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P9

  ..续本文上一页经灭了就没有灭了;“未灭已无灭”,还没灭的时候也没有灭;“离已灭未灭,灭时即无灭”。这种理论,我相信一般人不会太明白,所以我总也不讲这种的理论,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在讲到不生不灭了,就要把它讲一讲。 

  不垢不净离染污。我们本来的自性是不垢不净的,可是我们一出生做了人,就有了垢、有了净。这种垢净也是不垢不净的,不过我们人有偏计执性,执着这就是污垢的,那就是清净的,有这种执着心,所以变成有垢有净。怎么说是一种执着心呢?就拿这只手来做比喻,有的时候在一种特别的情形之下,你的手会抓到屎粪,或者猪粪、或者人粪,当时觉得很污浊、不洁净了。但是你用水一洗,洗完了认为这只手就干净了。可是若是一个手巾,把它拿来包屎,或者包其他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过后无论你用什么肥皂、苏打水洗,洗完了你也觉得它不干净,于是乎就把这条手巾扔了。所以手巾若接近过人粪或者猪粪、狗粪,就是洗过之后,心里也总觉得它不干净;可是对自己的手,就没有这种的执着,没有说因为它不干净了,就要把它用刀割下来掉了它,不要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东西不能掉,所以心理上就认为它干净了。就是它不洁净,也舍不得把它剁下来掉了它。但若是手巾,就是洗干净了,也不欢喜要了,不愿意再拿着它擦面了。一擦面就想起:“这条手巾包过狗粪,把我的面都擦臭了”,所以就不要它了。这都是一种心理作用。

  若没有这种执着心呢?把这种执着心没有了,这就是“不垢不净离染污”。你若是心理上没有执着,就是污浊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污浊和洁净是一样的。“不垢不净”,这是自性的本体;在事物上虽然是有垢有净,但你若能从中会得这个不垢不净的道理,你的心理不为垢净所转变,这就合乎你自性了。你若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你的德行就和天地一样。“与日月合其明”,你的光明,也能和日月一样光亮。佛为什么可以入百千万日呢?就因为他会得不垢不净这种的道理。你能会得这种天然的、不垢不净的道理,就和春夏秋冬也都变成一个了,“与四时合序”,和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都相合了。你和鬼神也可以合其吉凶。为什么你还不能这样呢?就因为你还有执着心,有偏计执性。没有了偏计执性,你就会返本还原,离开这个染污了。 

  不增不减悟玄中。你若能悟得这个自性是也不增也不减了,你就了悟最微妙的中道理体了。方才讲龙树菩萨所说的无生的道理,提到佛在说方等法门的时候,说法有八种相,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已经讲过了。

  “不断不常”。一般的人不是执断就是执常,断就是断灭,常就是永远存在的,这是外道的理论。外道不是执着断见,就是执着常见;佛说法是不断不常的。就拿我们这个人来讲,你说他断,我们这个人死了就没有了吗?我们现在人吃的这个米,还是古人所吃的米。古人吃这个米,我们现在也吃这个米,这是不断。你说他不断,那就是常了。若说他是常的,现在的人怎么见不着古人呢?没见着古人就不是常;我们现在还吃古人所吃的东西,这又是常。所以佛说法说的是不断不常,不要执着断见,也不要执着常见,要合乎中道,所以说“悟玄中”。 

  “不一不异”。“不一”就不是一样;“不异”就不是两样。“不一”是没有相同相,“不异”是没有差别相。就拿我们这个身体来讲,这个身体不是单单由一种的东西组织起来的,是由很多不同的部份组织成这么一个身体,这叫“不一”,不是由一种东西组织起来的。但这个身体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身体,没有什么其他的分别,这是“不异”。这种道理说起来是很复杂的,我们每一次少少说一点,说多几次才能了解。 

  “不来不去”。如来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要说如来,就是我们这个人,也是不来不去。说是来,我们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不知道。说是去,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你也不知道。所以说“不来不去”,无所从来无所去。 

  讲到不增不减这个道理,我想起中国有一句话,对这一句经很有帮助的。这句话是怎么样说的呢?说“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佛法苦后甜”,岁月是无情的,一点人情都不讲的;它虽然是在增加,可是也就是减少。这又怎么样讲呢?不是说不增不减,怎么又有增有减了呢?有增有减,也就是不增不减。岁月无情,你叫它不要走,就停留在这个地方,多陪你一点时间,不可能的。“今天”是无论你如何留也留不住的。你想叫它不走,除非你能把太阳制住,叫它不动。现在科学虽然进步,也还没有办法叫太阳不动弹,所以它是无情的。 

  “增中减”,如果说我今年六十岁,明年就六十一岁了,在寿命上好像是增加了一岁,可是你若往死的那个年岁去计算,就是减了一年活命的时间,譬如我一百岁应该死,现在活了六十岁,就还有四十年可活,明年六十一岁,就剩下三十九年可活了,这是减少了。所以这一边增,那一边就减,这是增中减。那么减中也就是增,你若真明白这个道理,根本就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我在教你们中文的时候说过,你若没有一个老的心,就永远都是年轻的。 

  “有味佛法苦后甜”,佛法是最有滋味的。你学一点,就多明白一点。我昨天讲开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小悟,多少谓之小呢?像邻虚尘那么小,那么多,在你八识田里已经开悟了,你自己还不知道。中悟,你觉得明白多一点道理了,原来不增不减是这样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这么多的意思。明白一些道理,这叫中悟。大悟,你把生死了了,怎么样来的知道了,怎么样去的也知道了;怎么叫增,怎么叫减,怎么叫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理也都完全了解了,这叫大悟。有味佛法是苦后甜,你一定要先耐一点苦,不是学三天半连五天都不够,就说我学够了。你一定要把你的忍耐性放下去,无论怎么样困苦艰难都要学。昨天我不是对你们讲,为什么天天到了教你们中文的时候,我一定要教你们中文,到讲经的时候我就讲经,除非有特别情形,否则我绝对不会懒惰的。因为什么呢?就是要你们认真去修行,才能得到这其中的滋味。“苦后甜”,你必须要先吃苦,然后才会甜!所以大家学佛法不要怕苦,越苦越好。要打起精神来,立定志向,向前勇猛精进。不怕苦,不怕难,才能学佛法。 

  湛然静极超造化。“湛然”,就是很清净的样子。“静极”,静到极点了。“超造化”,超出天地造化的这种功能。

  顿觉我法本圆融。你若能明白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的道理,即刻你就会觉查到,我和这个法本来是圆融无碍,没有分别的,是一个的,无二无别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空中无色相 受想行识亦亡蠲 六根六尘并六识 三心三止透三关

  白牛大车辚辚转 黄脸小儿跳跳钻 若问个中何旨趣 前三三接后三三

  

  “是故空中无色”,这是接着前边那一段经文说的。前边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这样所以真空里头没有色。“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的本体也是空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了。“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没有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也都空了。《心经》就是谈空的,谈般若真空。般若真空就是妙有,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所以前边经文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法都空了。 

  这五蕴法是法的一个总相,其余的六根、六尘、六识,是法的别相。这个总相既然空了,别相也就不会有,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根又叫六入;六根加上六尘,叫十二处;六根六尘加上六识,这叫十八界。十八界都是空的,都是没有的。既然没有,为什么又说出这种法来了呢?这种法在凡夫上是有的,对证果的圣人来讲就没有了。所以偈颂说: 

  是故空中无色相。因为前边所说的这些道理,所以空里头就没有色。

  受想行识亦亡蠲。受想行识也没有了。

  六根六尘并六识。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对着六根所显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根是以生长为意;尘是以染污为意。六根对着六尘,在心中生出一种分别,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

  三心三止透三关。三心就是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过去心要止,现在心也要止,未来心也要止,三心都不要有,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了不可得。“透三关”,过去心不起,现在心不生,未来心没有,那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既然三心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想善想恶呢?所以这也就是在你用功修行,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时候。这个正在静坐的时候,你可以开你的初关、中关、上关。初关又叫尾闾关,中关又叫夹脊关,上关又叫玉枕关,又叫生死牢关。初关、二关容易过、容易破,到第三关就有一点困难。过了这三关,你若再向前继续的修行,会有什么境界呢?,就会:

  白牛大车辚辚转。“白牛大车”,《法华经》上说是“大白牛车”,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就是成佛才能行这一条道路,才能坐这个大车,你不成佛,就坐不了这个大车。这是说我们人用功用得能逆转*轮,教化众生。为什么说是白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