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穩定的。”如果你對此教法實在無法忍受,應該出去走一走,落實你的禅修,直到你所長養的內觀足以給心帶來真實不虛的信心和忠實。走出去看看吧!你們可能很快就會再回到這兒來!因此,誠摯地試著將這些教法牢記並放在心上,再出門去頭陀行腳。如果不依我的說明來理解、看待真理,也只能尋得些許平靜而已。不管你到了哪兒,你的內心都無法和諧,更找不到一處可以認真禅修的環境。
我贊同在正規修持上下很多功夫以增長叁摩地是件好事。你們可曾聽說過“心解脫”(ceto-vimutti)和“慧解脫”(panna-vimutti)?你們了解它們的意思嗎?Vimutti意指解脫了心理煩惱(asava)。(在此意指四漏(煩惱)中的感官欲(欲漏 kamasava)、貪圖長生不死(有漏 bhavsava)、無明漏(avijjasava)和妄見漏(ditthasava)。)心有兩種解脫方式:心解脫是指當叁摩地經增長而達其最有力、最微細的境界後而得解脫。修行者先仰仗叁摩地的力量增長抑製煩惱的能力,繼而轉向內觀的增長,直至最終獲得解脫。慧解脫則是:修行人將叁摩地增長到全然心一境性,不再散亂且堅固不移,足以護持內觀,接著帶頭去斬斷煩惱。
這兩種解脫好比不同樹種。有些樹種常澆水就會成長茂盛,有的澆太多水可能會死。對這類樹種僅須給它足以維生的少許水份即可。有些松樹就是這樣,給它太多水就會死掉;只須偶爾給它們一點水就夠了。很奇妙對不?看看這棵松樹就很好,它既幹又渴地真不知怎麼維生。仔細想想,它是打哪兒得到足以維生、又供它長的如此壯大、綠葉青蔥的水份?其他樹種若要長到類似尺寸可能需要更多水份。此外,還有其它種在盆子裏的植物,它們的根部半露空氣中,四處懸挂著。你以爲它們會因而枯死,想不到它卻在幾乎沒有水份的情況下,很快長出一片片偌大的綠葉來。換做是一般種植在土壤裏的樹種,大概只有枯死的下場。這兩種解脫的道理亦然,你們了解嗎?它們就是這樣本來不同。
Vimutti是“解脫”的意思。“心解脫”是在叁摩地的訓練下將心的力量增至極限;好似那些需要很多水份才能開花的樹種。換做另一種樹只需少許水份,太多水只會害死它們。它們天生只需少許水份便能長得綠意盎然。佛陀因此說:從煩惱中而得的解脫有二——一是“心解脫”,二爲“慧解脫”。要得解脫,均須具備智慧和叁摩地之力。叁摩地和智慧有何差別?
S法師:沒有。
阿姜 查:既然如此又爲何賦與不同的名相?何必如此區分“心解脫”和“慧解脫”呢?
S法師:只是爲了文字分別罷了。
阿姜 查:沒錯。你們明白嗎?如果不明白這點,很容易會到處安立名相、分別彼此,終至迷失其中,與現實脫節。事實上,這兩種解脫雖各有其略爲偏重之處,不能說完全一樣,也不能說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我這樣回答不知對不對?我會說,這兩種解脫既非一、亦非異。這便是我回答問題的方式。你得一定要將我的話帶著走,然後好好反省。
說到正念的速度和流暢,倒讓我回想起過去曾經行腳雲遊,半途路經一座遺棄多年的寺院。我在那兒搭起傘帳,打算寄宿,好好禅修幾天。寺裏的土地上長滿了許多果樹,樹枝上結著累累成熟的果實。我雖然很想吃,可是在未經同意下,惟恐果樹屬寺裏所有,我不敢貿然取用。後來,有一位提著籃子的村民來到此地,看見我在這兒挂單,問我可否摘取。他或許以爲這些果樹是我的而詢問我。稍經思考後,我認爲自己並無同意他摘取的權利,但設若禁止他,反遭他批評我如此悭吝寺裏的果樹,相較之下,結果均是有害的。所以我便向那位在家人說:“我雖然在這座寺裏挂單,但果樹卻不歸我所有。我明白你想要些果實,我不阻止你,可是也不能應允這件事,總之決定權在你。”這就夠了,結果他也沒摘取!用這種方式說明其實蠻管用的。我既不阻止,也沒同意,所以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挂礙。這是處理類似情況的明知之舉——我總是有先見之明。這種說話方式能帶來好結果,直至今日依然管用。有時候,如果以這種另類的方式向人們說明,便能讓他們對惡行小心提防。
所謂根性(carita)是指?
A比丘:根性?我不確定該如何回答。
阿姜 查:心是一回事,根性是另一回事,智慧的力量則又不同。你該怎樣藉此修行?觀照它們就對了。一般是怎麼形容不同根性?有貪欲重的、嗔心重的、無明重的和具慧根的人等。所謂根性,是由心最常附著和安置的心理狀態而取決。對某些人而言是貪戀,有些人則是嗔恚。其實這些都只是種種心理特質的文字描述罷了,不過卻可以把不同的根性分別區隔開來。
各位均已出家六年了。在念頭和情緒的追逐上,已花了多年功夫,大致上可說夠了。不少出家人會獨自一人出外離群索居,對此我沒什麼好批評的。如果你們想獨一靜處,就去罷;但留在僧團中生活的,可就要堅持到底。只要別往錯的方向想,兩者其實都沒錯。假使獨一靜處,反而讓你落入妄見之中,便無法從這項經驗中受益。最適合禅修的地方是一處安靜、祥和的環境,但是,當適合的安靜場所不具足時,只要一不小心,你的禅修就會死去;你會發現自己麻煩大了。因此,因尋訪太多老師、各種法門和禅修環境而分散了你的能量和覺醒。彙聚你的念頭、集中你的精神罷,將注意力轉向內,把覺醒留在心上,運用這些教導長時間地審視和觀察心。別置它們于不顧,將它們留下來當觀照的對象。至于我說一切有爲法皆當變異的教法,要好自觀照,無常的道理需長時間地審查。不須多久,你便能對無常産生清明的內觀。當年我對禅修仍感陌生時,有一位長老比丘曾送我一個終生受益的教導,那就是:去修心就對了。重要的是,別落入“疑”的泥沼。說到這就夠了。
《道途多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