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了,意識裏頭就知道:“我早先看見紅色的。啊!我又看見黃色的,又看見綠色的。”這個色塵過去以後,但是這個影子還會落在你的意識裏邊。你說沒有吧,他又記得這麼一回事;你說有吧,這個境界又過去了。這叫前五塵落謝的影子。色塵是這樣,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都是這樣。雖然事過境遷,可是在意識裏邊還存留下一個影子,這就叫法塵。
這個法塵也屬于色法,但它是不可對不可見色。它不可對,一對,它已經過去了;又不可見,見不著。但你若說沒有,在意識裏邊又明明有這麼一回事,好像刻的一個板似的,在那兒存住了。雖然存住了,但你沒有法子看見它,沒有法子聽見它,也沒有法子找到它的真正相貌,它只是前五塵的印象,落到第六識裏邊的一些影子,所以它是不可對不可見色。
受想行識如空色。經文上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色蘊是這樣,其余的受想行識也是一個樣的。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就和這個色與空的關系是一樣的,所以說“受想行識如空色”。
那麼,講這個色受想行識已經講了很多次,究竟什麼叫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又到什麼地方去呢?我們若能把色受想行識的體弄明白了,就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的作用,就知道怎麼樣降伏它。我現在就用很淺顯的道理,來講一講色受想行識。
一、色。什麼叫“色”呢?我們這個身體就屬于色法,就是個色,所謂色身。雖然這個色身是有形象的,可是溯本窮源,追求它的根本是空的。怎麼說呢?以前講過好多次,這個身體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是由地水火風共同合作成立的一個有限公司。換句話說,這個有限公司是由四種的因緣合成的,由地的堅固緣,火的熱緣,水的濕緣,風的動緣,由這四種緣合成一個有形色的身體。這四種的緣若分開,就都各有所還,這個身體就又歸于空了,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是個真空;“空不異色”,是個妙有。真空也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真空。不是離開真空而另外有一個妙有,也不是把妙有搬到一邊去,才現出一個真空。這個真空就是那個妙有,這個妙有也就是那個真空。這個就是天地沒有開辟以前,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和衆生沒有分別的那個本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二、受。四大和合變出我們這個色身,有形色可見。有了這個身體,它就歡喜享受。受有叁種的受,叁種受也就是叁種苦。這叁種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一)苦受。你怕苦嗎?你越怕苦,苦就越多。那麼說:“我不怕苦”,苦就少了嗎?雖然苦沒有少,可是苦會沒有的,因爲你不怕苦,就根本沒有苦嘛!你若怕苦,越怕就越覺得苦,越覺得苦就越苦,甚至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苦的人,對所有一切都覺得苦。好像我有一個皈依弟子,他覺得一切都是苦,他講 lecture 都是講苦,吃東西也歡喜吃苦的,但是做工就不歡喜做苦的工,歡喜做樂的工。可是世間很少樂的工,樂的工也就是苦的因,結果還是苦。
(二)樂受。樂受就是快樂、享受。覺得有一輛汽車是快樂,但是汽車買了之後,又想要一架飛機,有了飛機又想買一艘汽船,到海上去玩一玩,有了汽船又想坐火箭,到月宮去旅行去。你說這種妄想怎麼會停止呢?雖然說享受是快樂,但是把你那個心越撐越大、越撐越大,撐到月宮裏頭去了。結果,哈!到了月宮,不服水土,就得了病了;得了病,在月宮又沒有醫生,結果就死在月宮裏,做一個月鬼。你說這是樂?是苦?所以樂受也是苦的因。
(叁)不苦不樂受。有人說:“我不想吃苦,也不想太快樂,就平平常常過這一生就算了!”不錯,你這一生可以說是夠本了,廣東話叫“夠數”。作生意沒有賺錢也沒有賠錢,本錢是五千萬,現在你還有五千萬,也沒有賺、也沒有賒,但是賺一個白忙,這叫夠本。你到這個世界上,迷迷糊糊來了,又迷迷糊糊走了,所有的財産也沒有處理好,帳目也沒有安排好,糊塗來糊塗去,這叫不苦不樂受,但是賺了一個糊塗,沒有什麼大意思。
叁、想。想要享受就不得不打妄想:“我怎麼樣想法子才能買一輛汽車呢?怎麼樣子才能買一棟洋房呢?怎麼樣才能買一艘汽船呢?買一架飛機呢?”想來想去,打妄想打得頭發都白了。啊!怎麼白的?就是打妄想打的。我以前不是講過,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千條計,一早又不願意起身去實行這一千個計劃,還是睡覺最好了。這都是妄“想”。
四、行。行也就是去實行去。實行什麼呢?實行你的妄想。現在我給你們講,五蘊就是我們人的身心。我們這個身體就是色蘊,由這個色蘊,然後就有了享受的這種思想,這是受蘊。想享受就要打妄想:“我怎麼樣才能實踐我這個享受?才能達到我的目的?”這是想蘊。想了以後就要去做去,這是行蘊。
五、識。去做去就多少要有點智慧。這個識就是一種小聰明,大約像頭發這麼多的聰明。小智慧就住小智慧樓,辦小智慧事。這小小的智慧在小小的樓裏邊,會有什麼大發展呢?沒有什麼大發展。小小的公司成不了大事業,所以你要有智慧,才能幫著你實行你的計劃。你的計劃實行了,才能達到你的妄想;達到你的妄想之後,才能得到享受;得到享受了,才滿足你這個身體的需要。這一享受大約有五分鍾,因爲操勞過度,得了暴血管就死了。這個享受也不久,有什麼意思?
這五蘊和合,共同合作來開這麼一個公司,這個公司開了又開、開了又開,昨天講《地藏經》不是說“因蔓不斷”嗎?就是說這個五蘊的公司,開了總也不停止,總覺得有這樣一個希望。什麼希望?今生沒有賺錢,等到來生一定會賺多一點。誰不知來生更賒本,就好像賭錢似的,以爲是贏錢,結果到那兒一扳 machine(吃角子老虎),美金就掉到下邊去給人家了,沒有流出來。本來以爲會贏錢,結果輸了。我們這個身體也是這樣的,也是在賭錢。爲什麼你要賭錢呢?就因爲你沒有看破,不知道天地間有這麼多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你不可以這樣往前去左一步、右一步地越陷越深,要怎麼辦呢?要把你這貪心沒有了,這就不會賺錢也不會賠錢,你再能守一點本分去修行,這叫返本還原,才可以回家。
前邊講了叁種的色法:第一,可對可見色;第二,可對不可見色;第叁、不可對不可見色。又有十一種的色法。什麼是十一種的色法?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色法,再加上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六根所對的六塵,合起來共有十一種。把這十一種的色法分門別類,就歸納出可對可見色、可對不可見色、不可對不可見色這叁種的色法,前邊也已經講過了。
前邊又說色即是空,現在說受想行識和色蘊一樣,也是空的。色蘊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六根對著六塵就生出六識,就生出一種色蘊。但是六識──見、聞、嗅、嘗、覺、知──的性是空的。色是由性而顯色,性既然是空,色當然也是空的。而且在這個色上就是空的,不要離開這個色才能取空。就拿色和見性來講,你說是先有色?還是先有見性?若先有色,但沒有見,又怎麼能顯出色呢?若說先有見,那麼沒有色的時候,這個見性又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沒有色,見性也沒有用了。所以見性本來就是空的,色也是空的。你不要生一種偏計執性,執著有的就是有的、空的就是空的,這空有本來不二。空有不二就是真空妙有的作用。沒有明白佛法的人,見到空就一定是空,見著有就一定是有,他沒了解這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就向外馳求、頭上安頭,跟著妄想跑。因此佛才說這一部《心經》,說這個空有不二的道理,色空不二的妙法。
再呼舍利汝谛聽。再叫一聲舍利子,你注意聽一聽。
是諸法空相無性。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法都是空的,它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空的。這五蘊的法,是諸法的一個總法。受、想這兩蘊,是屬于五十一個心所法。所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爲成百法。”
色法十一,就是五根對著六塵,五根和六塵都是色法,共是十一種的色法。心法八,心法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是八種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受、想這兩蘊詳細分析,就有五十一個心所法。行,就是二十四個不相應法。識,就是前邊說的八個心法。那再加上六個無爲法,總合起來就成爲百法。這百法是天親、無著兩位菩薩整理出來的。彌勒菩薩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時教,編成六百六十種法。六百六十種法也太多了,所以後來天親菩薩和無著菩薩,才把彌勒菩薩的六百六十法,總括成爲百法。
不生不滅寂然通。對于不生不滅這種的理論“寂然通”,寂然就通達無礙了。龍樹菩薩有幾句偈頌,把生滅法說得很詳細。他說:“已生無有生,未生已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怎麼叫“已生無有生”呢?它已經生了嘛,既然已經生了,怎麼還會有生呢?就拿一棵樹來講,這樹已經生出來了,你就不能說它在生了。“未生已無生”,沒有生的呢?沒有生的,它還沒有生嘛,怎麼能說它生呢?所以還未生的也沒有生。“離已生未生”,離開已生和未生。“生時即無生”,那麼生的時候就是沒有生,這就好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樣的道理。
龍樹菩薩這首偈頌,把不生不滅的道理,說得很徹底。佛說法有八種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龍樹菩薩再用這四句偈頌來形容無生。生是這樣子了,那麼滅呢?也可以這麼說:“已滅無有滅”,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