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了,所謂“不可思議”。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現的是千丈盧舍那身,二乘人就等于小孩子一樣,因爲佛身太高,所以他也就看不見了。所謂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乎焉在後。
“仰之彌高”啊!這麼仰起頭看,看不見它高到什麼地方。“鑽之彌堅”,用鑽子鑽,想把它鑽出窟窿來,它還是很堅固。“瞻之在前,乎焉在後”,看著它就在前邊,忽然間又跑到後邊去。好像釋迦牟尼佛放光,往左邊放,阿難就往左看,往右邊放,阿難就往右邊望,這就叫“瞻之在前,乎焉在後”。因爲這個法是不可思議的,二乘人沒有法子照顧得來,沒有法子完全懂,所以有耳也不聞圓頓教,因爲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明白了。于是乎,佛就隱大示小,現老比丘相,一丈六尺高,來說四谛法。
四谛法就是苦集滅道。佛曾叁轉四谛*輪。第一次轉叫示轉,第二次叫勸轉,勸你學這個法。第叁次叫證轉。這個“轉”是以運轉爲意,就好像六道輪回,轉過來轉過去這麼轉。
佛在第一次示轉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告訴你了,這苦是個逼迫性,這叫示轉。
在第二次勸轉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說你應該去做去,這叫勸轉。
在第叁次證轉說:“此是苦,汝應知;我已知,不複更知。”這個苦,你應該知道,我是已經知道了,不需要頭上安頭再知道了。“此是集,汝應斷;我已斷,不複更斷。”我叫你斷,那麼我自己斷了沒斷?我已經斷了,不需要再斷,現在就等著你斷哩!“此是滅,汝應證;吾已證,不複更證。”我已經證得這個滅,證得涅槃的快樂了,不需要再證,現在就等著你證了。“此是道,汝應修;我已修,不複更修。”這個道我已經修了,不需要再修。證轉就證明他自己得到了,所以才叫你去修去;如果他自己沒有得到,就不會叫你去修去。
諸苦逼迫各相攻。四谛法的第一是苦谛。你說這苦是真的是假的呢?“谛”就是真的,苦是真的,真苦。好像我的一位弟子說:“你這個客塵快走吧!快走吧!我太苦了!你如果不走啊,我真太苦了。”真是這麼一回事,這叫現身說法。客塵若不去就會苦,客塵去了,苦就會減少了。你說這個事奇怪不奇怪?
這個苦有“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四種苦啊,是在本身生出來的;外邊的境界又有四苦,就是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還有無量諸苦。這個苦谛呀,是很多。所以呀,這苦把人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幾幾乎乎這個氣都要被這個苦給壓斷了,受不了了!“哎呀!客塵哪!你快去了,快走了,我太苦啰!”這個苦谛,前邊講過很多,不再詳細講了。
“諸苦逼迫各相攻”:這所有的一切苦,這“諸苦”就是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這所以叫“諸苦逼迫”。這個逼迫呀,就壓迫得你透不過氣來,都來攻擊你,都來和你好像作戰似的,這客塵也來,是什麼都來呀!啊,七拼八湊的。這外邊的六識,又有六塵,這種種的境界來向你這兒進攻,所以叫“諸苦逼迫各相攻”,每一種苦都攻得你苦得苦上加苦。
聚集招感自不同。“聚集”,就是聚合到一起,也就是“集”谛。什麼聚合到一起呢?煩惱。這煩惱啊,比客塵又厲害了。那個客塵,僅僅讓你在形式上受一點刺激;這個煩惱,簡直就被這個客塵攻到裏邊來了,攻到裏邊,生了煩惱了,所以這個煩惱比那客塵更厲害。
煩惱是怎麼有的呢?就是這個主人哪,這個主塵也搖動了;本來是個主人來的,但是現在被搖動了。被什麼搖動呢?被那個客塵搖動。被搖動得也就不知道自己是主人,就發起脾氣來了,就有了煩惱了。你說這是不是比那客塵厲害呀?那客塵,你還可以說:“客塵呀!你快一點走了吧!你若不走,我太苦了!”可以把它推到一邊去。這個主人你說你往什麼地方推?你推到哪個地方去?推不出去,它已經到你的家裏了,所以這是很厲害的。
這個煩惱有多少啊?我最不願意講這個煩惱,爲什麼呢?因爲我一講,怕你們煩惱就多了。沒有講的時候,你不知道有多少,還可以不清楚,隨便起一個煩惱就算了,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我若講明白了,你每起一個煩惱,就說“這個是個什麼煩惱?喔!這個是這個。”這是煩惱上又加上一個煩惱,所以我講了這麼久的經,我不講有多少煩惱。
有人說:“我聽說你講過了呀!”什麼時候講過的?“你不是說有八萬四千煩惱嗎?”不錯的,我講過有八萬四千煩惱,不過八萬四千煩惱那太多了,我沒有單單提出某一個煩惱叫什麼名字。現在,我想把這個煩惱的名字告訴告訴你們,你們知道它的名字,再要生煩惱就比以前還更容易了。所以以前我不講,就是怕你們容易生煩惱。今天應該講了,因爲時機到了,機緣成熟了。今天就是講多煩惱的一個日子,因爲今天我有煩惱。爲什麼今天我有煩惱呢?哈!這個我怎麼能告訴你呢?我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不能對你講的。不過我要講講這個多的煩惱,多到多少呢?二十個。
這二十個煩惱叫隨煩惱。二十個煩惱裏頭,又分爲小煩惱、中煩惱、大煩惱。小煩惱有多少?有十個。中煩惱有多少?有兩個。大煩惱有多少?有八個。小中大合起來就是二十個煩惱。你要多少個煩惱?你要多少,我給你多少。你要一個就給你一個,你要十個就給你十個,你要十五個給十五個,二十個全給你也可以的。
什麼叫小煩惱?我本來可以形容出小的煩惱是什麼樣子,但這要很多時間,並且我若真要形容這個煩惱是什麼樣的,我就要先打你們一頓,這就是煩惱,打人就是煩惱。頭一個煩惱是“忿”,忿就是忿忿不平的,“你真是混帳,可惡到極點了!”你說這是煩惱不是煩惱?你歡喜這個不歡喜?歡喜就拿去,我不歡喜,所以我就想把這個煩惱送給人,有人接受嗎?沒有人接受,我就等著慢慢再給人。這第一個是忿。
第二個煩惱是“恨”,“我恨你,我恨透了你了。”爲什麼我恨透了你了?怎麼叫一個“恨”呢?恨就是愛的反面。爲什麼你要恨這個人呢?就因爲愛這個人愛不成功了,所以就要恨。我有一個弟子,她有一個男朋友。這個男朋友一聽說她要出家,就恨起來了,在電話上就說:“我恨你!”把這個徒弟嚇得“I feel terrible.”
第叁個是什麼呢?第叁個更厲害了,不單恨,還惱了,生了煩惱了,第叁個就是“惱”。苦惱也是這個惱,煩惱也是這個惱,惱怒也是這個惱。無論是苦惱也好、煩惱也好,惱怒也好,都是不自在。這個惱是很不自在的。怎麼叫惱呢?惱者,腦也。什麼叫“腦”呢?就是頭。你這一惱,唉呀!頭也痛了,眼睛也發火了,這個頭就不知道有多大了。這都是惱出來的,越惱頭就越大,惱到極點,這個頭一直大大大,大到極點就生腦溢血,血就流出來,死了。也就是因爲惱,所以才會有腦溢血病。這個腦子的煩惱,有人歡喜嗎?有人歡喜我現在就做布施,這二十個煩惱我今天要做布施用,布施給人煩惱。
第四個是什麼?第四個煩惱是“覆”,覆藏。“覆”就是蓋覆、遮蓋住了。這個覆比忿、恨、惱更厲害。忿、恨、惱是發到外面去。這個“覆”是不叫人知道,是把它圈到自己心裏邊,蓋上它,不歡喜人知道,這叫覆藏。這覆藏啊,對自己很受傷的。傷什麼呢?一覆就生胃病。這個毛病美國人很少,中國人尤其出家人很多。爲什麼很多呢?就因爲它有個覆,都把煩惱包藏在裏邊,不叫人知道。明明他有煩惱,他把它藏到裏邊蓋住不露出來,在裏邊憋著憋著,就憋出胃病了。一生胃病,就常常“呃!呃!呃!”,就生這種病了。有這種病的人,你就知道他有這一種覆藏的煩惱。你說我講這個怎麼樣啊?這是最正確的一種講法。我這是設身處地的來告訴你們這種煩惱。
第五個是什麼呢?第五個“诳”。這個覆,他不叫人知道,外邊也沒有人問他,它總在裏邊圈著,還不要緊。這個诳,也就是妄語。本來他生了煩惱了,這時候有人問他:“你爲什麼生煩惱?”“沒有呀!我沒有生煩惱呀!誰生煩惱了?”還反問你,誰生煩惱了!他自己裏邊這無名火把天都拱破了,你問他,他不但說沒有,還反問誰生煩惱,這是打妄語。所以呀,我因爲不願意給你們講,也就怕你們到那時候會打妄語,我如果一問,“你發什麼脾氣?”“沒有啊!我沒有發脾氣啊!”會先有這個覆藏,而後就打妄語了。我如果不講呢,你們不懂這個方法,也就免得打妄語了。
第六個是“谄”。谄就是谄媚。怎麼叫谄媚呢?谄媚于人就是明明心裏不歡喜這個人,見著他還要給他講好話,現在流行話就叫“拍馬”。就像窮人見到有錢人:“啊!張先生,您到什麼地方去呀?”,總是谄媚的樣子,那種邪奸谄笑就是谄。
第七個小煩惱是什麼呢?就“驕”,驕傲。“哼!我睬都不睬你,你有錢是你的事,關我什麼事!”“你看我多大!這個世界我是最第一了!啊!我這個身體比須彌山還大,我爲什麼要對你客氣呢?”這個驕傲,以爲自己的身體大過須彌山。前一個是谄,這個他不谄,他就“哦!你好給人家拍馬,我才不睬人哩!”變成個驕了。
那麼第八個是個什麼呢?變成一個“害”,就是傷害。“你有勢力,你有錢,哈!我一刀把你殺了,我看你再能有什麼用!”他並不是實實在在去做傷害人的事情,只是這樣想,在心裏想要傷害人。
第九個是什麼呢?這第九個我以前沒有做布施,但你們已經早都有了,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偷來的。它是什麼呢?就是“妒忌”。這個妒忌我以前所以沒有講,就因爲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你也妒忌他,他也妒忌你,互相妒忌。可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