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稳定的。”如果你对此教法实在无法忍受,应该出去走一走,落实你的禅修,直到你所长养的内观足以给心带来真实不虚的信心和忠实。走出去看看吧!你们可能很快就会再回到这儿来!因此,诚挚地试着将这些教法牢记并放在心上,再出门去头陀行脚。如果不依我的说明来理解、看待真理,也只能寻得些许平静而已。不管你到了哪儿,你的内心都无法和谐,更找不到一处可以认真禅修的环境。
我赞同在正规修持上下很多功夫以增长三摩地是件好事。你们可曾听说过“心解脱”(ceto-vimutti)和“慧解脱”(panna-vimutti)?你们了解它们的意思吗?Vimutti意指解脱了心理烦恼(asava)。(在此意指四漏(烦恼)中的感官欲(欲漏 kamasava)、贪图长生不死(有漏 bhavsava)、无明漏(avijjasava)和妄见漏(ditthasava)。)心有两种解脱方式:心解脱是指当三摩地经增长而达其最有力、最微细的境界后而得解脱。修行者先仰仗三摩地的力量增长抑制烦恼的能力,继而转向内观的增长,直至最终获得解脱。慧解脱则是:修行人将三摩地增长到全然心一境性,不再散乱且坚固不移,足以护持内观,接着带头去斩断烦恼。
这两种解脱好比不同树种。有些树种常浇水就会成长茂盛,有的浇太多水可能会死。对这类树种仅须给它足以维生的少许水份即可。有些松树就是这样,给它太多水就会死掉;只须偶尔给它们一点水就够了。很奇妙对不?看看这棵松树就很好,它既干又渴地真不知怎么维生。仔细想想,它是打哪儿得到足以维生、又供它长的如此壮大、绿叶青葱的水份?其他树种若要长到类似尺寸可能需要更多水份。此外,还有其它种在盆子里的植物,它们的根部半露空气中,四处悬挂着。你以为它们会因而枯死,想不到它却在几乎没有水份的情况下,很快长出一片片偌大的绿叶来。换做是一般种植在土壤里的树种,大概只有枯死的下场。这两种解脱的道理亦然,你们了解吗?它们就是这样本来不同。
Vimutti是“解脱”的意思。“心解脱”是在三摩地的训练下将心的力量增至极限;好似那些需要很多水份才能开花的树种。换做另一种树只需少许水份,太多水只会害死它们。它们天生只需少许水份便能长得绿意盎然。佛陀因此说:从烦恼中而得的解脱有二——一是“心解脱”,二为“慧解脱”。要得解脱,均须具备智慧和三摩地之力。三摩地和智慧有何差别?
S法师:没有。
阿姜 查:既然如此又为何赋与不同的名相?何必如此区分“心解脱”和“慧解脱”呢?
S法师:只是为了文字分别罢了。
阿姜 查:没错。你们明白吗?如果不明白这点,很容易会到处安立名相、分别彼此,终至迷失其中,与现实脱节。事实上,这两种解脱虽各有其略为偏重之处,不能说完全一样,也不能说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我这样回答不知对不对?我会说,这两种解脱既非一、亦非异。这便是我回答问题的方式。你得一定要将我的话带着走,然后好好反省。
说到正念的速度和流畅,倒让我回想起过去曾经行脚云游,半途路经一座遗弃多年的寺院。我在那儿搭起伞帐,打算寄宿,好好禅修几天。寺里的土地上长满了许多果树,树枝上结着累累成熟的果实。我虽然很想吃,可是在未经同意下,惟恐果树属寺里所有,我不敢贸然取用。后来,有一位提着篮子的村民来到此地,看见我在这儿挂单,问我可否摘取。他或许以为这些果树是我的而询问我。稍经思考后,我认为自己并无同意他摘取的权利,但设若禁止他,反遭他批评我如此悭吝寺里的果树,相较之下,结果均是有害的。所以我便向那位在家人说:“我虽然在这座寺里挂单,但果树却不归我所有。我明白你想要些果实,我不阻止你,可是也不能应允这件事,总之决定权在你。”这就够了,结果他也没摘取!用这种方式说明其实蛮管用的。我既不阻止,也没同意,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挂碍。这是处理类似情况的明知之举——我总是有先见之明。这种说话方式能带来好结果,直至今日依然管用。有时候,如果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向人们说明,便能让他们对恶行小心提防。
所谓根性(carita)是指?
A比丘:根性?我不确定该如何回答。
阿姜 查:心是一回事,根性是另一回事,智慧的力量则又不同。你该怎样藉此修行?观照它们就对了。一般是怎么形容不同根性?有贪欲重的、嗔心重的、无明重的和具慧根的人等。所谓根性,是由心最常附着和安置的心理状态而取决。对某些人而言是贪恋,有些人则是嗔恚。其实这些都只是种种心理特质的文字描述罢了,不过却可以把不同的根性分别区隔开来。
各位均已出家六年了。在念头和情绪的追逐上,已花了多年功夫,大致上可说够了。不少出家人会独自一人出外离群索居,对此我没什么好批评的。如果你们想独一静处,就去罢;但留在僧团中生活的,可就要坚持到底。只要别往错的方向想,两者其实都没错。假使独一静处,反而让你落入妄见之中,便无法从这项经验中受益。最适合禅修的地方是一处安静、祥和的环境,但是,当适合的安静场所不具足时,只要一不小心,你的禅修就会死去;你会发现自己麻烦大了。因此,因寻访太多老师、各种法门和禅修环境而分散了你的能量和觉醒。汇聚你的念头、集中你的精神罢,将注意力转向内,把觉醒留在心上,运用这些教导长时间地审视和观察心。别置它们于不顾,将它们留下来当观照的对象。至于我说一切有为法皆当变异的教法,要好自观照,无常的道理需长时间地审查。不须多久,你便能对无常产生清明的内观。当年我对禅修仍感陌生时,有一位长老比丘曾送我一个终生受益的教导,那就是:去修心就对了。重要的是,别落入“疑”的泥沼。说到这就够了。
《道途多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