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就像這樣,俗事永遠沒完沒了。因此,世間形形色色的社會中,法律不斷地在解決問題。新法律總是爲了因應各種不同情形和問題而製定。有時暫時得到疏通,但對新法律和解決方案的需求卻是刻不容緩的。它只求表面的改進,卻不曾做內在的處理。由于裏面仍受到感染,所以必須不斷動手術。一般人只善于表面功夫——他們的言談和形象,他們談吐得宜、面目和善,但心地卻不怎麼好。
我們搭火車時,若看見老朋友都會問候:“哎呀,真高興見到你!我近來時常想起你,正打算去拜訪你呢!”但都只是應酬話,沒實質意義。我們只有表面善良,骨子裏卻不盡然。我們說歸說,可是香煙一抽完,跟他喝一杯咖啡後,就逃之夭夭了。未來哪天若再碰見彼此,我們又會用同樣的開場白說:“嗨,很高興能見到你!最近好嗎?我很想去拜訪你,只是拔不出空來。”事情就是這樣。人們總是表面和善,但心地卻不怎麼好。
偉大的導師教我們的“法”和“律”,不但完整且深具啓發性。它無與倫比,沒有必須改變或調整之處,因爲它是究竟的。它是圓滿的,所以是我們可以駐留的所在。因爲它是自然之法,所以不須增、減,它是恰到好處、真實不虛的。
我們佛弟子因此聽聞佛法、學習真理。我們一旦認知“法”,心便將進入法;法也會進到我們的心。一旦進入到法中,此人便得安樂,心亦得平靜。心從此具備解決困頓的辦法,不再退轉。當病痛影響色身時,心有許多離苦的方法。它可以迎刃而解,明白這是很自然的事,而不落入悲傷和恐懼之中。有所得時,別迷失在快樂之中;失去時,莫過度悲傷,要明白一切生起的,就會敗壞、消失的本然。有了這種態度,我們便能在世間遊刃有余,成爲所謂的“世間解”(Lokavidu)——透徹明白世間。于是,不再造“苦因”(samudaya),貪愛也不再生起。“明”(vijja)——明白事物的本然——于是産生,進而照亮世間。“明”照亮了毀譽、照亮了得失、照亮了貴賤,更照亮了修行者心中的生、老、病、死。
這是一位證得“法”的人。此人的生活不再艱困,也不須急于求取脫困之道。他們處理所能處理的,且行所當行。佛陀是這麼說的:他教導能受教者;不能受教者,他舍下、放棄。即使佛陀不摒棄他們,他們也會被自己所摒棄——他爲此舍他們而去。你們可能聽到這裏便認爲佛陀不夠慈悲,才會舍衆生而去。嘿,如果你把一顆爛掉的芒果丟掉,這算沒慈悲心嗎?你無法讓它成材成器,如此罷了。這種人是教不來的。佛陀之所以被譽爲最上智慧之人,並非因爲他胡說將所有人、事湊合在一塊兒,而是他具備慧眼,能徹見一切事物的本然而得享大名。他是“世間解”。
既是“世間解”,他洞見輪回的危險,我們身爲佛弟子亦然;如果能看清事物的本然,就能爲我們帶來安樂。究竟是什麼造成我們有苦、有樂?好好地想想。它們只是我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只要我們心想某物是我們或我們的之時,我們隨即受苦。事物是會帶來傷害或利益,全憑我們的領悟而定。佛陀因此教我們要注意自己,留意我們的行爲和心裏的造作。當我們對某些人、事産生極度的愛、憎,或異常渴望時,就會把我們拖進痛苦深淵之中。這很重要,所以請好好看清楚;審視這些強烈的愛、憎之感,然後再退一步出來。若太靠近,會被它們齧咬。你們聽見了沒?如果你緊抓著又在意這些東西,它們可是連咬帶踢的。你拿草喂水牛的時候要留神。當它踢腿的時候,你若小心就不會被踢到。你得喂它、照顧它,可是做時可也要放聰明點,別被咬著了。對小孩、眷屬、寶貴和財産的愛戀是會咬人的。這你可明白?你喂它時,別太趨近;給它水喝,也別太靠近。需要時就將牛繩拉緊。這才是“法”的方式:明了無常、不滿足和無我;認清危險,再正念地加以謹慎和收攝。
阿姜 通葛拉教的並不多,他總告誡我們要“非常小心!非常留意!”他就是這麼教的。“你若不謹慎小心,是會慘遭教訓的。”事情真是這樣。就算他沒說過這樣的話,道理依舊不變。如果你不小心,就會受到教訓;這點請各位要明白,它不幹別人的事。問題不在于別人愛或恨我們。遠在他方之人並不能使人們造業或受苦,我們得留心的其實是我們的財産、家庭和家人。你們認爲呢?這些時日,你是在哪裏經驗到苦?在哪裏受到愛、憎和恐懼所困?收斂、看顧你自己,小心別讓自己被咬了;就算它們不咬也會踢。莫以爲這些東西不咬或踢你。如果被咬了,要確定只被咬了一小口,別被踢了還被咬得支離破碎。千萬不要安慰自己這當中並沒有危險性,只要一失念,財産、富貴、名望、愛人等都會踢你、咬你的。只要有正念就能自在無慮;要警覺、收攝。留神當你開始執取事物,並藉此小題大作時,要立即終止它。它會跟你抗爭,可是你的態度要堅定。心再怎麼來去往返,只管安住于中道就好;將感官的耽溺放在一邊,把自我的苦行擱置一旁;讓愛在左、恨在右;樂在此、苦在彼,心保持在中間,不令它趨向任何一邊。
猶如我們的身體,除地、水、火、風外,“人”在哪裏?無有任何人存在。少許幾種元素湊合在一塊就叫做“人”,那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只有在世間法中才能成立。當時間一到,四大就會還其原貌。既然我們只是來和它們暫住一會兒,就必須放手讓它們回去。地的部分,送它歸地;水的部分,送它歸水;火的部分,讓它歸火;風的部分,讓它歸風。還是你想追著它們不放?我們已依靠它們多時了,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罷。這些現象(實相 sabhava)都會生起和消失,如此而已。我們要明白:這一切所有,都是不停在生起和消失地遷流變化著的。
不論我們做什麼,或布施、或聞法,乃至禅修等,都應該以增上智慧爲前提。增上智慧的目的在于解脫,超脫一切因緣條件和現象(法)。一旦解脫了,不管在任何處境當中,我們都不致于受苦。即便是我們有孩子,我們不苦;就算工作,也不會苦;假如有房子,亦不致受苦。猶如水中蓮華:“我長于水中,卻不因水而苦。我生于水中,因此不遭水淹、不被火燒。”當潮水退去,蓮華依然不爲所動。蓮和水可以彼此相依、互不沖突;它們是一也是異。水中所含藏的皆是能滋養蓮華,讓它長出美麗的花朵來。
我們亦是如此。富貴、家庭、家屬和內心的煩惱不再蒙蔽我們,反倒幫助我們增長修持完滿的波羅蜜。竹林裏的老竹葉堆積滿地,一陣大雨過後,將會使它們腐爛而化作肥料並促進竹筍和竹子的成長。如此我們才有得吃、才有收入。但是它(竹葉)卻看似毫無益處。因此,你要非常小心,在幹旱的季節裏,如果在森林裏縱火,會將未來的肥料一並點然,連帶地也會把竹筍燒掉,結果就沒竹筍可吃了。所以,焚燒竹林等于燒了竹筍的肥料,肥料一旦燒盡,不異于燒了竹子,竹林也死光了。
你們懂嗎?你和你的家人都可以過著有家、有財、免于洪水或火災的幸福生活。如果一個家庭淹水或失火,絕對是家庭裏的成員所致;道理跟竹子的肥料一樣,竹林可以因竹葉而付諸一炬,抑或因它而繁盛一次。
事事物物都會由美轉醜,由醜變美;從成長到衰退,繼之又起,起而還滅,世間的現象就是這樣;成長的會達其顛峰,衰敗的會跌至谷底,但我們不爲所動。就好像烏汶市陷于一片火海時,市民無不感到悲恸、傷心淚流。可是,災後的重建把新大廈蓋的比先前的更高、更好,市民也更享受這座城市。
生成而後還滅的輪回便是如此運作。萬物都有它的極限。因此佛陀要我們時時思惟,在世的時候,應憶念死亡,莫以爲死亡遙遠。如果遭遇貧窮,切莫傷害或剝削他人,要面對現實、自力自助。若是處身富有,別迷失于富貴當中,因爲千金散盡一點也不難。富貴之人,可于旦夕間窮困潦倒;貧苦的人亦能致富,一切終歸不離無常和不穩定的事實。所以佛陀說:“放逸是趨向死亡之途”(Appamado maccuno padam)。放逸無異于死亡,所以切莫放逸!一切衆生和“諸行”都是不穩定而無常的,不要對它們生執取心!不論悲歡、還是成壞,終歸一途。這點請務必明白。
具備如是知見地生活在人間,就可以遠離憂患。世間一切因善業而獲得與成就的,依舊不離世間、不脫壞滅,所以別陷得太深。比如甲蟲挖掘大地時,可以堆起比它自己還高大的土墩,但土墩畢竟只是土墩。它使勁地掘,可以在土中挖出個深洞,但那也不過是個土坑罷了。如果水牛在那兒下一團糞,就比甲蟲的土墩還大了;但那依然不敵天高,那畢竟只是棄土。世間的成就亦得如是,不論甲蟲怎樣努力工作,還是不離在地墾土、掘地的桎梏。
擁有世間善業的人總是具備善于處世的黠慧。可是,不管他們做得多好,他們仍不離世間。他們做的一切都屬世間事,就像甲蟲挖土一樣,有其局限性。洞挖得再深,仍然不離大地;土堆得再高,也只是一堆土罷了。勤努力、獲更多,僅能顯示我們在世上做的好、得的多罷了。
請務必明白這道理,然後增長無著之心。如果獲得不多,要知足,明白這不過世間罷了。善加思惟這些真理,切莫放逸。看清世事的兩邊,莫落入任何一旁。若有令你高興的事物,自己多少收斂一點,因爲那份欣喜不會恒常。快樂的時候別過度攀附,因爲不須多久,就會再回到痛苦的那一邊了。
《守護竹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