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34、居士的学修要和出家人一样吗?▪P2

  ..续本文上一页以《大方便佛报恩经》说:“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167。”

  (五)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

  父母对待子女应该竭力爱护,并教养他们;子女对于父母应该敬重承顺,并奉养他们。

  幼儿是要靠父母抚养的,否则就难免保育失当,老年是要靠子女奉养的,否则就萧条无趣。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里,规定亲与子之间,有五个互相对待的条件。

  子女敬养父母的五条:“一者、供养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父母对待子女的五条:“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澈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可知释尊168教诲我们,是要父慈子孝的。

  孝顺父母固然是对的;然而我们不要忽略了佛所说的“父母正令,不敢违背”,和“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这几句话的反面意思。就是父母倘有不正当的言语和举动,或是迷入外道邪见的,子女们不但不应该听从,而且要婉转地谏阻他们。但进谏时,要在没有旁人的时候。做子女的倘只晓得顺亲于情,而不晓得顺亲于理,结果使父母陷于不义,造成罪恶,这就将成为孝行的绝大缺点。供养各位一个故事《心念一变天地宽》:

  以前,一位老太太总是为两个女儿的命运操心。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上了洗衣作坊的内掌柜。逢上雨天,她担心小女儿的洗衣作坊的衣服晾不干;逢上晴天,她担心大女儿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她就这样天天为两个女儿担忧,日子过得很忧郁。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啊!”这一说,老太太才高兴了。天还是老样子,只是心念变了,生活的色彩竟然焕然一新。

  (六)夫妻如何相处?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绝对不是男子的寄生虫;男子绝对不是女子的牛马。家庭的组织,是双方分工合作的,各有长处,互敬互补,方能和谐持久。

  一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在恋爱时期,倘使互相不用真诚坦白的态度,专以隐己之恶,扬己之善的技巧来博取对方的欢心,这样的恋爱假使成熟,就要结成不良的后果。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彼此过去抑制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行为就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尊敬、客气,反以为尊敬、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是尊敬、客气。倘不体谅对方的关心,反怪他为麻烦,不赞美对方的谦逊,而说她卑下;再不客气的还企图屈抑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彼此把所有的劣点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诚如佛在《无量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 。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剧。那末,怎样才能够保障夫妇终身亲爱的幸福呢?那就遵从佛陀的教导,有二点要注意而加以修养:一言色相和,二忍受。

  (1)言色相和。

  佛说:“言色相和,无相违戾”。这是夫妇间精神生活的要素。双方的言语能够和软,面色常带笑容,那感情还会违戾么?“体谅” ,在夫妇间是很重要的。倘不肯体谅,互相指责,那言色就不能够相和了。指责是破裂感情的礁石。天台人有句谚语:“耳朵要好话听”。指责会引起对方的恶感,以为你在轻视他,讥笑他。于是来一个反唇相讥,或者恼羞成怒。彼此都发火了,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吗?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他时,切忌率直;要婉转地用商量的口吻,贡献意见。对方倘有长处,要给与真诚的欣赏和称赞,而且要常常称赞。《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蛊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能坏自身他身语” 。我们出言吐词,要时时自己省察,不要伤害对方。

  “修行”是修改错误的观念、言语、行为。我们若是决定“修行” ,就得先从言语上修改起,从“让”字做起,能够做到“言色相和”这一步,夫妇的生活,便会常在和煦春风之中了。

  (2)忍受。

  夫妇有时因生理或心理的变动,性情就难免异状。有时因环境不尽满意,言语举动略改常态,这都是常有的事。设使双方不能遵守佛的“忍诫”,两不相让,而起口舌争强,意气用事,那末感情就要发生裂痕。你使对方气恼,你自己也决定免不了气恼。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又何苦去做这种愚蠢的事呢?

  忍受是要培养的。当对方火气很旺的时候,我纵有充分的理由,也应该暂时让他,不和他辩论,不得已时,或出外暂避锋头,等到对方的怒气消除以后,才和颜地告诉他,刚才的退让并不是理屈示弱,实在因为要避免家庭失和啊。这是寓刚于柔的御夫和御妻术,持之以恒,对方没有不被感动的。“柔能克刚”的真理,我们是很有机会可以应用一下的。

  还有,逢到对方发火骂人的时候,应当记住天亲菩萨的话:“骂者有二种:一实,二虚。若(对方所)说(是真)实者,我应生惭。若(对方所)说(是)虚者,无预我事,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是故应忍”。所以能够做到“无相违戾”的,不独自己减少气恼,就是对方也能够觉悟,容易受我感化,家庭间就可相安于无事了。

  (3)夫妻如筷子。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

  有个比喻很形象,夫妻要像筷子一样的地位平等,长短相适。筷子长短大致相当,而且彼此相对独立,夫妻亦然。男女地位的平等,是维系美满家庭的根本要素,可是,有的人却自恃自身条件优越,对对方盛气淩人、颐指气使,或暴躁泼悍、任性专横……显然,大男子主义、大女子主义和尊卑、主从、贵贱的夫妻关系,都难有幸福婚姻可言。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互帮互助,目标一致。筷子只有配合默契,才有“收获”。和谐的夫妻感情贵在志同道合,比翼双飞。因此,情感上的体谅,生活里的体谅,挫折前的互慰,事业中的互勉……在夫妻间应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难关共度,携手共进,才会使爱的“横杆”不断升高。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冷热不辞,甘苦与共。筷子不惧高温寒冷,能纳酸甜苦辣。和谐的夫妻关系也该如此。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方圆相间,灵机应变。这是因为筷子上方下圆,而使我们的手法能灵巧自如,变化万千。夫妻相处,同样需要这样的“方圆”艺术;既坚持原则,同时又乐于欣赏和赞美对方,对对方的缺点不苛求;善于相互适应,不试图去“改造”对方。而要改善自己。

  夫妻如筷,愿天下夫妻都能如此。

  (4)化解家庭矛盾有技巧。

  居家过日子,没有勺不碰著碗的。出现家庭矛盾后,如果不考虑言行、场合,甚至采取一些简单、粗暴、过激的行为,不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反而会伤害夫妻感情、激化矛盾。因此,化解家庭矛盾也应讲究技巧和艺术性。

  一是避。解决家庭矛盾,不能伤害感情和对方的自尊心,既要避免动拳脚,又要力避使用“离婚”等极易伤害感情的言词,同时还应注意场合,尽量避开他人。

  二是缓。由于夫妻双方都在气头上,假如这时急于解决,难免会有一场屋檐下的“战争”,这样对双方都会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先忍一忍、缓一缓,将矛盾或问题暂时放置起来,等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或机会解决。

  三是选。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更有利于矛盾的解决,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如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处于轻松的心境,容易做到宽容、让步、理解和沟通。

  四是绕。绕开正题,借助对方那些乐于谈论的话题,适度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启发诱导,含蓄而委婉地道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图。

  五是笑。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行为,消除对方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抵触情绪,使之破涕为笑,在笑声中融洽气氛,营造宽松的心境,使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淡化、和解。

  (七)怎样待妻?

  要知道治理家政,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内顾之忧了。假使男子要兼顾家务,那末,他在社会服务方面就难得到满意的成效。所以治家也就是服务社会。直接为丈夫,间接为社会为国家而服务哩,做丈夫的应该明白家庭服务要比社会服务痛苦更多。做妻的在家庭做事,琐屑而又费力,日日为饮食衣服操心,孩子们还要啼哭叫号,搅得她神经发涨,这是何等苦辛的工作啊。做丈夫的要时时想到对方的苦处,对方的好处,时时想到自己有什么对不起她的地方。这样想念,自然夫妻间的一切纠纷就可以减少了。

  妻子如果没有学佛,劝她学佛。妻子学佛,可以使她的贪嗔嫉妒的脾气,化为宽宏柔和慈淑,能够使你的家成为幸福的家…

《34、居士的学修要和出家人一样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