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裏無雲”,這種境界就是你生出真正的智慧,照耀一切。
乾元道體人中聖。這個時候,因爲你已經度過一切苦厄,證得初果,所以身體可以說是純陽了。“乾元”,乾是屬于陽數,在《易經》上它是純陽體,所以叫乾元。“道體”,修道的這個體。“人中聖”,這就是人中的一個聖人。
不壞金軀世上稀。你這時候證得初果須陀洹,斷了八十八品的見惑,你這個身體就是不壞金軀了,世上很少很少的。
脫生何須千年藥。古代的秦始皇,要到蓬萊仙島去找長生不老的藥,以求長生不死。現在你不必到處去找長生不老的藥,你只要度一切苦厄,就可以願意活著就活著,願意死就死,這生死由自己,閻羅王他管不著了,就好像菩提達摩一樣的
證滅豈待萬劫期。你證得這個滅,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中的滅,成了道了,就可以證得無余涅槃,而且不需要百千萬劫那麼長的時間,很快就可以證得這種無余涅槃。
二死永亡五住盡。你能度一切苦厄,超出輪回,得到金剛不壞軀,這時候就二死永亡了。“二死”,什麼叫二死?是不是死兩次?不是死兩次,而是有兩種的生死。一種是分段的生死,另一種是變易的生死。證得羅漢就了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必須要證得菩薩的果位時才能了。現在這是觀自在菩薩,所以這變易生死也了了,也亡了。這個“亡”不是死亡的亡,只是當“沒有”講。《大學》上說:“而今亡矣”,就是這個“亡”字,就讀成“無”。那麼在這裏的“亡”字可以讀“亡”,也可以讀“無”,但是講就要當“沒有了”講,兩種死都沒有了。
“五住盡”,這五住是指五住的煩惱。五住的煩惱是什麼呢?第一是見住煩惱,本來叫見愛住;第二是欲愛住;第叁是色愛住;第四是無色愛住;第五是無明愛住。因爲有這五種的愛住,有所執著,所以就變成五種的煩惱。觀世音菩薩把這五種的煩惱都沒有了,下面這一句我們要注意一點。
逍遙法界任東西。這一句,你們要注意,逍遙也就是那個自在的意思,自在也就是這個逍遙的意思,逍遙也就是自由的意思,自由也就是快樂的意思,所以這很快樂的。怎麼快樂呢?可以隨便到各處去旅行。“任東西”,就是你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隨時歡喜去就去;你歡喜到東方藥師佛那個琉璃世界,也隨時都可以去;你歡喜到娑婆世界,那更不成問題,更沒有問題了!也不需要到領事館去申請護照,辦這一些麻煩的手續,隨時你想要去就可以去,這叫“逍遙法界”。
這個法界,不只東西,就連南北也包括在內;不單南北包括在內,乃至于上下、十方都包括在內。你願意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都歡迎你。不會說你想到某一方去,某一方說你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物,不給你入境。不會的!你願意到什麼地方都可以,所以叫“逍遙法界任東西”。你看!這種境界多快樂、多自在、多逍遙,多自由、多平等。這真是一個真正的平等法界性!你到這“二死永亡五住盡”的時候,就能得到這樣的自由,這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在、真正的逍遙!
舍利子。
舍利子是堅固征 譯作鹙鹭母儀型 戒定圓明珠光現 行解相應體玲珑
大智雲何因愚表 善辯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實智 取諸曹溪寶林峰
舍利子是堅固征。“舍利子”又叫舍利弗。“舍利”是梵語,“子”是中文。“舍利弗”就統統都是梵語,“弗”也就是“子”的意思,“子”也就是梵語的“弗”,所以你念舍利子或舍利弗,都是一個意思。舍利子是堅固的意思。什麼堅固呢?智慧堅固,所以說“堅固征”。
譯作鹙鹭母儀型。舍利,翻譯成中文就是鹙鹭。鹙鹭鳥是海上一種的大鳥,就是鷹。這種鳥飛得很高,它的眼睛就好像望遠鏡似的,看得很清楚。這魚正在海裏往上浮,它在空中就看見了,立刻就像火箭那麼快地沖下來,就把魚給叼起就吃了。舍利就是這種鹙鹭鳥的名字。在印度起名字,有以父爲名的,有以母爲名的,又有父母合名的。舍利子是單單以母爲名。“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子”就是舍利的兒子。“舍利子”是依照他母親的那種形態,所起出來的這個名字。
戒定圓明珠光現。舍利子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定、修慧、修戒,戒定慧都圓明了,戒也圓滿、定也圓滿、慧也圓滿,就好像珠子放光那樣,所以說“珠光現”。
行解相應體玲珑。他又修行,又學教,所以智慧就大。“體玲珑”,他的身體好像玻璃、琉璃體似的玲珑。
大智雲何因愚表。怎麼叫大智慧呢?怎麼叫大智?就因爲由一般愚癡的人表現出來的,他和這一般愚癡人不同。愚癡的人做事顛顛倒倒的,明明說得很好,但是一做就做壞了,就往壞的做,這就是愚癡。他有智慧就不會迷,不會明知故犯,不會顛顛倒倒,所以叫大智慧。
善辯已在母腹生。本來舍利子的母親和他的舅父辯論,他母親都說不過他的舅父。但是自從她懷了舍利子以後,他舅父再和她談論道理,就屢次、屢次都被她辯倒了,他的舅父就說不過他的母親,以前講《楞嚴經》講過好多次了。于是乎,他舅父就去學印度外道的論議。學回來的時候,舍利弗已經跟著佛出家了。因爲他在他母親腹裏,就能幫著母親辯勝了舅父,所以說“善辯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實智。這種大智慧,不是單單舍利弗尊者才有,人人都有這種真實的智慧。可是人人都不用它,把它忘了。如果人人都可以用它的話,這種智慧是人人都有的。
取諸曹溪寶林峰。這種真實的智慧在什麼地方呢?在曹溪。曹溪又在什麼地方啊?曹溪在中國廣東馬壩南華寺。寶林山南華寺那兒就是曹溪,也就是六祖的道場。有人說:“這個旅途太遠了,我沒有法子去!”“那麼遠!我怎麼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取去呢?”好!現在不必去。你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本體上,也有個曹溪寶林峰,不必跑那麼遠去找去,你自己就有這種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在你自己那兒。怎麼樣去求呢?只要你把那個顛倒心放下,妄想心放下,用功參禅打坐,就可以得到了。“曹溪寶林峰”,就是參禅打坐,坐在那個地方就像寶林山一樣。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有若無 空不異色體用殊 色即是空真源徹 空即是色妄流枯
山河大地唯識現 夢幻泡影如是乎 慎勿外求持中道 放下染緣即來如
色不異空有若無。什麼叫色?就是有形相的,有形有相的就謂之色。什麼叫空?就是無形相的,無形相的就是空。那怎麼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這說的是徹底的一個了義,是究竟的一個真理。
色,我們所有的這個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這所有一切都是色。這個色在什麼地方呢?色就在這個空裏邊。這空又在什麼地方呢?空也在這個色裏邊。所以說“色不異空”,色和空是不二,是沒有兩樣的。“空不異色”,這空和色也沒有兩樣,是一個的。這空包著色,這色也包著空,在表面上看是兩個,但實際上本來是一個。就拿這張桌子當個色來講,這張桌子就放在這個地方,這個空的位子就被它占領,沒有了。你把這個桌子一拿開,這個地方就空了,空即刻又現出來了。那麼沒有拿開桌子的時候,這個空有沒有呢?也是有的,不過被這個色給占領了,那個空間並不是沒有。那麼有空的地方有沒有色呢?有空的那個地方,也就是色的根本。
“色即是空”,我們把色分析開,就變成空了。我們這個身體是屬于色法,心就屬于空法。心法也就是空法,你得到空理,得到真空的理就是心。身體既然是色法,它是由什麼而成的呢?是由四大而成的。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集聚而成的,這是色。若再把它分析開,四大又各有所還──人到死的時候,火就還于火大,風就還于風大,水還于水大,地還于地大,各有所還,這個色就沒有了。雖然現在有這個色相,將來是空的,所以說“色即是空有若無”,雖然是有,也和沒有是一樣的。
空不異色體用殊。空雖然不異色,但是有體、用的分別;空是空體,色是空的用。這體用雖然是兩樣,可是它本來是一個。
色即是空真源徹。你若知道色就是空,就“真源徹”,真的源頭,你也就得到了,也就徹底明白了。
空即是色妄流枯。你若明白空即是色,就沒有妄想了,所以就“妄流枯”,妄的源流就乾枯了。
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可以說是修道得到的一種境界。這色也可以說就是美色。在中文美色就代表男女的問題。你若是真正得到修道的這種境界、這種快樂,和這種色法的快樂是一樣的,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修行得到的這種的快樂,比男女問題的那種快樂,還要強勝百千萬倍都不止,所以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即色是空。你在色上若能明白空理,不著住,無所執著,不取不舍也不受,這就是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你在空理上得到真正的快樂,就會“妄流枯”,妄想的思想這時候就沒有了。爲什麼呢?因爲你已經得到比那種色的快樂更快樂的了,所以把那種的妄想心就給放下了。
“山河大地唯識現”:山河大地都是色法,這個色法又是什麼現出來的?是我們這個分別的識心現出來的。我們如果能把這個分別的識心變化過來,那個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