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4、居士的學修要和出家人一樣嗎?▪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大方便佛報恩經》說:“父母者,叁界內最勝福田167。”

  (五)父母與子女如何相處?

  父母對待子女應該竭力愛護,並教養他們;子女對于父母應該敬重承順,並奉養他們。

  幼兒是要靠父母撫養的,否則就難免保育失當,老年是要靠子女奉養的,否則就蕭條無趣。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裏,規定親與子之間,有五個互相對待的條件。

  子女敬養父母的五條:“一者、供養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

  父母對待子女的五條:“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澈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可知釋尊168教誨我們,是要父慈子孝的。

  孝順父母固然是對的;然而我們不要忽略了佛所說的“父母正令,不敢違背”,和“不斷父母所爲正業”,這幾句話的反面意思。就是父母倘有不正當的言語和舉動,或是迷入外道邪見的,子女們不但不應該聽從,而且要婉轉地谏阻他們。但進谏時,要在沒有旁人的時候。做子女的倘只曉得順親于情,而不曉得順親于理,結果使父母陷于不義,造成罪惡,這就將成爲孝行的絕大缺點。供養各位一個故事《心念一變天地寬》:

  以前,一位老太太總是爲兩個女兒的命運操心。大女兒嫁給傘店老板,小女兒當上了洗衣作坊的內掌櫃。逢上雨天,她擔心小女兒的洗衣作坊的衣服晾不幹;逢上晴天,她擔心大女兒傘店的雨傘賣不出去。她就這樣天天爲兩個女兒擔憂,日子過得很憂郁。後來一位聰明人告訴她:“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氣!下雨天,你大女兒家生意興隆;大晴天,你小女兒家顧客盈門。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啊!”這一說,老太太才高興了。天還是老樣子,只是心念變了,生活的色彩竟然煥然一新。

  (六)夫妻如何相處?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絕對不是男子的寄生蟲;男子絕對不是女子的牛馬。家庭的組織,是雙方分工合作的,各有長處,互敬互補,方能和諧持久。

  一對夫婦,由戀愛而結婚,在戀愛時期,倘使互相不用真誠坦白的態度,專以隱己之惡,揚己之善的技巧來博取對方的歡心,這樣的戀愛假使成熟,就要結成不良的後果。往往到了結婚以後,以爲雙方的名分已經確定了,夫婦的關系已有保障了;于是彼此過去抑製自己,博取對方歡心的觀念就改變了。一切行爲就處處隨便,以爲夫婦間不需要尊敬、客氣,反以爲尊敬、客氣是虛僞的假面具。而不知夫婦間最需要的是尊敬、客氣。倘不體諒對方的關心,反怪他爲麻煩,不贊美對方的謙遜,而說她卑下;再不客氣的還企圖屈抑對方,以遷就自己。逐漸的,彼此把所有的劣點毫無顧忌的暴露出來了,結果日久生厭,只覺得對方的可憎了。誠如佛在《無量壽經》裏說:“自妻厭憎”,和《玉耶女經》裏說:“見夫不歡” 。彼此厭憎不歡,于是雙方感情轉趨破裂,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劇。那末,怎樣才能夠保障夫婦終身親愛的幸福呢?那就遵從佛陀的教導,有二點要注意而加以修養:一言色相和,二忍受。

  (1)言色相和。

  佛說:“言色相和,無相違戾”。這是夫婦間精神生活的要素。雙方的言語能夠和軟,面色常帶笑容,那感情還會違戾麼?“體諒” ,在夫婦間是很重要的。倘不肯體諒,互相指責,那言色就不能夠相和了。指責是破裂感情的礁石。天臺人有句諺語:“耳朵要好話聽”。指責會引起對方的惡感,以爲你在輕視他,譏笑他。于是來一個反唇相譏,或者惱羞成怒。彼此都發火了,這豈不是自討苦吃嗎?對方倘有錯誤,要糾正他時,切忌率直;要婉轉地用商量的口吻,貢獻意見。對方倘有長處,要給與真誠的欣賞和稱贊,而且要常常稱贊。《華嚴經》裏說:“常作潤澤語,柔軟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不可作“蠱犷語,苦他語,令他嗔恨語,如火燒心語,能壞自身他身語” 。我們出言吐詞,要時時自己省察,不要傷害對方。

  “修行”是修改錯誤的觀念、言語、行爲。我們若是決定“修行” ,就得先從言語上修改起,從“讓”字做起,能夠做到“言色相和”這一步,夫婦的生活,便會常在和煦春風之中了。

  (2)忍受。

  夫婦有時因生理或心理的變動,性情就難免異狀。有時因環境不盡滿意,言語舉動略改常態,這都是常有的事。設使雙方不能遵守佛的“忍誡”,兩不相讓,而起口舌爭強,意氣用事,那末感情就要發生裂痕。你使對方氣惱,你自己也決定免不了氣惱。這是損人不利己的,又何苦去做這種愚蠢的事呢?

  忍受是要培養的。當對方火氣很旺的時候,我縱有充分的理由,也應該暫時讓他,不和他辯論,不得已時,或出外暫避鋒頭,等到對方的怒氣消除以後,才和顔地告訴他,剛才的退讓並不是理屈示弱,實在因爲要避免家庭失和啊。這是寓剛于柔的禦夫和禦妻術,持之以恒,對方沒有不被感動的。“柔能克剛”的真理,我們是很有機會可以應用一下的。

  還有,逢到對方發火罵人的時候,應當記住天親菩薩的話:“罵者有二種:一實,二虛。若(對方所)說(是真)實者,我應生慚。若(對方所)說(是)虛者,無預我事,猶如響聲,亦如風過,無損于我,是故應忍”。所以能夠做到“無相違戾”的,不獨自己減少氣惱,就是對方也能夠覺悟,容易受我感化,家庭間就可相安于無事了。

  (3)夫妻如筷子。

  佛教是不贊成結婚的嗎?當然不是。不過,佛教的確贊歎出家的功德,那也並不等于反對在家人結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會都該出家。其實,唐宋時代,在家的佛教非常興盛,我們可以從敦煌石窟的文字記載、圖畫、或雕刻中,看到許多關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後,佛教漸漸隱遁山林,與人世間漸漸疏遠,因而造成一般人認爲佛教是僅屬于出家人的錯誤觀念。很多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子女親近道場、親近法師,就會很擔心他們出家。事實上並不盡然!出家不是消極地逃避,僅有極少數人適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甚至還有經典講到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經》、《玉耶女經》,均對夫妻親子有明確的倫常原則。《中阿含一叁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叁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捐耗。”由此可知,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

  有個比喻很形象,夫妻要像筷子一樣的地位平等,長短相適。筷子長短大致相當,而且彼此相對獨立,夫妻亦然。男女地位的平等,是維系美滿家庭的根本要素,可是,有的人卻自恃自身條件優越,對對方盛氣淩人、頤指氣使,或暴躁潑悍、任性專橫……顯然,大男子主義、大女子主義和尊卑、主從、貴賤的夫妻關系,都難有幸福婚姻可言。

  夫妻要像筷子一樣互幫互助,目標一致。筷子只有配合默契,才有“收獲”。和諧的夫妻感情貴在志同道合,比翼雙飛。因此,情感上的體諒,生活裏的體諒,挫折前的互慰,事業中的互勉……在夫妻間應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難關共度,攜手共進,才會使愛的“橫杆”不斷升高。

  夫妻要像筷子一樣冷熱不辭,甘苦與共。筷子不懼高溫寒冷,能納酸甜苦辣。和諧的夫妻關系也該如此。

  夫妻要像筷子一樣方圓相間,靈機應變。這是因爲筷子上方下圓,而使我們的手法能靈巧自如,變化萬千。夫妻相處,同樣需要這樣的“方圓”藝術;既堅持原則,同時又樂于欣賞和贊美對方,對對方的缺點不苛求;善于相互適應,不試圖去“改造”對方。而要改善自己。

  夫妻如筷,願天下夫妻都能如此。

  (4)化解家庭矛盾有技巧。

  居家過日子,沒有勺不碰著碗的。出現家庭矛盾後,如果不考慮言行、場合,甚至采取一些簡單、粗暴、過激的行爲,不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反而會傷害夫妻感情、激化矛盾。因此,化解家庭矛盾也應講究技巧和藝術性。

  一是避。解決家庭矛盾,不能傷害感情和對方的自尊心,既要避免動拳腳,又要力避使用“離婚”等極易傷害感情的言詞,同時還應注意場合,盡量避開他人。

  二是緩。由于夫妻雙方都在氣頭上,假如這時急于解決,難免會有一場屋檐下的“戰爭”,這樣對雙方都會造成極大傷害。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先忍一忍、緩一緩,將矛盾或問題暫時放置起來,等心平氣和後,再選擇適當的方式或機會解決。

  叁是選。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更有利于矛盾的解決,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如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雙方處于輕松的心境,容易做到寬容、讓步、理解和溝通。

  四是繞。繞開正題,借助對方那些樂于談論的話題,適度加以引申、發揮、旁敲側擊,啓發誘導,含蓄而委婉地道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意圖。

  五是笑。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行爲,消除對方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抵觸情緒,使之破涕爲笑,在笑聲中融洽氣氛,營造寬松的心境,使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淡化、和解。

  (七)怎樣待妻?

  要知道治理家政,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如果沒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內顧之憂了。假使男子要兼顧家務,那末,他在社會服務方面就難得到滿意的成效。所以治家也就是服務社會。直接爲丈夫,間接爲社會爲國家而服務哩,做丈夫的應該明白家庭服務要比社會服務痛苦更多。做妻的在家庭做事,瑣屑而又費力,日日爲飲食衣服操心,孩子們還要啼哭叫號,攪得她神經發漲,這是何等苦辛的工作啊。做丈夫的要時時想到對方的苦處,對方的好處,時時想到自己有什麼對不起她的地方。這樣想念,自然夫妻間的一切糾紛就可以減少了。

  妻子如果沒有學佛,勸她學佛。妻子學佛,可以使她的貪嗔嫉妒的脾氣,化爲寬宏柔和慈淑,能夠使你的家成爲幸福的家…

《34、居士的學修要和出家人一樣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