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P10

  ..續本文上一頁大車,而不說黑牛大車、黃牛大車,或者花牛大車呢?因爲這個白牛就比方我們的自性,是沒有染汙的。沒有染汙,就能行大乘法。

  “辚辚轉”,這個大乘的白牛車走起路來,車輪就辚辚地響。在這個時候,修道的人就會有一種感覺。感覺什麼呢?感覺好像喝醉酒似的,又好像睡覺或作夢似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是虛是實。四肢非常的軟,手也沒有力量,腳也沒有力量,就像泥灘似的,什麼也不願意做。這個時候,無論你打坐或者不打坐,心裏都常常會跳,這個跳不是心跳,而是脾跳。我們人一走路,覺得心裏蹦蹦蹦,就以爲是心跳,其實這不是心跳,是脾跳。脾爲什麼跳?脾這麼跳一下,打你的胃,是在幫助胃消化的。所以你跑得快一點,脾就要作工作多一點。 

  黃臉小兒跳跳鑽。這個“黃臉小兒”是誰呢?是你那個意念,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意藏于脾經,這個脾是黃色的,所以給它取個名叫“黃臉小兒”。“跳跳鑽”:它跳來跳去。有些打坐的人,到這個時候就不知道了,“怎麼我的心跳起來了呢?是不是得心髒病了?”就生出一種恐懼心。這不需要恐懼,這是修道的一個過程。我們人在驚慌的時候,心就會像兔子似的跳上跳下的。這個“白牛大車”,它轉起*輪的時候,這意念裏頭也就跳起來了,跳得很厲害,就像生恐懼心那樣,這叫“黃臉小兒跳跳鑽”。

  若問各中何旨趣。假設你要問這是怎麼回事?是個什麼道理?是個什麼宗旨?什麼趨向?

  前叁叁接後叁叁。這個時候,前邊的叁個地方,和後邊的叁個地方,也就是前邊和後邊這個生死的路接上了。生的路和死的路是不同的,以前是各走各的,生走生的路,死走死的路。現在生死是一個,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也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生死不二,沒有生也沒有死了。可是你要用功,你若不用功,往前走一步就向後退四步,那還是沒有用的。所以修道,除非你不修,你若修就要天天往前進步、往前精進;若往後退,一退就前功盡廢,以前用的功就都失去了,再想得到,就還得從頭再來過。所以修道只可以向前進,不可以往後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無明盡本性空 妄行了別名色從 六入觸受愛取有 來生老死盡相同

  萬裏晴空絕雲影 滿潭澄水顯月明 如人渴飲知冷暖 說食助長總乏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說的十二因緣。由這十二種的緣作爲助緣,幫助人生了死、死了生。十二因緣是緣覺乘修的。緣覺由修這十二種的因緣法,而明白人生的道理,開悟證得辟支佛果,這叫中乘。聲聞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薩是大乘。 

  無無明盡本性空。十二因緣說的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麼呢?就是俗話所說的糊塗。糊塗就是不懂道理,糊糊塗塗的。因爲糊糊塗塗的時候不明白,就做出糊塗的行爲,就有妄行了。

  什麼叫“妄行”呢?“妄行”就是不應該做的而去做。有了妄行,就有一種虛妄的認識,“識”就是一種認識。有了虛妄的認識,就有一種糊塗的名色。有糊塗的名色,就有一種糊塗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塗的入,就有一種糊塗的觸、接觸。有糊塗的接觸,就想要有一種糊塗的享受。有了糊塗的享受,就有了糊塗的愛。有了糊塗的愛,就有一種糊塗的求取。有了糊塗的求取,就想有一種糊塗的得、糊塗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塗的得,就有了來生。有了來生,就有了老死。

  這一些個因緣,都是開始于這個“糊塗”。開始是糊塗,所以結果也糊塗;這一生糊糊塗塗的,又有一個來生,來生還是糊塗。十二因緣最初就是個糊塗,所以十二因緣就是個糊塗因緣。糊塗因緣,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這種因緣。這十二因緣就是說的,我們人怎麼樣受生、怎麼樣死的這個道理。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都是從這“無明”生出來的,“無明”就是糊塗的一個別名。無明生出來了,就想要去做去。因爲無明,就有男女的性行爲。這個性行爲就是由糊塗而發生,然後就有這種糊塗的行爲。有糊塗的行爲,然後就生出來一種糊塗的認識、糊塗的分別。這種識也就是中陰身,在男女有性行爲的時候,這中陰身離得千裏萬裏,都看得到這個地方有一線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這個父母有眷屬的因緣,就看得見這個亮光,就到那兒去投胎去,這個識就投胎了。 

  投胎,這就有了名色。色蘊就叫“色”,“名”就是受想行識四蘊。受想行識這四蘊,在母腹裏頭只有這麼個名稱,還沒有真實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六入就是六根對外境生出見性、聞性、嗅性、嘗性、覺性、知性這六種性,這叫六入。由這種六入,這個小孩子就有了一種觸覺,所以說六入緣觸。有了觸覺,這個小孩子就有一種領受的感覺。有了領受,就生出一種愛心來。生出愛心,然後就想要求取,求取這種的所愛,所以愛緣取。因爲求取,所以就想要占有、想要得著。因爲想要得著,所以就又有了來生。有了來生,就又有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如果無明沒有了呢?這行也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也沒有了。識滅名色也滅了,名色滅六入也滅了,六入滅觸也滅了,觸滅受也滅了,受滅愛也滅了,愛滅取也滅了,取滅有也滅了,有滅生老死都滅了。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所以才說“無無明盡本性空”,本性空了,沒有無明了。 

  妄行了別名色從。行是個妄行,識是個了別。有了識之後就有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名色之後就有六入,六入之後就有觸,觸然後有受,受就有愛,愛就有取,取就有有。

  來生老死盡相同。有又有來生,來生又有老死,所以說“六入觸受愛取有,來生老死盡相同”。

  萬裏晴空絕雲影。這一連串的關系若都沒有了,就好像萬裏晴空一樣,“絕雲影”,什麼雲彩的影子也沒有了。

  滿潭澄水顯月明。又好像水清月現,水清了,月亮在水面上現出來。

  如人渴飲知冷暖。你若能了悟這十二因緣的法,那時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樣,這水是熱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說食助長總乏功。如果你自己不去實實在在修行,來參悟、了悟這十二因緣,就光說十二因緣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沒有用的。因爲你光說空,沒有體會到它的意思,沒有真正證得這種空理,就好像《楞嚴經》上說的:譬如說食,終不能飽。比方你光在嘴上數說食物的名字,而沒有真的吃進肚裏,你就是再多說幾天,也不會飽的。

  “助長”,孟子說:“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宋國有一個人,宋國的人最愚癡,所以在當時若是提到愚癡的人,就說好像宋國的人一樣。這個人愚癡到什麼程度呢?他可憐自己所種的那個莊稼不長,他說:“哎呀!我這個苗怎麼長得這麼慢!”他就幫著它長。怎麼幫著它長呢?他把每一株苗都從土裏拔高了一、兩寸,說:“你看,一天它就長了兩寸。”“茫茫然歸”,就這麼糊裏糊塗、迷迷茫茫,累得很疲倦的、辛辛苦苦的那個樣子走回家,走得氣喘籲籲:“哎呀!哎呀!哎呀!我太辛苦了,太辛苦了。”“謂其人曰”,就對他家裏的人說“今日病矣!”說:“我今天病啰,累壞了!我作了很多工!”“予助苗長矣”,我幫著這個苗往上長。“其子趨而往視之”,他的兒子說:“喔!我這個父親怎麼這麼大的本領,怎麼這麼有神通,可以幫著苗長,天地也只能讓苗一天、一天的慢慢地長,不能說幫著它長,他念的是什麼咒,能幫著苗長起來?”就趕快跑到田裏去看,“苗則槁矣!”哎!那苗都乾了、死了。 

  這個就是說修道不要老是想:“我開悟!我開悟!我開悟!怎麼我還不開悟?我要怎麼樣才開悟?這樣子不開悟,那樣子也不開悟。往前行幾步也不開悟,退後幾步也不開悟。往上跳幾跳也不開悟,坐那兒一個鍾頭也沒開悟,到底怎麼開悟呢?”你有這個心,那永遠都不會開悟。爲什麼呢?你這個要開悟的心,把你那開悟給壓住了,就好像宋人幫著苗長是一樣的。所以說“說食助長總乏功”,總是沒有功的,要你自己平心靜氣,認真腳踏實地去修行,不要老想著:“我明天會不會開悟?我後天會不會開悟?我到底什麼時候開悟?”不要存這個心。你一存這個心,就是個妄想心了。你有了妄想心,就把那開悟嚇跑了;那開悟就怕妄想,一有了妄想,它就跑了。爲什麼你心跳呢?就是怕你那個妄想,也就是怕開悟,你這一要開悟,“啊!不得了了,他要開悟了。”,所以心就跳起來了。無形中,你那業障也害怕了:“喔,他若開悟了,我怎麼辦呢?”它沒有辦法了。 

  無苦集滅道。

  

  諸苦逼迫各相攻 聚集招感自不同 惟滅可證究竟樂 是道應修悟法空

  叁轉四谛*輪運 七覺八正意念勤 一旦貫通成聖果 偏真有余乃化城

  

  苦、集、滅、道,這四谛法是聲聞人所修的。何以謂之“聲聞”?“聲聞”是聞佛聲音而悟道,所以謂之聲聞。這一類的衆生,是佛最初所化的小乘的機緣。在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說《華嚴經》,二乘有眼不見、有耳不聞。爲什麼?因爲這一種的法太妙了,太高了,也太大了!因爲太妙,所以二乘人根本就不明白這種的妙法,所以他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