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育
——2008年冬为扬州大学部分师生所讲
济群法师
在座各位都是从事教育的,其实,佛教也是一种教育。我们所在的寺院,就具有学校的功能。它的教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出家人的教化,一是面向社会的教化。
一、佛教的教育目标
寺院供奉的造像有两大类,一是属于护法,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等,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保安人员,起到维护道场的作用。另一部分,就是佛、菩萨、罗汉造像,这些属于教育目标的象征。佛教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佛教特有的教育方式使人成为圣贤。其中,又包含三级目标。
初级目标,是通过人天乘的教育,造就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
中级目标,是通过声闻乘的教育,造就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教所说的阿罗汉。所谓解脱,就是通过修行彻底摆脱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证得涅槃。不少人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涅槃是代表寂静,是烦恼平息后的内心寂静。这种寂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体悟宇宙究竟真理后,由空性散发的强大力量。阿罗汉,就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证得涅槃解脱的圣者。
高级目标,是通过菩萨道的教育,造就佛陀那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在很多人感觉中,佛菩萨只是存在于书本和想象中,是脱离现实的。其实,成佛并不是成为行走云端的神仙,而是代表高尚生命品质的成就。这种品质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断德、智德和悲德。所谓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这也是中级目标所成就的。所谓智德,即圆满一切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而是通达宇宙真相的能力,是超越思维和理性的根本智慧。这种能力是众生本自具足的,只须通过修行开发出来。所谓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质,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无限的、平等无别的慈悲。这就需要发起菩提心,愿为众生拔苦与乐。具备这种愿望并付诸实践者,就是菩萨。
二、为什么接受教育
从教育目标可以看出,佛教就是人格改造的教育,是生命提升的教育。那么,佛陀为什么要施设这样的教育?我们又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1、无明造成的误解
生活在这个世间,时时都要面对很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多数人会以为,凡我亲眼所见,必是最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种经验究竟多大的可靠性?
关于这个问题,佛法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如唯识宗是以三性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超越对待的真理世界,即圆成实的世界;一是客观的现象世界,即依他起的世界;一是在呈现于我们认识上的世界,即遍计所执的世界。
佛法告诉我们,在认识上呈现的世界,是被我执处理过的,和客观世界并非一体。比如眼前这个杯子,呈现在认识上的,不仅包括杯子的形状体积,还有是否美观、是否值钱、是否属于我等种种设定。这些设定都是我们附加其上的,并非客观存在。但我们却会执著这些设定,认为它就是美,就是值钱,就是我的。就像夜行人遇到一条绳子,因看不清而误以为蛇,吓得魂飞魄散。从客观来说,只有绳子而没有蛇。但在我们的感觉中,却只有蛇而没有绳子。
我们所认为的美丑、价值等等,只是投射于境界的认识,是蛇而非绳子。但我们投射之后,却觉得这就是亲眼所见,就是绝对真实。伴随这种错误认识,贪随之而来了,嗔随之而来了,烦恼随之而来了。
我们每天忙来忙去,表面看是忙于各种事务,事实上,都是为内心不断增长的需求忙碌。比如做事业,固然有种种不得已的客观理由,但更关键的,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份事业来支撑,似乎这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无愧于人生。伴随这种执著,对事业的需求又会进一步成长。然后再来看待事业时,就戴上了变色眼镜。因为我们是带着一系列依托事业而产生的情绪来看问题,这些心理将推动对事业的追逐。在追逐过程中,相关心理又得到增长,从而产生更高需求。
2、认清人生本质
我们需要接受教育的原因还在于,现前生命存在种种缺陷。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二是存在烦恼。这是佛陀对生命现实所作的审视和评估,结论就是——人生是苦。
当然,从现象层面来说是苦乐参半的。佛教也承认情感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他所说的这种苦,是对生命本质的透视。因为一切快乐都是由某种渴求得到缓解而产生,而渴求本身是痛苦之因。任何缓解只能起到局部和暂时的作用,无法改变其痛苦本质。就像医生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改写有生必有死的结局。
但我们还要看到,认识苦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苦,而是为了正视现实,寻求究竟的离苦之道。所以说,这种对苦的认识是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并非逃避现实的消极心态。
人生痛苦是多方面的,如色身的生老病死,及无明、欲望制造的烦恼。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痛苦,如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有自然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天灾人祸、酷暑严寒。从表面看,这些痛苦似乎是外来的,是加载于身心的客观存在。事实上,所有痛苦都根源于内心,都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如求不得苦,这种苦的程度,就在于我们对这一追求的执著程度。若是志在必得,那么,得不到的痛苦将无比强烈。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轻者导致精神受挫,重者甚而自寻短见。其实,任何追求都有得到和得不到两种可能。只要对此有客观认识,那么,得到固然欣喜,得不到也能坦然面对。怨憎会也是同样,若能以慈悲而不是对立的心看待他人,也就没有什么冤家仇敌了,自然不会有冤家路窄的痛苦。
此外,从个人到社会的一切变故,只要我们能正确面对,都不会因此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因为世间是无常的,这种无常是本来如此的现实。只是我们将这种无常误以为常,才会因此感到不幸。所以,这种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误解而造成,并不在于环境。如果仅仅从环境着手改变,是无法根除痛苦的。
3、盲目需求和错误依赖
佛法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惑和业。惑就是迷惑,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世界,所以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些什么。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才能过日子?对古人来说,电脑、手机和各种家用电器都是闻所未闻的,但生活并不因此缺少什么。但对现代人来说,少了任何一样都会带来诸多不便。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我们的盲目需求以及对需求形成的依赖所造成。
今天的社会,商家都在拼命鼓动消费。对于那些本身就在四处追逐的人,是根本经不起诱惑的。所以当一个新品出现时,立刻会被抓住,由此建立一种需要。一旦习惯这种需要,又会进而形成依赖。对商家来说,市场是可以培养的。这种培养,其实就是在培养人们的需求,以及对这种需求的依赖。
没有某种需求,我们就不会有这一需求无法满足的烦恼。而当需求上升到依赖时,就埋下了心理疾病的隐患。如近年出现的电子游戏依赖症、手机依赖症、电子邮件依赖症等,就是非常典型的病例。在电子游戏没有出现时,世间哪有什么电子游戏依赖症呢?而当人们产生这种需求时,就成为潜在患者了,或者说,成为某种病原体的携带者。
事实上,我们对家庭、感情、事业的需求也会形成依赖,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这种需求越强烈,越执著,发病几率就越高,病情就越严重。这些需求其实都是我们制造的心灵影像。你觉得这是成就,将此设定为目标,然后不断追逐,乐此不疲。一旦目标破灭,就会茫然失措。就像奋力扑向一堵幻觉中的墙,不料却扑了空,重重摔倒在地。所以说,痛苦的根源不在别处,就在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依赖。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丰富。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混乱。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滋长各种需求,这使现代人活得很累。你要问哪个人苦不苦,多半不会认为苦。因为大家觉得生活条件不错,不愿承认痛苦。事实上,现代人也没有非常深刻的痛苦。因为物质享乐层出不穷,一种渴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快可以找到替代品。所以这种渴求尚未达到一定的量就会被转移,而不是在那里不断累积。但人们也因此制造了更多需求。
过去的人,生活所需不过是吃饱穿暖,而现代人却很难满足于简单的温饱。因为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了过多需求,应付这些需求,就足以让人疲于奔命了。这种劳累,甚至已波及孩子。二十年前的孩子,还能有轻松快乐的童年。但在今天,除了日益繁重的学习外,他们还需要用所剩无几的课外时间再去进修英语、绘画、音乐、舞蹈等种种课程。更何况,其中很多人还不是出于兴趣。在这种超负荷劳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健康的身心吗?
4、造业和轮回
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健康,普遍活得浮躁而混乱。需求太多,情绪太多,却从未管理。这种状态,就是惑业苦的状态。因为迷惑而产生错误观念,因为错误观念而产生烦恼。这些不良心理的成长过程,就是业的成长过程。
业就是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三种。通常,我们更多是关注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忽略了尚未表现的行为。事实上,不论这一行为是否表现出来,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内在的心理结果,影响未来的生命走向。
在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长得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这些差别是来自生活方式和心灵轨道的积累。这种积累的发展,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生命形态。所以,商人有商人的特征,军人有军人的特征,艺术家有艺术家的特征。
佛教所说的六道,也是生命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形态。比如饿鬼是代表渴求的心理,这种渴求被无限张扬后,就会呈现出饿鬼的生命状态。阿修罗是代表好斗的心理,这种好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出阿修罗的生命形态…
《佛教的教育(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