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车,而不说黑牛大车、黄牛大车,或者花牛大车呢?因为这个白牛就比方我们的自性,是没有染污的。没有染污,就能行大乘法。
“辚辚转”,这个大乘的白牛车走起路来,车轮就辚辚地响。在这个时候,修道的人就会有一种感觉。感觉什么呢?感觉好像喝醉酒似的,又好像睡觉或作梦似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四肢非常的软,手也没有力量,脚也没有力量,就像泥滩似的,什么也不愿意做。这个时候,无论你打坐或者不打坐,心里都常常会跳,这个跳不是心跳,而是脾跳。我们人一走路,觉得心里蹦蹦蹦,就以为是心跳,其实这不是心跳,是脾跳。脾为什么跳?脾这么跳一下,打你的胃,是在帮助胃消化的。所以你跑得快一点,脾就要作工作多一点。
黄脸小儿跳跳钻。这个“黄脸小儿”是谁呢?是你那个意念,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意藏于脾经,这个脾是黄色的,所以给它取个名叫“黄脸小儿”。“跳跳钻”:它跳来跳去。有些打坐的人,到这个时候就不知道了,“怎么我的心跳起来了呢?是不是得心脏病了?”就生出一种恐惧心。这不需要恐惧,这是修道的一个过程。我们人在惊慌的时候,心就会像兔子似的跳上跳下的。这个“白牛大车”,它转起*轮的时候,这意念里头也就跳起来了,跳得很厉害,就像生恐惧心那样,这叫“黄脸小儿跳跳钻”。
若问各中何旨趣。假设你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个什么道理?是个什么宗旨?什么趋向?
前三三接后三三。这个时候,前边的三个地方,和后边的三个地方,也就是前边和后边这个生死的路接上了。生的路和死的路是不同的,以前是各走各的,生走生的路,死走死的路。现在生死是一个,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生死不二,没有生也没有死了。可是你要用功,你若不用功,往前走一步就向后退四步,那还是没有用的。所以修道,除非你不修,你若修就要天天往前进步、往前精进;若往后退,一退就前功尽废,以前用的功就都失去了,再想得到,就还得从头再来过。所以修道只可以向前进,不可以往后退。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无明尽本性空 妄行了别名色从 六入触受爱取有 来生老死尽相同
万里晴空绝云影 满潭澄水显月明 如人渴饮知冷暖 说食助长总乏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的十二因缘。由这十二种的缘作为助缘,帮助人生了死、死了生。十二因缘是缘觉乘修的。缘觉由修这十二种的因缘法,而明白人生的道理,开悟证得辟支佛果,这叫中乘。声闻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萨是大乘。
无无明尽本性空。十二因缘说的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么呢?就是俗话所说的糊涂。糊涂就是不懂道理,糊糊涂涂的。因为糊糊涂涂的时候不明白,就做出糊涂的行为,就有妄行了。
什么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种虚妄的认识,“识”就是一种认识。有了虚妄的认识,就有一种糊涂的名色。有糊涂的名色,就有一种糊涂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涂的入,就有一种糊涂的触、接触。有糊涂的接触,就想要有一种糊涂的享受。有了糊涂的享受,就有了糊涂的爱。有了糊涂的爱,就有一种糊涂的求取。有了糊涂的求取,就想有一种糊涂的得、糊涂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涂的得,就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有了老死。
这一些个因缘,都是开始于这个“糊涂”。开始是糊涂,所以结果也糊涂;这一生糊糊涂涂的,又有一个来生,来生还是糊涂。十二因缘最初就是个糊涂,所以十二因缘就是个糊涂因缘。糊涂因缘,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这种因缘。这十二因缘就是说的,我们人怎么样受生、怎么样死的这个道理。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都是从这“无明”生出来的,“无明”就是糊涂的一个别名。无明生出来了,就想要去做去。因为无明,就有男女的性行为。这个性行为就是由糊涂而发生,然后就有这种糊涂的行为。有糊涂的行为,然后就生出来一种糊涂的认识、糊涂的分别。这种识也就是中阴身,在男女有性行为的时候,这中阴身离得千里万里,都看得到这个地方有一线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这个父母有眷属的因缘,就看得见这个亮光,就到那儿去投胎去,这个识就投胎了。
投胎,这就有了名色。色蕴就叫“色”,“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受想行识这四蕴,在母腹里头只有这么个名称,还没有真实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六入就是六根对外境生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种性,这叫六入。由这种六入,这个小孩子就有了一种触觉,所以说六入缘触。有了触觉,这个小孩子就有一种领受的感觉。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生出爱心,然后就想要求取,求取这种的所爱,所以爱缘取。因为求取,所以就想要占有、想要得着。因为想要得着,所以就又有了来生。有了来生,就又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如果无明没有了呢?这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也没有了。识灭名色也灭了,名色灭六入也灭了,六入灭触也灭了,触灭受也灭了,受灭爱也灭了,爱灭取也灭了,取灭有也灭了,有灭生老死都灭了。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所以才说“无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了。
妄行了别名色从。行是个妄行,识是个了别。有了识之后就有名色。
六入触受爱取有。名色之后就有六入,六入之后就有触,触然后有受,受就有爱,爱就有取,取就有有。
来生老死尽相同。有又有来生,来生又有老死,所以说“六入触受爱取有,来生老死尽相同”。
万里晴空绝云影。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绝云影”,什么云彩的影子也没有了。
满潭澄水显月明。又好像水清月现,水清了,月亮在水面上现出来。
如人渴饮知冷暖。你若能了悟这十二因缘的法,那时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样,这水是热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说食助长总乏功。如果你自己不去实实在在修行,来参悟、了悟这十二因缘,就光说十二因缘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光说空,没有体会到它的意思,没有真正证得这种空理,就好像《楞严经》上说的:譬如说食,终不能饱。比方你光在嘴上数说食物的名字,而没有真的吃进肚里,你就是再多说几天,也不会饱的。
“助长”,孟子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一个人,宋国的人最愚痴,所以在当时若是提到愚痴的人,就说好像宋国的人一样。这个人愚痴到什么程度呢?他可怜自己所种的那个庄稼不长,他说:“哎呀!我这个苗怎么长得这么慢!”他就帮着它长。怎么帮着它长呢?他把每一株苗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两寸,说:“你看,一天它就长了两寸。”“茫茫然归”,就这么糊里糊涂、迷迷茫茫,累得很疲倦的、辛辛苦苦的那个样子走回家,走得气喘吁吁:“哎呀!哎呀!哎呀!我太辛苦了,太辛苦了。”“谓其人曰”,就对他家里的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病啰,累坏了!我作了很多工!”“予助苗长矣”,我帮着这个苗往上长。“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说:“喔!我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大的本领,怎么这么有神通,可以帮着苗长,天地也只能让苗一天、一天的慢慢地长,不能说帮着它长,他念的是什么咒,能帮着苗长起来?”就赶快跑到田里去看,“苗则槁矣!”哎!那苗都乾了、死了。
这个就是说修道不要老是想:“我开悟!我开悟!我开悟!怎么我还不开悟?我要怎么样才开悟?这样子不开悟,那样子也不开悟。往前行几步也不开悟,退后几步也不开悟。往上跳几跳也不开悟,坐那儿一个钟头也没开悟,到底怎么开悟呢?”你有这个心,那永远都不会开悟。为什么呢?你这个要开悟的心,把你那开悟给压住了,就好像宋人帮着苗长是一样的。所以说“说食助长总乏功”,总是没有功的,要你自己平心静气,认真脚踏实地去修行,不要老想着:“我明天会不会开悟?我后天会不会开悟?我到底什么时候开悟?”不要存这个心。你一存这个心,就是个妄想心了。你有了妄想心,就把那开悟吓跑了;那开悟就怕妄想,一有了妄想,它就跑了。为什么你心跳呢?就是怕你那个妄想,也就是怕开悟,你这一要开悟,“啊!不得了了,他要开悟了。”,所以心就跳起来了。无形中,你那业障也害怕了:“喔,他若开悟了,我怎么办呢?”它没有办法了。
无苦集灭道。
诸苦逼迫各相攻 聚集招感自不同 惟灭可证究竟乐 是道应修悟法空
三转四谛*轮运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一旦贯通成圣果 偏真有余乃化城
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是声闻人所修的。何以谓之“声闻”?“声闻”是闻佛声音而悟道,所以谓之声闻。这一类的众生,是佛最初所化的小乘的机缘。在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说《华严经》,二乘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为什么?因为这一种的法太妙了,太高了,也太大了!因为太妙,所以二乘人根本就不明白这种的妙法,所以他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