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就像这样,俗事永远没完没了。因此,世间形形色色的社会中,法律不断地在解决问题。新法律总是为了因应各种不同情形和问题而制定。有时暂时得到疏通,但对新法律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却是刻不容缓的。它只求表面的改进,却不曾做内在的处理。由于里面仍受到感染,所以必须不断动手术。一般人只善于表面功夫——他们的言谈和形象,他们谈吐得宜、面目和善,但心地却不怎么好。
我们搭火车时,若看见老朋友都会问候:“哎呀,真高兴见到你!我近来时常想起你,正打算去拜访你呢!”但都只是应酬话,没实质意义。我们只有表面善良,骨子里却不尽然。我们说归说,可是香烟一抽完,跟他喝一杯咖啡后,就逃之夭夭了。未来哪天若再碰见彼此,我们又会用同样的开场白说:“嗨,很高兴能见到你!最近好吗?我很想去拜访你,只是拔不出空来。”事情就是这样。人们总是表面和善,但心地却不怎么好。
伟大的导师教我们的“法”和“律”,不但完整且深具启发性。它无与伦比,没有必须改变或调整之处,因为它是究竟的。它是圆满的,所以是我们可以驻留的所在。因为它是自然之法,所以不须增、减,它是恰到好处、真实不虚的。
我们佛弟子因此听闻佛法、学习真理。我们一旦认知“法”,心便将进入法;法也会进到我们的心。一旦进入到法中,此人便得安乐,心亦得平静。心从此具备解决困顿的办法,不再退转。当病痛影响色身时,心有许多离苦的方法。它可以迎刃而解,明白这是很自然的事,而不落入悲伤和恐惧之中。有所得时,别迷失在快乐之中;失去时,莫过度悲伤,要明白一切生起的,就会败坏、消失的本然。有了这种态度,我们便能在世间游刃有余,成为所谓的“世间解”(Lokavidu)——透彻明白世间。于是,不再造“苦因”(samudaya),贪爱也不再生起。“明”(vijja)——明白事物的本然——于是产生,进而照亮世间。“明”照亮了毁誉、照亮了得失、照亮了贵贱,更照亮了修行者心中的生、老、病、死。
这是一位证得“法”的人。此人的生活不再艰困,也不须急于求取脱困之道。他们处理所能处理的,且行所当行。佛陀是这么说的:他教导能受教者;不能受教者,他舍下、放弃。即使佛陀不摒弃他们,他们也会被自己所摒弃——他为此舍他们而去。你们可能听到这里便认为佛陀不够慈悲,才会舍众生而去。嘿,如果你把一颗烂掉的芒果丢掉,这算没慈悲心吗?你无法让它成材成器,如此罢了。这种人是教不来的。佛陀之所以被誉为最上智慧之人,并非因为他胡说将所有人、事凑合在一块儿,而是他具备慧眼,能彻见一切事物的本然而得享大名。他是“世间解”。
既是“世间解”,他洞见轮回的危险,我们身为佛弟子亦然;如果能看清事物的本然,就能为我们带来安乐。究竟是什么造成我们有苦、有乐?好好地想想。它们只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只要我们心想某物是我们或我们的之时,我们随即受苦。事物是会带来伤害或利益,全凭我们的领悟而定。佛陀因此教我们要注意自己,留意我们的行为和心里的造作。当我们对某些人、事产生极度的爱、憎,或异常渴望时,就会把我们拖进痛苦深渊之中。这很重要,所以请好好看清楚;审视这些强烈的爱、憎之感,然后再退一步出来。若太靠近,会被它们啮咬。你们听见了没?如果你紧抓着又在意这些东西,它们可是连咬带踢的。你拿草喂水牛的时候要留神。当它踢腿的时候,你若小心就不会被踢到。你得喂它、照顾它,可是做时可也要放聪明点,别被咬着了。对小孩、眷属、宝贵和财产的爱恋是会咬人的。这你可明白?你喂它时,别太趋近;给它水喝,也别太靠近。需要时就将牛绳拉紧。这才是“法”的方式:明了无常、不满足和无我;认清危险,再正念地加以谨慎和收摄。
阿姜 通葛拉教的并不多,他总告诫我们要“非常小心!非常留意!”他就是这么教的。“你若不谨慎小心,是会惨遭教训的。”事情真是这样。就算他没说过这样的话,道理依旧不变。如果你不小心,就会受到教训;这点请各位要明白,它不干别人的事。问题不在于别人爱或恨我们。远在他方之人并不能使人们造业或受苦,我们得留心的其实是我们的财产、家庭和家人。你们认为呢?这些时日,你是在哪里经验到苦?在哪里受到爱、憎和恐惧所困?收敛、看顾你自己,小心别让自己被咬了;就算它们不咬也会踢。莫以为这些东西不咬或踢你。如果被咬了,要确定只被咬了一小口,别被踢了还被咬得支离破碎。千万不要安慰自己这当中并没有危险性,只要一失念,财产、富贵、名望、爱人等都会踢你、咬你的。只要有正念就能自在无虑;要警觉、收摄。留神当你开始执取事物,并藉此小题大作时,要立即终止它。它会跟你抗争,可是你的态度要坚定。心再怎么来去往返,只管安住于中道就好;将感官的耽溺放在一边,把自我的苦行搁置一旁;让爱在左、恨在右;乐在此、苦在彼,心保持在中间,不令它趋向任何一边。
犹如我们的身体,除地、水、火、风外,“人”在哪里?无有任何人存在。少许几种元素凑合在一块就叫做“人”,那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只有在世间法中才能成立。当时间一到,四大就会还其原貌。既然我们只是来和它们暂住一会儿,就必须放手让它们回去。地的部分,送它归地;水的部分,送它归水;火的部分,让它归火;风的部分,让它归风。还是你想追着它们不放?我们已依靠它们多时了,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罢。这些现象(实相 sabhava)都会生起和消失,如此而已。我们要明白:这一切所有,都是不停在生起和消失地迁流变化着的。
不论我们做什么,或布施、或闻法,乃至禅修等,都应该以增上智慧为前提。增上智慧的目的在于解脱,超脱一切因缘条件和现象(法)。一旦解脱了,不管在任何处境当中,我们都不致于受苦。即便是我们有孩子,我们不苦;就算工作,也不会苦;假如有房子,亦不致受苦。犹如水中莲华:“我长于水中,却不因水而苦。我生于水中,因此不遭水淹、不被火烧。”当潮水退去,莲华依然不为所动。莲和水可以彼此相依、互不冲突;它们是一也是异。水中所含藏的皆是能滋养莲华,让它长出美丽的花朵来。
我们亦是如此。富贵、家庭、家属和内心的烦恼不再蒙蔽我们,反倒帮助我们增长修持完满的波罗蜜。竹林里的老竹叶堆积满地,一阵大雨过后,将会使它们腐烂而化作肥料并促进竹笋和竹子的成长。如此我们才有得吃、才有收入。但是它(竹叶)却看似毫无益处。因此,你要非常小心,在干旱的季节里,如果在森林里纵火,会将未来的肥料一并点然,连带地也会把竹笋烧掉,结果就没竹笋可吃了。所以,焚烧竹林等于烧了竹笋的肥料,肥料一旦烧尽,不异于烧了竹子,竹林也死光了。
你们懂吗?你和你的家人都可以过着有家、有财、免于洪水或火灾的幸福生活。如果一个家庭淹水或失火,绝对是家庭里的成员所致;道理跟竹子的肥料一样,竹林可以因竹叶而付诸一炬,抑或因它而繁盛一次。
事事物物都会由美转丑,由丑变美;从成长到衰退,继之又起,起而还灭,世间的现象就是这样;成长的会达其颠峰,衰败的会跌至谷底,但我们不为所动。就好像乌汶市陷于一片火海时,市民无不感到悲恸、伤心泪流。可是,灾后的重建把新大厦盖的比先前的更高、更好,市民也更享受这座城市。
生成而后还灭的轮回便是如此运作。万物都有它的极限。因此佛陀要我们时时思惟,在世的时候,应忆念死亡,莫以为死亡遥远。如果遭遇贫穷,切莫伤害或剥削他人,要面对现实、自力自助。若是处身富有,别迷失于富贵当中,因为千金散尽一点也不难。富贵之人,可于旦夕间穷困潦倒;贫苦的人亦能致富,一切终归不离无常和不稳定的事实。所以佛陀说:“放逸是趋向死亡之途”(Appamado maccuno padam)。放逸无异于死亡,所以切莫放逸!一切众生和“诸行”都是不稳定而无常的,不要对它们生执取心!不论悲欢、还是成坏,终归一途。这点请务必明白。
具备如是知见地生活在人间,就可以远离忧患。世间一切因善业而获得与成就的,依旧不离世间、不脱坏灭,所以别陷得太深。比如甲虫挖掘大地时,可以堆起比它自己还高大的土墩,但土墩毕竟只是土墩。它使劲地掘,可以在土中挖出个深洞,但那也不过是个土坑罢了。如果水牛在那儿下一团粪,就比甲虫的土墩还大了;但那依然不敌天高,那毕竟只是弃土。世间的成就亦得如是,不论甲虫怎样努力工作,还是不离在地垦土、掘地的桎梏。
拥有世间善业的人总是具备善于处世的黠慧。可是,不管他们做得多好,他们仍不离世间。他们做的一切都属世间事,就像甲虫挖土一样,有其局限性。洞挖得再深,仍然不离大地;土堆得再高,也只是一堆土罢了。勤努力、获更多,仅能显示我们在世上做的好、得的多罢了。
请务必明白这道理,然后增长无着之心。如果获得不多,要知足,明白这不过世间罢了。善加思惟这些真理,切莫放逸。看清世事的两边,莫落入任何一旁。若有令你高兴的事物,自己多少收敛一点,因为那份欣喜不会恒常。快乐的时候别过度攀附,因为不须多久,就会再回到痛苦的那一边了。
《守护竹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