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佛教心理调节的方法与现代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P3

  ..续本文上一页化到习惯中非常有意义。两种疗法结合后,我相信效果将远大于这两种方法的效果之和。

  虽然作为佛教倾向的书籍,《了凡四训》中有些内容(如转世的信仰等)和现代科学不相容。但是其中有很多可供心理咨询借鉴的内容。 16:01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网摘文抄12月31日

  试论观时不可得

  (一) 关于“时间”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世界的千变万化反映出“时间”的存在。所有的现象似乎都说明:时间就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的矛盾统一和物质运动状态的顺序性(不可逆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方向,一去而不复返。

  根据这种日常经验,时间成为了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人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个参数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确定时间,是靠不受主观和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可以说,时间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

  但随着人们观察工具和认识水平的进步,虽然人们仍在时间这个宏大的背景之中生活思考,但康德式的时间先验论已经受到例如现代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等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不同层面的冲击。时间的客观性已经大为褪色。

  无独有偶的是,早在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已经描述出了时间柔性的本质。佛教认为,“时间”是诸法流动变迁的形相,是诸法形成的主要元素之一。根据缘起论思想,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本质都是“缘起性空”。作为诸法之一的“时间”也不可能单独而意外地背离“缘起性空”。简单的说,时间不是绝对客观的规律,过去现在未来也不是像我们一般感知到的那样绝对确定而不可突破。

  (二) 略述《中论:观时品》论证“观时不可得”的推理方法

  在佛教而言,万法自性空的实相境界是一种修行者亲自体证的直接经验,其中也必然涵盖了对时间自性空的体证。但是,在探索真相的道路上,实践与认知永远是人们交替前行的双腿。为了使学人能够直接体证实相境界,在《中论》的“观时品”中,龙树菩萨将佛法“时间观”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题讨论,示范了“观时不可得”的思维认识过程。

  1. 提出假设问题——时间实有

  哲学意义上的“时间实有”,意味着时间是绝对的,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时间的体(自性)存在。《观时品》开篇,论主根据普通人认识时间的方式,构造了一个“时间实有”的理论假设,并进行了简单论证。这个理论假设表述为:从日常经验看来,时间是“因待故成”。因为有过去时,所以有未来现在时;因为有现在时,所以有过去未来时;因为有未来,所以有过去现在时。

  《中论》各品的问题虽然是论主假设的,但假设的基础却是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学教迷教之人的普遍认识。论主很清楚的指出,基于时间实有的错误认识,学人很容易得出一个错误结论,即在时间基础上呈现和变化着的诸法也是实有的。由此可知,观时不可得,对于认识“诸法自性空”十分关键而必要的。

  2. 从假设出发,得出悖论,说明假设不成立——观时不可得

  那么,论主是如何利用反证法推翻“时间实有”这一假设的呢?

  1) 假设时间相待而有

  根据人们“时间相待而有”的假设,可以进一步具体假设为:过去时实有。

  根据“过去时实有”,可以得到两个推论:

  其一,过去时本有自体(类似先验论的观点);

  其二, 过去时为他体所生;

  如果过去时有自体,即有一个实体为“过去时”,那么,从因果的角度讲,有自体的东西就无需假借因缘而他生。也就是说,无需任何原因,过去永恒、独立地存在着。但是,这与前面论证的“因为有未来时现在时,所以才有过去时”是矛盾的。而且退一步,如果过去时是永恒独立的存在,那么,过去时就可以存在于任何时间,包括未来时和现在时。这显然也和实际情况违背,所以,过去时有自体不成立,即过去时非实有。

  既然过去时有自体(自生)不成立,那么“过去时”是否是他生,即由未来时现在时而因缘和合而生呢?如果过去时为他生,则过去时就能存在于他体之中,就好像婴儿在母体一样。因此,过去时就可在现在未来时之中。这显然也和人们认知的时间大相径庭。这也说明,过去时实有的假设不能成立。

  如果将上述推理过程应用在未来时和现在时上,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悖论。三时既然无自体也非无自体,说明三时没有实体,因此时间实有是不成立的。这就推翻了时间“相待而成”的理论假设,而“观时不可得”。

  2) 假设非相待而有

  上述推理,推翻了时间相待而有的认识,那么,人们可能会考虑:时间是不是不因相待而有的呢?

  论主认为这种时间不因相待而有的认识与常识相悖,更加荒谬。因为每个人都有体会,如果不以正在说话的此时作为“现在”,也就不会有所谓的过去未来。显然,过去能够成为过去是以未来现在为标准或参照。而现在未来也是同样。既然所有的人都对时间有这样的认识,那这个认识就不能被置之不理。所以,“时间非相待而有”同样不成立。

  综上所述,在对时间有无问题的认识上,论主和外人都借助同样的逻辑——“相待”。但是,外人借助相待关系得出了“时间实有”的结论,而论主却利用相待关系说明了外人这种认识的错谬。因此,论主与外人的分歧点不是过去现在未来间是否是相待关系,而是这种相待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实际上,论主要说明的是:相待关系来自众生的虚妄分别。诸法相待而成,说明诸法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即假名有而自性空的。时间亦复如是。从俗谛而言,三时相待假名有;从真谛来看,三时寂灭自性空。因此,观时不可得。

  3. 总结:“时体无故时相无;时相无故时无”

  《观时品》最后有两颂云:

  “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因物固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一方面这是进一步开示那些因眼见岁月流转而执着时间的众生,一方面也对前面的论述进行总结。

  第一颂说明时体无故相无。还是用了反证法。如果岁月流转说明时间在体性上实有,即时间有恒常之体。则恒常有两种情况:其一,若时体为“住”,则此日永是此日,就无法流转而成岁月;其二,若此体为“去”,即为“不住”,则此日与彼日就不会有相续的关系,各自生灭,仍然无法流转而成为岁月。因此,时间没有恒常之体。而相继流转的岁月之时相,也不过时众生虚妄分别而来的假相。

  第二颂说明时相无故时无。仅就时相而言,时间的存在与事物的运动变化紧密联系。我们除了从过去未来现在这一时间相本身感知时间外,我们还依靠事物从A点到B点的运动,依靠事物成住坏空的发展过程,依靠事物存在与否等现象来认识时间。也就是说,时间和各种事物的运动发展状态密不可分,事物种种运动发展的状态都可当做时间的标相。《中论》 前文对关于运动来去、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生住灭三时等等认识都有过破斥,揭示过它们自性空寂不可得的本质。既然诸法自性空寂不可得,也就是能标明时间存在的万法本身是假名有而自性空的。因此,时间也是自性空不可得。

  

《心理咨询师看《了凡四训》——佛教心理调节的方法与现代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