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心理治疗的对话
——正念觉知练习之我见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彭贤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与诸位法师、心理学同仁交流的机会,对我来说这更是一个向大家求教的机会。以下是我关于正念练习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我愿意把这些内容开放地表达出来,请大家指正。我很希望探索正知正见。
一、正念觉知练习对心理治疗的理论意义
(一)回头是岸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正念觉知对心理治疗都意义巨大。说起理论方面,首先介绍两个人。
一位是梁乃崇教授,原本他是台湾清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后来专修佛法。他把佛学里的很多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所以他的著作比较易懂。通过他的书,我第一次接触到佛法,接触到“十二因缘”的概念(见图1)。
图1:十二因缘认知结构与现代知识对照图。引自《探究真心找回真我——探索人类心灵的天然法则》(梁乃崇著)。
十二因缘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有些内容非常相应。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主要关注人的行为(六入),认知主义主要关注人的想法(名色),精神分析主要关注人的动机(行)……好像盲人摸象,大家都是从某个侧面入手,研究了十二因缘的某个或某些层面,只有超个人心理学才对人的心灵世界照单全收,为心理学补上了一颗可以关照全局的心,而禅修的觉知训练,也是超个人心理疗法常常借用的方法。
非常赞叹佛陀把世界上的事情悟得如此透彻!通过对于佛法的学习,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懂得了什么是“回头是岸”——从“向外驰求”转为“摄心内证”。
如果从十二因缘向外驰求,我们每个人都会见色著色、闻声著声。因为我们有肉身,我
们接触外界之后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乐受或苦受,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这样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就是佛家讲的“流转门”,是四谛中的“苦”与“集”。凡夫一直这样走下去,就会越来越苦。但是这颗颠倒的心如果能够往回走,则是佛家讲的“归性门”(或译“还灭门”),人就会越来越自在,先是轻安,逐步证得最后的自在解脱。
对于这个道理,我个人的体会是:知道要“回头”了,烦恼就会慢慢降低。比如,如果我一定想要占有桌上这瓶花,我就会痛苦。因为这花不是我的,我拿不回去,而且即便把它拿回去了,花朵也会很快枯萎。如果我不想占有它,只在此刻看到它时欣赏一下,我就不会因此而难过。对于其它事物,包括对于人,也是同样的。一切随缘,可以轻松愉快地生活——这样的心理就是在慢慢地“回头”。
(二)威尔伯的整合思想
另一位是肯·威尔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在西方被誉为“21世纪的思想地图”。威尔伯23岁时就出版了处女作《意识光谱》,把东方的禅修和西方人对于意识的研究结合起来。我非常惊叹于他的整合思想!
威尔伯在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道德经》,然后开始研读东方的佛教、道教经典,并且学习禅修。他的很多著作与他的禅修体验是分不开的。
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感觉心理学领域有点混乱,不同的门派有不同的思想,不像物理学、化学等学科那样明晰。心理学就像一颗没有成熟的青苹果,或者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的自我同一性很差。后来因为有一个机缘,翻译肯·威尔伯的著作《整合心理学》(Integral Psychology),在翻译的过程中,以前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才慢慢地在头脑中整合了起来。可以说,威尔伯给我提供了一张整合性的心理地图。
我非常欣赏威尔伯的整合理论,也尝试做过一点儿整合方面的研究,研究生马晨珂的毕
业论文《十二因缘——佛学心理架构对心理咨询理论的整合研究》,将存在主义的存在层次、超个人心理学的存在层次、与佛家十二因缘的存在层次做了对比,我们发现,佛学的十二因缘架构既准确又精细,分析得特别好,所以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最彻底的一位心理治疗师——医治人类心灵的“大医王”。
威尔伯的心理整合理论,在当代哲学思想界被誉为最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
1、心理学的不同象限
说他全面,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全象限”的整合,源于对西方现代的核心精神“精细分化”的提炼。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将人类文化归纳为个人内向、个人外向、群体内向、群体外向这四大类。据此威尔伯将心理学理论划分为不同的象限:“个人内心”可以包含宗教心理学、哲学心理学、内省心理学、分析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群体内心”可以包含伦理心理学;外向的内容则可以包含科学心理学的领域,比如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作为一个主体去认知外面的一个客体就是“个人外向”;人作为一个主体去认知他外面的客观系统,就是“群体外向”。而可以同时涵盖四个象限的心理学理论,非超个人心理学莫属。
图2:肯·威尔伯的整合视野——全象限。
2、三个层次的科学
说他深入,因为他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全层次”的整合,这是对东方“长青哲学”的总结。不仅在宗教领域,在很多领域都包含长青哲学的内容。比如荀子的思想。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表现了一种层次性:水火有气,是指存在的物质的层面;草木有生,到了存在的生物学的层面;禽兽有知,到了存在的动物学层面;人,除了有以上三个方面,还会有一个新的属性“义”,
即出现了精神性。
根据长青哲学,威尔伯认为人类认识事物的立场和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什么立场研究外部世界的规律,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科学。威尔伯把世界上已有的求真学问的方法归纳为:独白的科学(感官体验科学)、对话的科学(心理体验科学)、默观的科学(灵性体验科学)。
我们用感官的肉体之眼,以及显微镜、望远镜之类的外部之眼,去研究外部世界的科学,这是独白的科学。研究者与研究的对象有一层类似玻璃墙的东西隔开,研究者不会影响到研究的对象,亦即,研究者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物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等学科都属于独白科学。
用人的心智(或符号)之眼去研究对象,被研究的对象可以跟研究者对话,这是对话的科学。心理学、诠释学、现象学、系统分析学、生态学等学科都属于这个范畴。
用沉思之眼去研究对象,从精神或心灵的的层面研究诸如生命规律之类,这是默观的科学。本人认为佛学即属于这种情况。
佛教、佛学、佛法,这三个概念是不同的。之所以把这次讲座的题目定为《佛法与心理治疗的对话》,是因为“佛教”的宗教色彩比较重,“佛学”更多地是指把佛教和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而“佛法”则是一种修行的智慧和生命的规律。如果人们按照佛法的规律去做,跟做物理学实验一样,就会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果(体证、得道),所以在宗教里也有科学的成分!
威尔伯在他的著作《灵性复兴——科学与宗教的整合的道路》里,指出西方科学“独白式的狭隘,及其计算的疯狂”排挤“对话”、窒息“默观”的缺陷与恶果——“平地化”,鼎力推出一种建构主义后现代式广义科学的整合思想与理念,期望未来的科学:“研究深度神秘体验时,可以像研究地质学一样行得通;研究道德理想,可以像研究生物学一样有成效;研究诠释学,
也可以像研究物理学一样可资信赖。这些领域,不再需要化约在其他领域里,委曲求全地迁就某些“新典范”,或为了“适应”某些整合宏图,让自己面目全非。”
3、发展阶段理论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威尔伯的发展阶段理论。
人的超个人成长分为三大层次:先从身体开始,然后到心理,最后到灵性的成长。威尔伯把这三个大层次又划分成了很细的层次,最上面的第九层(自性)来自佛教的理念。
他认为,大部分人的心理成长在13岁到14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直到步入理性、有了逻辑,说明心智开始成熟。然后很多人都会停滞在这个层面,身体还在成长,精神却不再继续成长下去。只有不断追求灵性成长的人才会步入更高的层次。
根据这个层次结构,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特点,容易出现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
图3:肯·威尔伯的整合视野—全层次。
最下面的第一层是生理层次,在这一层产生的疾病,如妄想、幻觉等,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对应的治疗措施是药物或者生理安抚;第二层是情绪层次,在这一层出现自恋、分化等问题,对治方法是人格建构;第三层是观念抉择层次,在这里可能出现精神焦虑等问题,治疗方法就是表达压抑。再往上走,依次是角色、逻辑、创新、通灵、精微、自性。
这是一个不断递升的层次。越往上走,能够达到的人越少。到了自性层面,威尔伯谈到了佛教和超个人心理学。有些心理流派能够进入这个层面,而其它很多心理流派可能是不能进入这个层面的。宗教在这个层次上则一定占有位置。
如果我们具有敏锐的觉知,觉知的深度和广度都足够的话,那么不管对于哪个层面的问题都比较容易应对。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我们能够接纳和服务的人就会更多。
二、正念觉知练习对心理治疗的实践意义
西园寺的“观自在禅修营”曾经做过一个“禅修对心理治疗师个人成长的影响”的调查,结果表明禅修确实可以显著影响治疗师的个人成长。许多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参加过观自在禅修营,普遍感觉非常受益。作为咨询师,正念觉知心理练习可以给自己很大的支持,帮助自我成长。想用正念的方法帮助别人,咨询师首先要身体力行,才可能用这种方法使别人获益…
《佛法与心理治疗的对话——正念觉知练习之我见(彭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