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P18

  ..续本文上一页。执,就执持。“于净物上而傍掷之”:净物:或者一个干净的布,或者一个干净的纸,或者干净的木头,都可以的。就往这旁边一掷,然后占验自己的善恶。

  今天我看有很多人都要睡觉了,大约做工做得太多了,很辛苦的,所以少讲一刻钟。

  I2. 明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观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

  这是第二科,说明了自己,那么就可以知道其他的人也是这样的,所以这叫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观法”:像这样自己观察自己的占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你要是想去观察其他人的善恶因果报应,也就是像观察自己的一样,你应该知道。

  I3. 明占已详察(分二)

  J1. 明所现 J2. 明不现

  今J1

  占其轮相者,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如是业因,种类不同;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如佛世尊余处广说。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

  这一科是前边第三,占已详察;占察完了之后再详细观察。不论自观、观他,并须如此谛察。在指示明白你占已详察这一科,又分出二科:第一科,明所现;二,明不现。现在这是明所现。所现,就是现出你的善业、恶业;或者纯善业、或者纯恶业,或者善恶业都没有。第二,明不现;说明你所观察的这种业它不现。

  “占其轮相者”:占察这种轮相这个人,“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随你所显现出来这种业报、业果,应该每一个轮相,你要仔细地来观察、来谛观,思惟它应验的这种感应。

  “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者占察这十个轮相,都得到纯善,没有其他恶夹杂;或者你恶业重的,具足十恶,没有善;或者有善、有恶互相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或者这十善一个也没有,或者这十恶一个也没有。这都有种种因缘,才这样子,后面会说明白。

  “如是业因,种类不同”:像这样子的业报因缘,都有不同的种类。这个“类”字,在小本子经上印着“顾”字,那是个错字。大约他原来把这个“类”字,写得像一个“顾”字,印的时候就像一个“顾”字。本来这是“类”字,你要是一个“顾”字,就没有法子讲了。这个善恶的业因,种类不同,或者善多恶少,或者恶多善少;或者只有善的业因,而没有恶的业因;或者只有恶的业因,而没有善的业因。

  “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因为他所种的因不同,所习的业也不同的;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习气果报各各持别不同。“如佛世尊余处广说”:这种的详细道理、说明,就好像佛在其他的经典所说的。余处,就是其他说法时候所说的;或者好像说《地藏经》,就有种种的果报;说《弥陀经》,有往生西方,也是一种业所说。

  “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你应当想一想、自己静坐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观察所现的业种是怎么样子。就是你受什么果报,所现的什么业种。比如你在前生好杀生,今生就多病;你前生不杀生,今生就没有病。

  “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和今生所受的这种果报,你所经过的,或者是苦、或者是乐,或者是吉祥、或者是凶险等事,及烦恼事。这个就看你自己所遭所遇,你要是尽种善因,一定就是遇到很多吉祥的事,很多快乐的事;你要尽做恶因,在前生尽造恶来着,一定就受很多的苦果、苦报,遇到很多危险的事情。

  你现在你们各人学佛法、研究佛法、听经,在这个地方,就应该特别要注意了。你们每一个人应该回光返照,问问你自己:我是烦恼多、是快乐多?我这个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我的快乐又怎么样有的呢?学佛法的人,就在这里要占察你的善恶了!烦恼多,我一定在前生没有做好事;所以今生脾气也大、烦恼也大。啊!拿见到烦恼比馅饼还觉得香,吃起烦恼一顿一顿地往饱那么吃。吃的烦恼多了,把肚子气得也大了;肚子气大了,就像个鼓似的,这就因为烦恼来的。那么因为你宿生不做善业,尽做一些个恶事;所以今生烦恼就重、烦恼业就重。

  “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相当,这叫做相应;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不相当,这就是因为你没有至诚恳切的心,你好像开玩笑那么样子,所以就得不到感应,这叫做一个不实在的、不真的。

  比如你占察十善,你就得到这个善,对你自己所遭遇也是很吉祥的,这就是相当的;如果你所遭所遇不吉祥,尽发生意外,那么你占察得到纯善,这就是不相当、不相应的。你尽遇到苦恼的事情,你得到十善,这也不相当;你尽遇到吉祥的事,你又得到十恶,这也是不相当的。那么这里边的详细分别,在后面会说明的。

  J2. 明不现(分二)

  K1. 俱不现 K2. 有所不现

  今K1

  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

  这是第二科,说明了占察你善恶业,为什么不现,是什么原因?这又分二科:第一,俱不现;第二,有所不现。现在这是第一,俱不现。

  “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假使你占察轮相的时候,善业、恶业都不现,也不现善、也不现恶;“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这因为这个人已经得到无漏的智慧了,所以他专求出离三界,不愿意再受世间这种善恶的果报。他已经行菩萨道了!

  “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他得到无漏的智心了,所以他这一切的有漏业就渐渐地薄了、渐渐地少了,你这个欲心不长了,所以就不现这种善恶果报的轮相了。一切有漏的都微弱,就是它不长了。什么叫做有漏的业呢?你贪,这也是有漏;瞋,也是有漏;痴,这也是有漏。也就是你的欲念重,这就是漏。你不要以为欲念是一个好东西,这就是有漏;令你堕落到三恶道里去的,就是因为这个欲念。现在这个有漏业,就是说的你的欲念。

  K2. 有所不现

  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有所不现者;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

  “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又者,有都是善也没有恶、都是恶也没有善的人。“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有所不现者”:这两种人,无论善业、恶业,也都不现的原因。“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是因为他善也很少、恶也很少;因为很少的关系,牵不动这个果报,所以也不现出来。

  * * *

  礼拜天要有两位居士在我们这佛堂举行结婚典礼;那么,这次应该大家知道怎么样念这个偈颂,都很熟悉的。上午举行仪式,从九点半钟开始;谁愿意来参加的,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好东西吃。这是一个消息。

  还有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这是挂衣袍的,所有男界的衣袍可以挂在这个地方;女界的衣袍可以挂在箱子里边去。那么现在把男女的界限分清楚一点,将来把房间做好了,更应该分清楚一点;因为我们修道的人,要去欲断爱--去这个欲心,减轻了这爱心,不要尽打妄想。男女若不分清楚了,有的时候就令人造罪业了,就令人打妄想;现在讲这部《善恶占察业报经》,这就是令我们人明白这个业的来源。所以在这个清净道场,人最好不打妄想!

  但是我们人人不是证果的圣人,所以这种不干净的思想,常常会发现出来;发现出来你有这种不干净的思想,就造不干净的这种的业,你这个业也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现在要一点一点把打妄想这种思想消灭了它,好用功办道。

  那么我现在不敢在这儿吃饭。为什么呢?因为这不单吃得太好,又吃得太多。有的人护持师父,用那么大一个碗,几几乎乎就等于把那个锅完全给我抬来了,给我一个人吃。我看见旁人那个地方没有这么多,我这个地方太多了;所以又吃得好、又吃得多。我没有这么大福报,所以现在我自己愿意受一点苦。

  那么有的人知道我,自己就那么供养少少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我愿意、不愿意吃这东西。因为我不能说哪个东西我愿意吃;若愿意吃的东西,就会又来得很多了。所以无论好的、不好的都一样吃,我自己不会吃得太多了,这是我现在对大家讲一讲这个因缘。吃得好,又吃得多,这是好事情;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苦的事情,做很多工的。

  H3. 占后诫劝

  若当来世,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勿当自纵,以起放逸。即应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我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绕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即当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无得止住懈怠放逸,转更增集种种苦聚,是名占察初轮相法。

  这是第三科,占后诫劝。就是占察以后,自己得到好的和不好的这种预兆,都应该诫。诫,就是很谨慎的意思、很小心的意思。劝,就是劝你应该往更好的做;不要以为自己得到了好的果报,就懒惰下来了,就不精进了。

  “若当来世”:假设在当来之世的时候。“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佛的一切弟子,已经占察过自己的善恶,而且也得到了什么果报的话。这都是佛的弟子才明白这种的占察法;如果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懂这个方法。

  你用这种十轮占察出来或者是身恶、或者是口恶、或者是意恶,这三恶。你单单用占察的方法,占察你这个身恶,你要是没有得到身恶,这就不相应;你要是也得到了身恶,这就相应了。这个方法,后面会详细讲的解释的。所以,你现在先占怎么样子,以后就和那个相同,这就叫相应了。

  “于五欲…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