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途多艱▪P4

  ..續本文上一頁僧伽們應尋找、趨向一處饒益寂靜、適合禅修的生活形態和居住條件。但是,當你覓不著安靜的環境時,又該如何因應?整件事到最後可能讓你抓狂。接下來該往哪兒去?就安住于你當下的所在吧!常住下來好好學習安住之道。訓練自己在所處的環境中能安住、禅修。佛陀教你們應明白、了解所謂適當的時間、空間是因地製宜的。他並不鼓勵僧、尼漫無目的地四處行腳。他雖明確地建議我們去找尋合適的寂靜處所,但是,如果無法如願,又必須在那不怎麼安靜和適當的環境裏待幾個禮拜或個把月,該如何是好?你們大概會很害怕吧!

  要學著去摸清自己的心和意向。到最後,四處雲遊也不過如此而已。當你行至他方時,終會發現一路走來的問題並無太大差別,不外乎老是疑慮下一個目的地還會有什麼麻煩。突然間,自己竟始料未及地感染了瘧疾或其他病症,必須就醫生診療、開立藥方和施打針劑。霎時,心反比以往更加煩亂、分心!

  其實成功的禅修秘訣在于要如“法”的看待事物;在心中樹立“正見”是重要關鍵。雖然很單純,不過得不斷致力審察和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行。由于智能和領悟仍不夠圓熟,當中自然會碰上一些障礙。

  接下來你認爲該怎麼辦?去嘗試頭陀行看看.....你可能再對行腳感到厭倦——總是那麼不穩定。或者你正想:如果全心投入禅修之中,就不想行頭陀行了,因爲整個頭陀行的立意似乎就沒那麼吸引人——這想法也不見得穩定。你或許會對雲遊苦行的想法感到厭倦,但這亦是可能改變的。沒多久,你又想開始行腳雲遊了。抑或,你可能無限期地在外苦行,沒時間限製也沒有明確目的地不停地從此處到彼地雲遊。不過,這也是無常的。這些都是你在禅修時所必須反省的。違背你的欲望之流吧!你可能會執著“一定要去雲遊苦行”的觀念,或執取“一定要安住寺裏”的想法,但兩者皆是被無明所擒縛啊!這是不當地執著成見。自己好好去審視這道理罷!我曾經就自我的經驗中思惟過,現在以最簡潔而直接的方法來爲各位說明。事物的本然確實就是如此。最後,你們自能看清這整件事的真相。接下來,一旦對真理有了慧觀後,你所做的任何抉擇都少不了正見和如法的相隨。

  雲遊苦行也好,常住寺裏也罷,不論決心做什麼,事先必須智慧地反觀才行。這並不是要禁止你別到森林裏雲遊或找寂靜處禅修,而是要你在雲遊時,確實奉行苦行,以行腳直到你精疲力竭爲止——測試身、心耐力的極限。昔日我只要見到山林,便會興奮地勇往直前。如今當我看到它們,身體便仿佛發出呻吟,一點興致也沒有,只想轉身回到寺裏。過去我對住山相當得意,甚至向往能終生常住山林呢!

  佛陀教示:應當念住當下所生起的一切,在當下了知萬法的本然真谛。他留給各位的教導雖然正確,但由于我們的想法和知見仍不如法,因而繼續受苦。所以如果覺得該去雲遊苦行,就去嘗試罷;看看四處行腳的滋味如何,而這一切又是怎樣影響你的心。

  我不願禁止你們去行頭陀行,同時亦不想同意你們這麼做。你們能明了我的用意嗎?我既不想阻止你們,亦不願讓你們去行腳,不過我會跟各位分離我個人的經驗。你們若是去行腳,要善用時間來增益你的禅修,別像個旅客般四處旅遊玩耍。時至今日,好像有愈來愈多僧、尼去行腳,或多或少意在感官的享樂和刺激,不是真爲了饒益自身的修行。你若真去行腳,應當由衷地精進,以頭陀苦行來蠲除煩惱。即便是在寺院裏,一樣能施行這些頭陀行。今天所謂的“行腳”,與其說是行十叁頭陀支的修行,反倒更像是尋找興奮和刺激的時機。這樣的行腳若稱作“頭陀行”,那是自欺欺人的頭陀行,是假想的頭陀行。頭陀行其實可以護持、提升你們的禅修;既然要做,就應做得確實。好好思惟行腳苦行的真實目的和意義。如果真要出去,我鼓勵各位要藉此經驗,做爲學習和增進禅修的良機,不要讓時光虛度。還不適合行腳的比丘我不會允許他們出去,但是,若有人對修行持有一份真誠、認真的態度,我絕不加以勸阻。

  在你們計劃出發前,好好詢問、探討以上這些問題多少是有幫助的。隱居山林可說是相當有利的經驗,我個人過去亦曾嘗試過。想當初,由于離托缽的人家相當遙遠,必須上下整座山,有時路途不但漫長而且艱辛,以致中午前無法返抵落腳的地方,所以必須一大清早就起身出發。如果跟今日的情況相比,誠如各位所見的,其實並不須如此長途跋涉地給自己苦吃。若能就近在寺院周遭的村落托缽,回來進食後,仍保有充沛體力可在正規修行上下功夫,或許還較有益。若是認真的修行人,是這樣沒錯,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得過且過,用完餐後迳自回茅蓬睡大覺,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行腳的那些歲月裏,破曉時分便得從棲身處起身離開,光徒步橫越衆山嶽便已耗掉大半體力。即使如此,我的時間仍相當緊迫,必須在回程半途中,于森林裏的某處進食。如今回想起來,對于過去那些大費周章的種種是否值得,我不確定。或許找一處托缽中途不會離村落太遠或太艱辛的地方修行,把養精蓄銳所保有的體力用在正規的禅修上反而比較好。當你用完餐、清理幹淨、回到准備禅修時,那個住山的僧侶可能還卡在森林裏,仍未開始用餐呢!

  關于什麼是最好的修行法門,看法各自有異。有時候,確實必須吃過一些苦頭後,才能透徹苦並看清它的真相。頭陀行有其優點沒錯,但是,不管留在寺裏或出門行腳,只要意在增進個人修行的,我都不會批評。我不稱贊留在寺裏的比丘,也不贊許頭陀行腳的僧人;具備正見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贊歎的。如果留在寺院,目的應在于修心;如果去行腳,目的也應在修心。當你偕同叁五好友一起去行腳,只求歡樂與共、追求無義之事,那麼,你的禅修和訓練便已背道而馳了。

  各位對修行之道有什麼看法?你們對我方才說的話有何感想?你們對未來決定要實踐的事怎麼想?

  S法師:我想請示有關不同根器契合不同法門的問題。長久以來,我一直藉持念“哺哆”來觀呼吸,以平定我的心,可是卻不曾深刻平靜過。我亦做過死想觀,但也不見心平靜下來。即便觀想五蘊仍不得成效。最後,我終于腸枯思竭。

  阿姜 查:放下就好啦!如果真腸枯思竭了,就必須放下。

  S法師:我在坐禅時,只要有一絲平靜的體驗,馬上便有紛亂的記憶和念頭來攪亂和幹擾心。

  阿姜 查:這就是我要說的啊!它是不穩定的!教育自己它是不穩定的。在你打坐時,時時保持這份無常觀。每一個你所經驗的感官對象(外塵)乃至心理狀態,無有例外地都是無常的。讓心時時不斷地保有這份觀想。禅修期間,應觀想散亂的心亦是不穩定的。當心藉叁摩地而平靜下來時,一樣是不穩定的。無常觀才是你應當確實掌握的,不須給其它東西賦與重要意義,也別跟心裏生起的念頭糾纏在一塊兒,放下就對了。即便平靜了,也別在這上頭想太多,別把它當真;就算不平靜也一樣不須當真。你可曾在哪兒讀過“諸識無常”?(vibbanam aniccam)意思是:諸識是無常的。你曾經聽過嗎?該怎麼修行才能不偏離這項真理?當你發覺不管是平靜或煩擾的心,兩者其實都是稍縱即逝時,應當如何觀照?重點是要維持對事物本然的覺醒。換句話說就是,要明白不論是平靜的心仍至煩亂的心都是不穩定的。一旦明白這點後,又該如何看待事物?這份了悟一旦植入我們腦海後,盡管經驗到平靜,也知道它是稍縱即逝的;抑或遭遇煩擾時,知道那亦是昙花一現罷了。你知道該如何藉這種覺醒和慧觀來禅修嗎?

  S法師:不知道。

  阿姜 查:去審查無常。那份平靜的狀態能持續幾天?坐禅時的那顆煩亂的心是不穩定的;當禅修帶來正面效果,心導入平靜時,亦是不穩定的。慧觀就是在這時産生的。此時還有什麼可讓你執著的?繼續锲而不舍地追蹤心裏發生的一切。在你審察時,持續不斷地質詢和追問,層層深入地探究無常的本質,然後將正念駐留在這一點上,哪兒都不須去。一瞬間,心還是會如你所願地平靜下來。

  心之所以無法藉持念禅修咒語“哺哆”和使用觀呼吸法門而平靜下來,症結出在對煩亂的心執持不放。持念“哺哆”或專注于出入息時,心若依舊紛亂,就去觀想不穩定,避免與平靜或紛亂的心境糾纏得太深。縱使進入了定境,也不要陷得太深,否則那會障蔽你,使你過份執著定境的意義和重要性。當你在處理這顆無明的心時,必須用點智慧才行。心一旦平靜,只需覺察就好,視之爲禅修方面正確的指標。如果心紛亂不已,只要覺知心是紛亂的事實就好。拒絕接受事實、跟它奮力抵抗得不到任何益處。當心平靜時,可以覺察此平靜。但要提醒自己:任何定境都是不穩定的;心若紛亂,就該照見定力的不足,然後知道就好,因爲紛亂的心跟平靜的心一樣都是會遷變的。

  如果你已經樹立起這項慧觀,在面對“我見”時便加以審視,“我見”的執取會在當下立刻瓦解。心在煩亂時,在你反觀其無常性的那一刹那起,執著所爆發的“我見”便會開始消退。好似一艘被刺破的充氣船,氣體外泄後,船身會傾斜、翻覆——我見瓦解的道理亦然。你們自己去嘗試看看。問題是,你們的速度通常都逮不到妄想。只要妄想一起,“我見”立刻將煩亂的心理團團圍住。不過只要去反觀其變異性,執著自會馬上瓦解。

  你們自己試著去觀察這點,層層深入地質疑、探究執著的本質。你們通常都無法阻止並質疑心中的煩亂,但你要耐心地摸索。讓煩擾的造作順其自然,然後我們再慢慢地繼續摸索。由于不習慣加以審視,所以勢必得下決心專注地盯住它,決意不許讓它留在心裏才行。可是我在開示的時候,你們往往很困擾地口出怨言:“這位老法師是談無常和萬物的變異性。”只要一聽不下去,就想逃離現場。“隆波(師父)只教一種道理.....只說一切都是不…

《道途多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勘破世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