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P6

  ..续本文上一页万里无云”,这种境界就是你生出真正的智慧,照耀一切。

  乾元道体人中圣。这个时候,因为你已经度过一切苦厄,证得初果,所以身体可以说是纯阳了。“乾元”,乾是属于阳数,在《易经》上它是纯阳体,所以叫乾元。“道体”,修道的这个体。“人中圣”,这就是人中的一个圣人。

  不坏金躯世上稀。你这时候证得初果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你这个身体就是不坏金躯了,世上很少很少的。

  脱生何须千年药。古代的秦始皇,要到蓬莱仙岛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以求长生不死。现在你不必到处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你只要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这生死由自己,阎罗王他管不着了,就好像菩提达摩一样的

  证灭岂待万劫期。你证得这个灭,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中的灭,成了道了,就可以证得无余涅槃,而且不需要百千万劫那么长的时间,很快就可以证得这种无余涅槃。

  二死永亡五住尽。你能度一切苦厄,超出轮回,得到金刚不坏躯,这时候就二死永亡了。“二死”,什么叫二死?是不是死两次?不是死两次,而是有两种的生死。一种是分段的生死,另一种是变易的生死。证得罗汉就了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必须要证得菩萨的果位时才能了。现在这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这变易生死也了了,也亡了。这个“亡”不是死亡的亡,只是当“没有”讲。《大学》上说:“而今亡矣”,就是这个“亡”字,就读成“无”。那么在这里的“亡”字可以读“亡”,也可以读“无”,但是讲就要当“没有了”讲,两种死都没有了。

  “五住尽”,这五住是指五住的烦恼。五住的烦恼是什么呢?第一是见住烦恼,本来叫见爱住;第二是欲爱住;第三是色爱住;第四是无色爱住;第五是无明爱住。因为有这五种的爱住,有所执着,所以就变成五种的烦恼。观世音菩萨把这五种的烦恼都没有了,下面这一句我们要注意一点。 

  逍遥法界任东西。这一句,你们要注意,逍遥也就是那个自在的意思,自在也就是这个逍遥的意思,逍遥也就是自由的意思,自由也就是快乐的意思,所以这很快乐的。怎么快乐呢?可以随便到各处去旅行。“任东西”,就是你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随时欢喜去就去;你欢喜到东方药师佛那个琉璃世界,也随时都可以去;你欢喜到娑婆世界,那更不成问题,更没有问题了!也不需要到领事馆去申请护照,办这一些麻烦的手续,随时你想要去就可以去,这叫“逍遥法界”。

  这个法界,不只东西,就连南北也包括在内;不单南北包括在内,乃至于上下、十方都包括在内。你愿意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欢迎你。不会说你想到某一方去,某一方说你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不给你入境。不会的!你愿意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所以叫“逍遥法界任东西”。你看!这种境界多快乐、多自在、多逍遥,多自由、多平等。这真是一个真正的平等法界性!你到这“二死永亡五住尽”的时候,就能得到这样的自由,这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在、真正的逍遥!

  舍利子。

  

  舍利子是坚固征 译作鹙鹭母仪型 戒定圆明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

  大智云何因愚表 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智 取诸曹溪宝林峰

  

  舍利子是坚固征。“舍利子”又叫舍利弗。“舍利”是梵语,“子”是中文。“舍利弗”就统统都是梵语,“弗”也就是“子”的意思,“子”也就是梵语的“弗”,所以你念舍利子或舍利弗,都是一个意思。舍利子是坚固的意思。什么坚固呢?智慧坚固,所以说“坚固征”。

  译作鹙鹭母仪型。舍利,翻译成中文就是鹙鹭。鹙鹭鸟是海上一种的大鸟,就是鹰。这种鸟飞得很高,它的眼睛就好像望远镜似的,看得很清楚。这鱼正在海里往上浮,它在空中就看见了,立刻就像火箭那么快地冲下来,就把鱼给叼起就吃了。舍利就是这种鹙鹭鸟的名字。在印度起名字,有以父为名的,有以母为名的,又有父母合名的。舍利子是单单以母为名。“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就是舍利的儿子。“舍利子”是依照他母亲的那种形态,所起出来的这个名字。

  戒定圆明珠光现。舍利子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定、修慧、修戒,戒定慧都圆明了,戒也圆满、定也圆满、慧也圆满,就好像珠子放光那样,所以说“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他又修行,又学教,所以智慧就大。“体玲珑”,他的身体好像玻璃、琉璃体似的玲珑。

  大智云何因愚表。怎么叫大智慧呢?怎么叫大智?就因为由一般愚痴的人表现出来的,他和这一般愚痴人不同。愚痴的人做事颠颠倒倒的,明明说得很好,但是一做就做坏了,就往坏的做,这就是愚痴。他有智慧就不会迷,不会明知故犯,不会颠颠倒倒,所以叫大智慧。

  善辩已在母腹生。本来舍利子的母亲和他的舅父辩论,他母亲都说不过他的舅父。但是自从她怀了舍利子以后,他舅父再和她谈论道理,就屡次、屡次都被她辩倒了,他的舅父就说不过他的母亲,以前讲《楞严经》讲过好多次了。于是乎,他舅父就去学印度外道的论议。学回来的时候,舍利弗已经跟着佛出家了。因为他在他母亲腹里,就能帮着母亲辩胜了舅父,所以说“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智。这种大智慧,不是单单舍利弗尊者才有,人人都有这种真实的智慧。可是人人都不用它,把它忘了。如果人人都可以用它的话,这种智慧是人人都有的。

  取诸曹溪宝林峰。这种真实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在曹溪。曹溪又在什么地方啊?曹溪在中国广东马坝南华寺。宝林山南华寺那儿就是曹溪,也就是六祖的道场。有人说:“这个旅途太远了,我没有法子去!”“那么远!我怎么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取去呢?”好!现在不必去。你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本体上,也有个曹溪宝林峰,不必跑那么远去找去,你自己就有这种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在你自己那儿。怎么样去求呢?只要你把那个颠倒心放下,妄想心放下,用功参禅打坐,就可以得到了。“曹溪宝林峰”,就是参禅打坐,坐在那个地方就像宝林山一样。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有若无 空不异色体用殊 色即是空真源彻 空即是色妄流枯

  山河大地唯识现 梦幻泡影如是乎 慎勿外求持中道 放下染缘即来如

  

  色不异空有若无。什么叫色?就是有形相的,有形有相的就谓之色。什么叫空?就是无形相的,无形相的就是空。那怎么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这说的是彻底的一个了义,是究竟的一个真理。

  色,我们所有的这个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这所有一切都是色。这个色在什么地方呢?色就在这个空里边。这空又在什么地方呢?空也在这个色里边。所以说“色不异空”,色和空是不二,是没有两样的。“空不异色”,这空和色也没有两样,是一个的。这空包着色,这色也包着空,在表面上看是两个,但实际上本来是一个。就拿这张桌子当个色来讲,这张桌子就放在这个地方,这个空的位子就被它占领,没有了。你把这个桌子一拿开,这个地方就空了,空即刻又现出来了。那么没有拿开桌子的时候,这个空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不过被这个色给占领了,那个空间并不是没有。那么有空的地方有没有色呢?有空的那个地方,也就是色的根本。 

  “色即是空”,我们把色分析开,就变成空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色法,心就属于空法。心法也就是空法,你得到空理,得到真空的理就是心。身体既然是色法,它是由什么而成的呢?是由四大而成的。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集聚而成的,这是色。若再把它分析开,四大又各有所还──人到死的时候,火就还于火大,风就还于风大,水还于水大,地还于地大,各有所还,这个色就没有了。虽然现在有这个色相,将来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有若无”,虽然是有,也和没有是一样的。 

  空不异色体用殊。空虽然不异色,但是有体、用的分别;空是空体,色是空的用。这体用虽然是两样,可是它本来是一个。

  色即是空真源彻。你若知道色就是空,就“真源彻”,真的源头,你也就得到了,也就彻底明白了。

  空即是色妄流枯。你若明白空即是色,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就“妄流枯”,妄的源流就乾枯了。

  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说是修道得到的一种境界。这色也可以说就是美色。在中文美色就代表男女的问题。你若是真正得到修道的这种境界、这种快乐,和这种色法的快乐是一样的,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修行得到的这种的快乐,比男女问题的那种快乐,还要强胜百千万倍都不止,所以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即色是空。你在色上若能明白空理,不着住,无所执着,不取不舍也不受,这就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你在空理上得到真正的快乐,就会“妄流枯”,妄想的思想这时候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得到比那种色的快乐更快乐的了,所以把那种的妄想心就给放下了。 

  山河大地唯识现山河大地都是色法,这个色法又是什么现出来的?是我们这个分别的识心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把这个分别的识心变化过来,那个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