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P18

  ..續本文上一頁。執,就執持。“于淨物上而傍擲之”:淨物:或者一個幹淨的布,或者一個幹淨的紙,或者幹淨的木頭,都可以的。就往這旁邊一擲,然後占驗自己的善惡。

  今天我看有很多人都要睡覺了,大約做工做得太多了,很辛苦的,所以少講一刻鍾。

  I2. 明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觀法,若欲觀他,皆亦如是應知。

  這是第二科,說明了自己,那麼就可以知道其他的人也是這樣的,所以這叫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觀法”:像這樣自己觀察自己的占法。“若欲觀他,皆亦如是應知”:你要是想去觀察其他人的善惡因果報應,也就是像觀察自己的一樣,你應該知道。

  I3. 明占已詳察(分二)

  J1. 明所現 J2. 明不現

  今J1

  占其輪相者,隨所現業,悉應一一谛觀思驗:或純具十善,或純具十惡,或善惡交雜,或純善不具,或純惡不具。如是業因,種類不同;習氣果報,各各別異;如佛世尊余處廣說。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凶等事,及煩惱業習,得相當者,名爲相應;若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虛謬也。

  這一科是前邊第叁,占已詳察;占察完了之後再詳細觀察。不論自觀、觀他,並須如此谛察。在指示明白你占已詳察這一科,又分出二科:第一科,明所現;二,明不現。現在這是明所現。所現,就是現出你的善業、惡業;或者純善業、或者純惡業,或者善惡業都沒有。第二,明不現;說明你所觀察的這種業它不現。

  “占其輪相者”:占察這種輪相這個人,“隨所現業,悉應一一谛觀思驗”:隨你所顯現出來這種業報、業果,應該每一個輪相,你要仔細地來觀察、來谛觀,思惟它應驗的這種感應。

  “或純具十善,或純具十惡,或善惡交雜”:或者占察這十個輪相,都得到純善,沒有其他惡夾雜;或者你惡業重的,具足十惡,沒有善;或者有善、有惡互相交雜。“或純善不具,或純惡不具”:或者這十善一個也沒有,或者這十惡一個也沒有。這都有種種因緣,才這樣子,後面會說明白。

  “如是業因,種類不同”:像這樣子的業報因緣,都有不同的種類。這個“類”字,在小本子經上印著“顧”字,那是個錯字。大約他原來把這個“類”字,寫得像一個“顧”字,印的時候就像一個“顧”字。本來這是“類”字,你要是一個“顧”字,就沒有法子講了。這個善惡的業因,種類不同,或者善多惡少,或者惡多善少;或者只有善的業因,而沒有惡的業因;或者只有惡的業因,而沒有善的業因。

  “習氣果報,各各別異”:因爲他所種的因不同,所習的業也不同的;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所以習氣果報各各持別不同。“如佛世尊余處廣說”:這種的詳細道理、說明,就好像佛在其他的經典所說的。余處,就是其他說法時候所說的;或者好像說《地藏經》,就有種種的果報;說《彌陀經》,有往生西方,也是一種業所說。

  “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你應當想一想、自己靜坐起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觀察所現的業種是怎麼樣子。就是你受什麼果報,所現的什麼業種。比如你在前生好殺生,今生就多病;你前生不殺生,今生就沒有病。

  “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凶等事,及煩惱業習”:和今生所受的這種果報,你所經過的,或者是苦、或者是樂,或者是吉祥、或者是凶險等事,及煩惱事。這個就看你自己所遭所遇,你要是盡種善因,一定就是遇到很多吉祥的事,很多快樂的事;你要盡做惡因,在前生盡造惡來著,一定就受很多的苦果、苦報,遇到很多危險的事情。

  你現在你們各人學佛法、研究佛法、聽經,在這個地方,就應該特別要注意了。你們每一個人應該回光返照,問問你自己:我是煩惱多、是快樂多?我這個煩惱從什麼地方來的?我的快樂又怎麼樣有的呢?學佛法的人,就在這裏要占察你的善惡了!煩惱多,我一定在前生沒有做好事;所以今生脾氣也大、煩惱也大。啊!拿見到煩惱比餡餅還覺得香,吃起煩惱一頓一頓地往飽那麼吃。吃的煩惱多了,把肚子氣得也大了;肚子氣大了,就像個鼓似的,這就因爲煩惱來的。那麼因爲你宿生不做善業,盡做一些個惡事;所以今生煩惱就重、煩惱業就重。

  “得相當者,名爲相應;若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虛謬也”: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相當,這叫做相應;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不相當,這就是因爲你沒有至誠懇切的心,你好像開玩笑那麼樣子,所以就得不到感應,這叫做一個不實在的、不真的。

  比如你占察十善,你就得到這個善,對你自己所遭遇也是很吉祥的,這就是相當的;如果你所遭所遇不吉祥,盡發生意外,那麼你占察得到純善,這就是不相當、不相應的。你盡遇到苦惱的事情,你得到十善,這也不相當;你盡遇到吉祥的事,你又得到十惡,這也是不相當的。那麼這裏邊的詳細分別,在後面會說明的。

  J2. 明不現(分二)

  K1. 俱不現 K2. 有所不現

  今K1

  若占輪相,其善、惡業俱不現者,此人已證無漏智心,專求出離,不複樂受世間果報;諸有漏業,展轉微弱,更不增長,是故不現。

  這是第二科,說明了占察你善惡業,爲什麼不現,是什麼原因?這又分二科:第一,俱不現;第二,有所不現。現在這是第一,俱不現。

  “若占輪相,其善、惡業俱不現者”:假使你占察輪相的時候,善業、惡業都不現,也不現善、也不現惡;“此人已證無漏智心,專求出離,不複樂受世間果報”:這因爲這個人已經得到無漏的智慧了,所以他專求出離叁界,不願意再受世間這種善惡的果報。他已經行菩薩道了!

  “諸有漏業,展轉微弱,更不增長,是故不現”:他得到無漏的智心了,所以他這一切的有漏業就漸漸地薄了、漸漸地少了,你這個欲心不長了,所以就不現這種善惡果報的輪相了。一切有漏的都微弱,就是它不長了。什麼叫做有漏的業呢?你貪,這也是有漏;瞋,也是有漏;癡,這也是有漏。也就是你的欲念重,這就是漏。你不要以爲欲念是一個好東西,這就是有漏;令你墮落到叁惡道裏去的,就是因爲這個欲念。現在這個有漏業,就是說的你的欲念。

  K2. 有所不現

  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有所不現者;皆是微弱未能牽果,是故不現。

  “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又者,有都是善也沒有惡、都是惡也沒有善的人。“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有所不現者”:這兩種人,無論善業、惡業,也都不現的原因。“皆是微弱未能牽果,是故不現”:是因爲他善也很少、惡也很少;因爲很少的關系,牽不動這個果報,所以也不現出來。

  * * *

  禮拜天要有兩位居士在我們這佛堂舉行結婚典禮;那麼,這次應該大家知道怎麼樣念這個偈頌,都很熟悉的。上午舉行儀式,從九點半鍾開始;誰願意來參加的,我相信也一定會有好東西吃。這是一個消息。

  還有我們現在這個地方,這是挂衣袍的,所有男界的衣袍可以挂在這個地方;女界的衣袍可以挂在箱子裏邊去。那麼現在把男女的界限分清楚一點,將來把房間做好了,更應該分清楚一點;因爲我們修道的人,要去欲斷愛--去這個欲心,減輕了這愛心,不要盡打妄想。男女若不分清楚了,有的時候就令人造罪業了,就令人打妄想;現在講這部《善惡占察業報經》,這就是令我們人明白這個業的來源。所以在這個清淨道場,人最好不打妄想!

  但是我們人人不是證果的聖人,所以這種不幹淨的思想,常常會發現出來;發現出來你有這種不幹淨的思想,就造不幹淨的這種的業,你這個業也就不清淨了!所以我們現在要一點一點把打妄想這種思想消滅了它,好用功辦道。

  那麼我現在不敢在這兒吃飯。爲什麼呢?因爲這不單吃得太好,又吃得太多。有的人護持師父,用那麼大一個碗,幾幾乎乎就等于把那個鍋完全給我擡來了,給我一個人吃。我看見旁人那個地方沒有這麼多,我這個地方太多了;所以又吃得好、又吃得多。我沒有這麼大福報,所以現在我自己願意受一點苦。

  那麼有的人知道我,自己就那麼供養少少的東西;但是我不知道我願意、不願意吃這東西。因爲我不能說哪個東西我願意吃;若願意吃的東西,就會又來得很多了。所以無論好的、不好的都一樣吃,我自己不會吃得太多了,這是我現在對大家講一講這個因緣。吃得好,又吃得多,這是好事情;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苦的事情,做很多工的。

  H3. 占後誡勸

  若當來世,佛諸弟子,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于五欲衆具得稱意時,勿當自縱,以起放逸。即應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今獲此報;我今乃可轉更進修,不應休止。若遭衆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繞亂憂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無令疑悔,退修善業。即當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報,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余善,無得止住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是名占察初輪相法。

  這是第叁科,占後誡勸。就是占察以後,自己得到好的和不好的這種預兆,都應該誡。誡,就是很謹慎的意思、很小心的意思。勸,就是勸你應該往更好的做;不要以爲自己得到了好的果報,就懶惰下來了,就不精進了。

  “若當來世”:假設在當來之世的時候。“佛諸弟子,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佛的一切弟子,已經占察過自己的善惡,而且也得到了什麼果報的話。這都是佛的弟子才明白這種的占察法;如果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懂這個方法。

  你用這種十輪占察出來或者是身惡、或者是口惡、或者是意惡,這叁惡。你單單用占察的方法,占察你這個身惡,你要是沒有得到身惡,這就不相應;你要是也得到了身惡,這就相應了。這個方法,後面會詳細講的解釋的。所以,你現在先占怎麼樣子,以後就和那個相同,這就叫相應了。

  “于五欲…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