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僧伽们应寻找、趋向一处饶益寂静、适合禅修的生活形态和居住条件。但是,当你觅不着安静的环境时,又该如何因应?整件事到最后可能让你抓狂。接下来该往哪儿去?就安住于你当下的所在吧!常住下来好好学习安住之道。训练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能安住、禅修。佛陀教你们应明白、了解所谓适当的时间、空间是因地制宜的。他并不鼓励僧、尼漫无目的地四处行脚。他虽明确地建议我们去找寻合适的寂静处所,但是,如果无法如愿,又必须在那不怎么安静和适当的环境里待几个礼拜或个把月,该如何是好?你们大概会很害怕吧!
要学着去摸清自己的心和意向。到最后,四处云游也不过如此而已。当你行至他方时,终会发现一路走来的问题并无太大差别,不外乎老是疑虑下一个目的地还会有什么麻烦。突然间,自己竟始料未及地感染了疟疾或其他病症,必须就医生诊疗、开立药方和施打针剂。霎时,心反比以往更加烦乱、分心!
其实成功的禅修秘诀在于要如“法”的看待事物;在心中树立“正见”是重要关键。虽然很单纯,不过得不断致力审察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行。由于智能和领悟仍不够圆熟,当中自然会碰上一些障碍。
接下来你认为该怎么办?去尝试头陀行看看.....你可能再对行脚感到厌倦——总是那么不稳定。或者你正想:如果全心投入禅修之中,就不想行头陀行了,因为整个头陀行的立意似乎就没那么吸引人——这想法也不见得稳定。你或许会对云游苦行的想法感到厌倦,但这亦是可能改变的。没多久,你又想开始行脚云游了。抑或,你可能无限期地在外苦行,没时间限制也没有明确目的地不停地从此处到彼地云游。不过,这也是无常的。这些都是你在禅修时所必须反省的。违背你的欲望之流吧!你可能会执着“一定要去云游苦行”的观念,或执取“一定要安住寺里”的想法,但两者皆是被无明所擒缚啊!这是不当地执着成见。自己好好去审视这道理罢!我曾经就自我的经验中思惟过,现在以最简洁而直接的方法来为各位说明。事物的本然确实就是如此。最后,你们自能看清这整件事的真相。接下来,一旦对真理有了慧观后,你所做的任何抉择都少不了正见和如法的相随。
云游苦行也好,常住寺里也罢,不论决心做什么,事先必须智慧地反观才行。这并不是要禁止你别到森林里云游或找寂静处禅修,而是要你在云游时,确实奉行苦行,以行脚直到你精疲力竭为止——测试身、心耐力的极限。昔日我只要见到山林,便会兴奋地勇往直前。如今当我看到它们,身体便仿佛发出呻吟,一点兴致也没有,只想转身回到寺里。过去我对住山相当得意,甚至向往能终生常住山林呢!
佛陀教示:应当念住当下所生起的一切,在当下了知万法的本然真谛。他留给各位的教导虽然正确,但由于我们的想法和知见仍不如法,因而继续受苦。所以如果觉得该去云游苦行,就去尝试罢;看看四处行脚的滋味如何,而这一切又是怎样影响你的心。
我不愿禁止你们去行头陀行,同时亦不想同意你们这么做。你们能明了我的用意吗?我既不想阻止你们,亦不愿让你们去行脚,不过我会跟各位分离我个人的经验。你们若是去行脚,要善用时间来增益你的禅修,别像个旅客般四处旅游玩耍。时至今日,好像有愈来愈多僧、尼去行脚,或多或少意在感官的享乐和刺激,不是真为了饶益自身的修行。你若真去行脚,应当由衷地精进,以头陀苦行来蠲除烦恼。即便是在寺院里,一样能施行这些头陀行。今天所谓的“行脚”,与其说是行十三头陀支的修行,反倒更像是寻找兴奋和刺激的时机。这样的行脚若称作“头陀行”,那是自欺欺人的头陀行,是假想的头陀行。头陀行其实可以护持、提升你们的禅修;既然要做,就应做得确实。好好思惟行脚苦行的真实目的和意义。如果真要出去,我鼓励各位要藉此经验,做为学习和增进禅修的良机,不要让时光虚度。还不适合行脚的比丘我不会允许他们出去,但是,若有人对修行持有一份真诚、认真的态度,我绝不加以劝阻。
在你们计划出发前,好好询问、探讨以上这些问题多少是有帮助的。隐居山林可说是相当有利的经验,我个人过去亦曾尝试过。想当初,由于离托钵的人家相当遥远,必须上下整座山,有时路途不但漫长而且艰辛,以致中午前无法返抵落脚的地方,所以必须一大清早就起身出发。如果跟今日的情况相比,诚如各位所见的,其实并不须如此长途跋涉地给自己苦吃。若能就近在寺院周遭的村落托钵,回来进食后,仍保有充沛体力可在正规修行上下功夫,或许还较有益。若是认真的修行人,是这样没错,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得过且过,用完餐后迳自回茅蓬睡大觉,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行脚的那些岁月里,破晓时分便得从栖身处起身离开,光徒步横越众山岳便已耗掉大半体力。即使如此,我的时间仍相当紧迫,必须在回程半途中,于森林里的某处进食。如今回想起来,对于过去那些大费周章的种种是否值得,我不确定。或许找一处托钵中途不会离村落太远或太艰辛的地方修行,把养精蓄锐所保有的体力用在正规的禅修上反而比较好。当你用完餐、清理干净、回到准备禅修时,那个住山的僧侣可能还卡在森林里,仍未开始用餐呢!
关于什么是最好的修行法门,看法各自有异。有时候,确实必须吃过一些苦头后,才能透彻苦并看清它的真相。头陀行有其优点没错,但是,不管留在寺里或出门行脚,只要意在增进个人修行的,我都不会批评。我不称赞留在寺里的比丘,也不赞许头陀行脚的僧人;具备正见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叹的。如果留在寺院,目的应在于修心;如果去行脚,目的也应在修心。当你偕同三五好友一起去行脚,只求欢乐与共、追求无义之事,那么,你的禅修和训练便已背道而驰了。
各位对修行之道有什么看法?你们对我方才说的话有何感想?你们对未来决定要实践的事怎么想?
S法师:我想请示有关不同根器契合不同法门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一直藉持念“哺哆”来观呼吸,以平定我的心,可是却不曾深刻平静过。我亦做过死想观,但也不见心平静下来。即便观想五蕴仍不得成效。最后,我终于肠枯思竭。
阿姜 查:放下就好啦!如果真肠枯思竭了,就必须放下。
S法师:我在坐禅时,只要有一丝平静的体验,马上便有纷乱的记忆和念头来搅乱和干扰心。
阿姜 查:这就是我要说的啊!它是不稳定的!教育自己它是不稳定的。在你打坐时,时时保持这份无常观。每一个你所经验的感官对象(外尘)乃至心理状态,无有例外地都是无常的。让心时时不断地保有这份观想。禅修期间,应观想散乱的心亦是不稳定的。当心藉三摩地而平静下来时,一样是不稳定的。无常观才是你应当确实掌握的,不须给其它东西赋与重要意义,也别跟心里生起的念头纠缠在一块儿,放下就对了。即便平静了,也别在这上头想太多,别把它当真;就算不平静也一样不须当真。你可曾在哪儿读过“诸识无常”?(vibbanam aniccam)意思是:诸识是无常的。你曾经听过吗?该怎么修行才能不偏离这项真理?当你发觉不管是平静或烦扰的心,两者其实都是稍纵即逝时,应当如何观照?重点是要维持对事物本然的觉醒。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白不论是平静的心仍至烦乱的心都是不稳定的。一旦明白这点后,又该如何看待事物?这份了悟一旦植入我们脑海后,尽管经验到平静,也知道它是稍纵即逝的;抑或遭遇烦扰时,知道那亦是昙花一现罢了。你知道该如何藉这种觉醒和慧观来禅修吗?
S法师:不知道。
阿姜 查:去审查无常。那份平静的状态能持续几天?坐禅时的那颗烦乱的心是不稳定的;当禅修带来正面效果,心导入平静时,亦是不稳定的。慧观就是在这时产生的。此时还有什么可让你执着的?继续锲而不舍地追踪心里发生的一切。在你审察时,持续不断地质询和追问,层层深入地探究无常的本质,然后将正念驻留在这一点上,哪儿都不须去。一瞬间,心还是会如你所愿地平静下来。
心之所以无法藉持念禅修咒语“哺哆”和使用观呼吸法门而平静下来,症结出在对烦乱的心执持不放。持念“哺哆”或专注于出入息时,心若依旧纷乱,就去观想不稳定,避免与平静或纷乱的心境纠缠得太深。纵使进入了定境,也不要陷得太深,否则那会障蔽你,使你过份执着定境的意义和重要性。当你在处理这颗无明的心时,必须用点智慧才行。心一旦平静,只需觉察就好,视之为禅修方面正确的指标。如果心纷乱不已,只要觉知心是纷乱的事实就好。拒绝接受事实、跟它奋力抵抗得不到任何益处。当心平静时,可以觉察此平静。但要提醒自己:任何定境都是不稳定的;心若纷乱,就该照见定力的不足,然后知道就好,因为纷乱的心跟平静的心一样都是会迁变的。
如果你已经树立起这项慧观,在面对“我见”时便加以审视,“我见”的执取会在当下立刻瓦解。心在烦乱时,在你反观其无常性的那一刹那起,执着所爆发的“我见”便会开始消退。好似一艘被刺破的充气船,气体外泄后,船身会倾斜、翻覆——我见瓦解的道理亦然。你们自己去尝试看看。问题是,你们的速度通常都逮不到妄想。只要妄想一起,“我见”立刻将烦乱的心理团团围住。不过只要去反观其变异性,执着自会马上瓦解。
你们自己试着去观察这点,层层深入地质疑、探究执着的本质。你们通常都无法阻止并质疑心中的烦乱,但你要耐心地摸索。让烦扰的造作顺其自然,然后我们再慢慢地继续摸索。由于不习惯加以审视,所以势必得下决心专注地盯住它,决意不许让它留在心里才行。可是我在开示的时候,你们往往很困扰地口出怨言:“这位老法师是谈无常和万物的变异性。”只要一听不下去,就想逃离现场。“隆波(师父)只教一种道理.....只说一切都是不…
《道途多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