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教育(濟群法師)

  佛教的教育

  ——2008年冬爲揚州大學部分師生所講

  濟群法師

  在座各位都是從事教育的,其實,佛教也是一種教育。我們所在的寺院,就具有學校的功能。它的教化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出家人的教化,一是面向社會的教化。

  一、佛教的教育目標

   寺院供奉的造像有兩大類,一是屬于護法,如我們熟悉的四大天王等,相當于現代社會的保安人員,起到維護道場的作用。另一部分,就是佛、菩薩、羅漢造像,這些屬于教育目標的象征。佛教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就是通過佛教特有的教育方式使人成爲聖賢。其中,又包含叁級目標。

   初級目標,是通過人天乘的教育,造就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

   中級目標,是通過聲聞乘的教育,造就解脫的聖者,也就是佛教所說的阿羅漢。所謂解脫,就是通過修行徹底擺脫生命內在的迷惑煩惱,證得涅槃。不少人以爲,涅槃就是死亡的代名詞,其實不然。涅槃是代表寂靜,是煩惱平息後的內心寂靜。這種寂靜不是無聲的安靜,而是體悟宇宙究竟真理後,由空性散發的強大力量。阿羅漢,就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是證得涅槃解脫的聖者。

   高級目標,是通過菩薩道的教育,造就佛陀那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究竟覺者。在很多人感覺中,佛菩薩只是存在于書本和想象中,是脫離現實的。其實,成佛並不是成爲行走雲端的神仙,而是代表高尚生命品質的成就。這種品質包括叁部分,分別是斷德、智德和悲德。所謂斷德,即斷除一切煩惱,這也是中級目標所成就的。所謂智德,即圓滿一切智慧,這種智慧並不是通常所說的知識,而是通達宇宙真相的能力,是超越思維和理性的根本智慧。這種能力是衆生本自具足的,只須通過修行開發出來。所謂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質,對一切衆生都能生起無限的、平等無別的慈悲。這就需要發起菩提心,願爲衆生拔苦與樂。具備這種願望並付諸實踐者,就是菩薩。

  二、爲什麼接受教育

  從教育目標可以看出,佛教就是人格改造的教育,是生命提升的教育。那麼,佛陀爲什麼要施設這樣的教育?我們又爲什麼要接受這樣的教育?

   1、無明造成的誤解

   生活在這個世間,時時都要面對很多問題。如何看待這些現象?多數人會以爲,凡我親眼所見,必是最真實的。因爲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的看法。那麼,這種經驗究竟多大的可靠性?

   關于這個問題,佛法有著極爲精辟的論述。如唯識宗是以叁性理論將世界分爲叁個層面,一是超越對待的真理世界,即圓成實的世界;一是客觀的現象世界,即依他起的世界;一是在呈現于我們認識上的世界,即遍計所執的世界。

   佛法告訴我們,在認識上呈現的世界,是被我執處理過的,和客觀世界並非一體。比如眼前這個杯子,呈現在認識上的,不僅包括杯子的形狀體積,還有是否美觀、是否值錢、是否屬于我等種種設定。這些設定都是我們附加其上的,並非客觀存在。但我們卻會執著這些設定,認爲它就是美,就是值錢,就是我的。就像夜行人遇到一條繩子,因看不清而誤以爲蛇,嚇得魂飛魄散。從客觀來說,只有繩子而沒有蛇。但在我們的感覺中,卻只有蛇而沒有繩子。

   我們所認爲的美醜、價值等等,只是投射于境界的認識,是蛇而非繩子。但我們投射之後,卻覺得這就是親眼所見,就是絕對真實。伴隨這種錯誤認識,貪隨之而來了,嗔隨之而來了,煩惱隨之而來了。

   我們每天忙來忙去,表面看是忙于各種事務,事實上,都是爲內心不斷增長的需求忙碌。比如做事業,固然有種種不得已的客觀理由,但更關鍵的,是因爲我們需要這份事業來支撐,似乎這樣才會有成就感,才會無愧于人生。伴隨這種執著,對事業的需求又會進一步成長。然後再來看待事業時,就戴上了變色眼鏡。因爲我們是帶著一系列依托事業而産生的情緒來看問題,這些心理將推動對事業的追逐。在追逐過程中,相關心理又得到增長,從而産生更高需求。

   2、認清人生本質

   我們需要接受教育的原因還在于,現前生命存在種種缺陷。主要體現于兩方面,一是存在迷惑,二是存在煩惱。這是佛陀對生命現實所作的審視和評估,結論就是——人生是苦。

   當然,從現象層面來說是苦樂參半的。佛教也承認情感有苦樂憂喜舍的不同,他所說的這種苦,是對生命本質的透視。因爲一切快樂都是由某種渴求得到緩解而産生,而渴求本身是痛苦之因。任何緩解只能起到局部和暫時的作用,無法改變其痛苦本質。就像醫生可以治療疾病,但無法改寫有生必有死的結局。

   但我們還要看到,認識苦不是爲了被動地接受苦,而是爲了正視現實,尋求究竟的離苦之道。所以說,這種對苦的認識是直面人生的積極態度,並非逃避現實的消極心態。

   人生痛苦是多方面的,如色身的生老病死,及無明、欲望製造的煩惱。此外,還有社會環境帶來的痛苦,如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有自然環境帶來的痛苦,如天災人禍、酷暑嚴寒。從表面看,這些痛苦似乎是外來的,是加載于身心的客觀存在。事實上,所有痛苦都根源于內心,都取決于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

   如求不得苦,這種苦的程度,就在于我們對這一追求的執著程度。若是志在必得,那麼,得不到的痛苦將無比強烈。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輕者導致精神受挫,重者甚而自尋短見。其實,任何追求都有得到和得不到兩種可能。只要對此有客觀認識,那麼,得到固然欣喜,得不到也能坦然面對。怨憎會也是同樣,若能以慈悲而不是對立的心看待他人,也就沒有什麼冤家仇敵了,自然不會有冤家路窄的痛苦。

   此外,從個人到社會的一切變故,只要我們能正確面對,都不會因此帶來無法承受的痛苦。因爲世間是無常的,這種無常是本來如此的現實。只是我們將這種無常誤以爲常,才會因此感到不幸。所以,這種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誤解而造成,並不在于環境。如果僅僅從環境著手改變,是無法根除痛苦的。

   3、盲目需求和錯誤依賴

   佛法認爲,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于惑和業。惑就是迷惑,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世界,所以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些什麼。一個人究竟需要多少才能過日子?對古人來說,電腦、手機和各種家用電器都是聞所未聞的,但生活並不因此缺少什麼。但對現代人來說,少了任何一樣都會帶來諸多不便。爲什麼會産生這個問題?正是因爲我們的盲目需求以及對需求形成的依賴所造成。

   今天的社會,商家都在拼命鼓動消費。對于那些本身就在四處追逐的人,是根本經不起誘惑的。所以當一個新品出現時,立刻會被抓住,由此建立一種需要。一旦習慣這種需要,又會進而形成依賴。對商家來說,市場是可以培養的。這種培養,其實就是在培養人們的需求,以及對這種需求的依賴。

   沒有某種需求,我們就不會有這一需求無法滿足的煩惱。而當需求上升到依賴時,就埋下了心理疾病的隱患。如近年出現的電子遊戲依賴症、手機依賴症、電子郵件依賴症等,就是非常典型的病例。在電子遊戲沒有出現時,世間哪有什麼電子遊戲依賴症呢?而當人們産生這種需求時,就成爲潛在患者了,或者說,成爲某種病原體的攜帶者。

   事實上,我們對家庭、感情、事業的需求也會形成依賴,也會帶來同樣的問題。這種需求越強烈,越執著,發病幾率就越高,病情就越嚴重。這些需求其實都是我們製造的心靈影像。你覺得這是成就,將此設定爲目標,然後不斷追逐,樂此不疲。一旦目標破滅,就會茫然失措。就像奮力撲向一堵幻覺中的牆,不料卻撲了空,重重摔倒在地。所以說,痛苦的根源不在別處,就在于需求以及對需求的依賴。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代更爲豐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混亂。這種環境中,很容易滋長各種需求,這使現代人活得很累。你要問哪個人苦不苦,多半不會認爲苦。因爲大家覺得生活條件不錯,不願承認痛苦。事實上,現代人也沒有非常深刻的痛苦。因爲物質享樂層出不窮,一種渴求得不到滿足時,很快可以找到替代品。所以這種渴求尚未達到一定的量就會被轉移,而不是在那裏不斷累積。但人們也因此製造了更多需求。

   過去的人,生活所需不過是吃飽穿暖,而現代人卻很難滿足于簡單的溫飽。因爲他們已在不知不覺中製造了過多需求,應付這些需求,就足以讓人疲于奔命了。這種勞累,甚至已波及孩子。二十年前的孩子,還能有輕松快樂的童年。但在今天,除了日益繁重的學習外,他們還需要用所剩無幾的課外時間再去進修英語、繪畫、音樂、舞蹈等種種課程。更何況,其中很多人還不是出于興趣。在這種超負荷勞累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能有健康的身心嗎?

   4、造業和輪回

   現代社會的最大問題,就是人的心態不健康,普遍活得浮躁而混亂。需求太多,情緒太多,卻從未管理。這種狀態,就是惑業苦的狀態。因爲迷惑而産生錯誤觀念,因爲錯誤觀念而産生煩惱。這些不良心理的成長過程,就是業的成長過程。

   業就是行爲,包括思想、語言、身體叁種。通常,我們更多是關注表現出來的行爲,卻忽略了尚未表現的行爲。事實上,不論這一行爲是否表現出來,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迹,形成內在的心理結果,影響未來的生命走向。

   在座的每個人都不一樣。長得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性格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這些差別是來自生活方式和心靈軌道的積累。這種積累的發展,就會呈現出相應的生命形態。所以,商人有商人的特征,軍人有軍人的特征,藝術家有藝術家的特征。

   佛教所說的六道,也是生命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不同形態。比如餓鬼是代表渴求的心理,這種渴求被無限張揚後,就會呈現出餓鬼的生命狀態。阿修羅是代表好鬥的心理,這種好鬥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呈現出阿修羅的生命形態…

《佛教的教育(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居士教育面面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