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P7

  ..續本文上一頁河大地也就都沒有了。

  夢幻泡影如是乎。這一切都好像是夢。我們人人都知道夢,都作過夢,可是你問問他:“怎麼樣作的這個夢?爲什麼你就有這個夢?”他就是能答覆你也是似是而非,不一定正確的。他或者說:“喔!我白天想什麼,晚間就作什麼夢。”或說:“我或者以前見過這種境界,所以我就作這種夢。”但是有的時候你沒有想過這個事情,就作這種夢,這又怎麼講呢?有的時候你也沒有見著這種境界,你就作這種夢,那又怎麼講呢?講不出來了。

  怎麼作的夢是講不出來了,那麼這個夢是怎麼樣醒的呢?也是很糊塗,糊裏八塗的,甚至于作完了夢,就不記得了!忘了!你想一想,我們從作夢到醒來,相隔連十個鍾頭都沒有,就會把它忘了,一點都不記得了。所以若有人說:“我不信有前生!我若是有前生,爲什麼前生的事情我都不記得?”你就可以拿這個夢來比較。我們從作夢到夢醒,這個時間相距不到十個鍾頭,夢裏的事就完全忘了,何況是前生的事情,又豈能完全都記得住呢? 

  一個人正在作夢的時候,假設在夢裏邊有人告訴他說:“你現在雖然發大財、做大官了,又有這麼多的子女、財産,可是這都不是真的,這是作夢呢!”這個作夢的人在夢裏邊,他是不會相信你說的這些話的,他一定說:“我現在又發財,又當官,子女這麼多,財産這麼雄厚,這怎麼會是作夢呢?”怎麼樣他也不會相信他是在作夢。但等夢醒的時候,沒有人告訴他,他也會知道:“原來以前我發這麼大的財,做這麼大的官,又有這麼多的子女、財産,原來都是夢境的顯現,是在作夢呢!都不是真的!”爲什麼他知道了呢?因爲他夢醒了。要知道我們現在也都是在作夢啊!可是我現在對你說:“你是在作夢!”你不會相信的!等你修道修得明白了,“喔!原來我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作夢哩!自己原來沒有作得主。”那時候才知道,以前的確是在作夢。 

  幻,怎麼叫幻呢?幻就是幻化出來的。幻術師就是能自無化有,自有又化無。變幻不測,小孩子一看就以爲這種的法術是真的。但是大人一看就知道,“喔!原來這是虛妄的!假作出來的!”就認識了。 

  泡,就是水泡。水泡生出來沒有好久就滅了,不長久的。影,是人的影子。人的影子是真的?是假的?你說它是假的,看著又有,又在那個地方存在著;你說它是真的,看是有個影子,但用手去拿,又拿不著。你說這是真的、假的?這個影子又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是由身體的背面、陰面出來的。人的陽面沒有影子,陰面就有個影子跟著你,你走到什麼地方,它就跟到什麼地方。我告訴你,這影子也有一個比方,比方什麼呢?影子就好比這個鬼,你走到什麼地方,它跟到什麼地方。所以怕鬼的人他一看見黑影,心裏就打顫顫,就跳起來了,說:“駭!鬼來了!這是鬼!”其實原來就是個影子。可是這個影子,你活著,這是個影子;你死了,這個身體沒有了,那個影子就變成鬼,沒有影子的那一面,就變成神。可是這神和鬼並不是兩個,是一個。你陽氣足,它就跑到沒有影子那邊去;你若陰氣盛,它就跑到有影子那邊去了。你哪一邊力量大,它就跑到哪一邊去。你善功德多,它就跑去升天去了;你罪孽過多,它就墮地獄去了。所以說“夢幻泡影如是乎”,也就是這樣子的。 

  慎勿外求持中道。你不要向外馳求,這都是在你自己這兒呢!

  放下染緣即來如。這個寫的“如來”,不是的!是“即來如”,不要以爲如來是個固定的名詞,其實這也沒有一定的。“放下染緣”,什麼叫染緣呢?染,就是染汙了;緣,就是這種因緣。你要把染緣都放下。什麼是染緣呢?就是我們的欲念。我們的貪心是染緣,瞋心是染緣,癡心也是染緣。殺生是染緣,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甚至于吃迷魂藥,這都是染緣。你能把這些染緣都離開了,這就是就和如來是一家人了。“即來如”,也就是成佛不遠了。佛成佛了,就叫如來;我們尚未成佛,所以叫來如。來才能如,不來就不如。來到什麼地方呢?來到佛這個地方,這叫來如。把這一些染緣都放下,就可以如了。這個“如”就是什麼都合理了,沒有一樣不對的事情,什麼都對了。

  這個空是個真空,色就是個妙有。真空不空,因爲妙有;妙有非有,也就是真空。從什麼地方顯出來的一個空?從“有”的地方顯出來的,也就是從色法上顯出來的。從什麼地方又有這個色?也就是從空上顯出這個色法。所以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若是明白了這個不空不有的道理,這就徹法底源了,就真正明白佛法了。 

  好像方才說的這個夢,你連夢的來源和去脈都不知道,怎麼樣有的夢?怎麼樣夢又醒了?也不知道!我們現在是怎麼生的?又怎麼死的?就更不知道!你在這個不知道的地方,若是明白了,這就是覺悟。所以說“色即是空真源徹”,你若知道色和空的道理,就明白那個真理了;“空即是色妄流枯”,妄想也就斷了、沒有了。你要想明白空和色的這種道理,就要在非空非色這個地方來見取,來領會其中的道理。這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不思善,也就是不空;不思惡,也就是不色。在這個非空非有的地方,你來把它研究一下,也就是在亦空亦有這個境界上來覺悟,你就能明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真空中有真色,真色中有真空。色法也就是空的本體,空法也就是色的一個面目。所以方才我說,就在這個色法上,也就是空;就在這個空法上,也就是色。 

  好像一座山,這山是個色法,你把山鏟平了,這個空就有了。在山還沒有鏟平的時候,空有沒有?也是在那個地方的。那麼這空顯出來了,那個色是不是沒有呢?色也在那個地方。你看那個地方只有空嗎?不是的,色也在那個地方。這空和色是一個的,不是兩個。那空和色是一個的,也就和那個冰水一樣的。爲什麼它有了色了?在這空裏邊變成冰了。空裏邊微塵積聚到一起,就變成一個色相,散了就又是空了,所以空就是色,色也就是空。怎麼樣子變成色的?這就好像空氣和水一樣,空氣一遇到冷就變成水,再冷就變成冰。怎麼樣這個色又變成空了?天氣熱了就把它化了。有人說:“塵土不能化!”我這說的是這比喻,並不是說塵土就是冰。這是恐怕你不明白這個理,所以藉著冰和水來比喻,你不要認爲塵和空也變成水和冰了。你若這麼一想,那又是頭上安頭了。本來沒有這種執著,我給你講這個道理,你卻多了一層執著。你有這麼多的執著,我就沒有法子教你明白空色不二的道理,還得慢慢等什麼時候你自己參悟到這個道理上,或者就明白了。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受想行識如空色 再呼舍利汝谛聽 是諸法空相無性 不生不滅寂然通

  不垢不淨離汙染 不增不減悟玄中 湛然靜極超造化 頓覺我法本圓融

  

  前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字雖然有種種的色法,但是總括起來不超出叁種。這叁種就是可對可見色、可對不可見色、不可對不可見色。什麼是可對可見色呢?就是可以和你自己成爲一個對待法,也可以看得見的。可對不可見色法,對是可以對上,但你看不見它。不可對不可見色,就是對也不可對,見也不可見的這種色。這叁種從什麼地方分出來呢?就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境界上來分別。 

  可對可見色,譬如人、我、他、衆生、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這些都有形色可對,也有色相、有形質可見,所以叫可對可見色,這屬于色法。 

  那麼,還有這個屬于色法而可對不可見,對是可以對,但是你看不見它,只能聽見,這是什麼呢?就是聲、香、味、觸。這可對,可是你不可見。好像這個聲塵,確實有個聲塵可以對,音聲一響你就可以聽見,並且可以對著而生一種分別的識心,分別這個聲音是好、是不好。可是你可看不見這個聲音,你說這個聲音是什麼顔色的?是青色的、黃色的、赤色的、還是白色的呢?沒有顔色!那個聲音是方的?還是圓的呢?還是叁角形的呢?還是長形的呢?你也不知道!就是看不見,你看不見它的這種的聲塵的體相。這叫可對不可見色。這個聲,也屬于色塵;在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裏頭,它屬于色。

  那麼鼻子嗅香。所以它鼻子一嗅這個香塵,你就可以知道它是香的,可是你看不見這香塵的相貌。香是個什麼樣子?看不見!是不是就沒有呢?不是的。雖然看不見,它還是有,只是它沒有形相,所以你視之不見。但是你用鼻子一聞:“啊!這麼香呢!”就知道有這麼個香塵存在,所以香塵也是可對不可見色。 

  味,這個味就是:“這個東西好滋味!”好滋味什麼樣子呀?你看見好滋味那個味沒有?也是看不見的,只可以在口裏這麼咀嚼,用舌頭嘗一嘗,舌頭就知道:“啊!這個味道好吃,那個味道不好吃。這個是酸的,那個是甜的;這個是苦的,那個是辣的。”可是酸、甜、苦、辣、鹹,這五味有沒有一個形色呢?它是什麼樣子的呢?你看不見的,所以味塵也是可對不可見色。 

  至于觸,身上穿上綢緞的衣服,貼著皮膚很溫暖,很滑膩的,很自然就有一種快感、很舒服的。你看一看這個舒服的樣子是什麼樣子?這個觸塵是什麼樣子?看不見的!所以觸塵也是可對不可見色。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在色、受、想、行、識五蘊裏都屬于色蘊。 

  色、聲、香、味、觸這前五塵,或者已經過去,或者沒有過去,在你的意識裏邊都會有一個影子留下來,有個影子。什麼影子呢?譬如眼睛看見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