向外遠求,只須觀照當下的情形即可。觀照心裏現前的情形,智慧自會從審察而徹見無常、苦和無我叁法印中生起。行走時,視它爲無常的;如果坐著,視它爲無常的;躺臥時,也視它爲無常的,不論你做什麼,這叁項特性(叁法印)時時都在示現著,這本是事物(萬法)的本然。萬法本然的真理才是恒常不變的。如果內觀長養到能視一切事物確實呈現如此法則的境界時,自然與世無爭。

  獨自到山林裏生活真的能獲得寂靜嗎?那只是種暫時性的平靜。當你産生最基本的饑餓感,身體又缺乏營養補給時,會對整個體驗再度感到心力交瘁。身體會乞求它所需的維他命,問題是,供養飲食的部落村民並沒有均衡維他命的常識。最後,你大概會回到寺裏來。如果待在曼谷,大概會抱怨信徒供養過剩的食物,成了一種麻煩與負擔,使你想到森林的某一僻靜角落裏居住。其實,如果覺得獨住給你帶來痛苦,表示你蠻愚癡的;反之,若覺得在大衆中共住苦不堪言,同樣是愚癡的。就好像雞糞一樣,如果你帶著雞糞走在路上,會很臭。假使一群人帶著雞糞到處走,一樣很臭。持續不斷地拖著腐壞、穢汙的東西到處走,會養成習氣的,原因出在你仍持有妄見,但是,只要擁有正見,即便認爲在大衆中共住很不平靜,他依然能從這類經驗中得到莫大智慧。

  以我個人爲例,教導爲數衆多的僧、尼及在家信衆,一直是我莫大智慧的來源。過去,只有少許幾個僧侶和我共住。可是隨著在家信衆的來訪,以及僧團裏僧、尼住衆人數日漸龐大,由于衆人的思想、見解和經驗各自不同,我因而必須面對更多的挑戰。我的耐心、韌性和毅力因極限考驗而變得圓熟、穩健。只要不斷反省,這些經驗全都可以幫助于你。但如果不明白事物的本然,就會認爲獨居最殊勝,不久後卻爲之生厭;念頭一轉,又認爲與大衆共住比較好。你或許覺得住在供養不多的地方是理想的。抑或確信豐盛的飲食供養才是最好的,食物匮乏一點也不好;也有可能又改變念頭歸結認爲食物太多是件壞事。到最後,多數人始終被束縛在看法和觀念中,因爲他們沒有足夠的智慧爲自己做決定。

  試著去看清事物的不穩定(無常)罷。在大團體中並不穩定;在小團體裏,也非絕對。別執取對事物的成見。在正念當下上精進用功,然後審視這色身,層層深入地往裏頭穿透。佛陀教僧、尼們要找合宜的處所安住、修行,諸如:妥善的飲食、和合的善知識(kalyanamitta),以及合適的居所等。但事實上,要找到符合以上條件的處所相當困難。因此他同時也教導我們,不論何處,必得遭受困苦和忍受不喜歡的事物。例如:這座寺院有多舒適?如果在家信衆給你們准備得太舒適,是什麼狀況?他們每天服侍你們,爲各位端上你們所喜歡的冷、熱飲,以及種種的甜點等。他們很恭敬你、贊歎你、說種種好話,這些都是好護法所具備的,是不是?有些僧…

《道途多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勘破世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