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什么是佛教?
(一)佛教是觉悟者对众生的教化,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华译为能仁寂默。(慈悲心、清净心)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悟者,教是指教化或教育。所以说,佛教是觉悟者对众生的教化,也可以说,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慈悲、智慧、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特质上,它是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
根据《普集经》和《指月录》卷一的记载,佛陀经过十二年的修行后,在他三十一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解脱了一切烦恼,而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当他成道以后,他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潜能和灵性,因为妄想和执著,所以不能使这光明的灵性和伟大的潜能发挥出来,而获得圆满的智慧。
他在菩提树下散步,并且想了二十一天。思索如何将他所得的奥妙真理传播给一切众生,以及如何教化那些禀赋迟钝的人们,使他们得到永恒的快乐和最高的智慧。(详见《称赞净土经》和《法华经》卷一)
从此以后,他开始从事四十九年教育的生涯。日夜不断地为成千成万的弟子们演说各种道理。从他许许多多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优良的教师。
譬如,因为他能疗愈众生一切身心的疾病,使人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佛经上把他所说的话称之为“法药”。所谓“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指老、病、死)。”(《无量寿经》)“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涅槃经》卷四)
因为他所说的道理颠扑不破,并且能辗碎一切众生的烦恼,所以佛经上称之为“*轮”。所谓“辩才大海亦无尽,能转清净妙*轮。”(《华严经》卷一)
(二)佛陀是“心灵的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
因为他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而且能拔除弟子的疑惑和邪见,解决弟子的所有困扰和难题,使弟子受完教化后,能回味无穷,并获得无比的喜悦和智慧,过著没有负担的健康生活。所以我们尊称佛陀为“心灵的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
我们尊称佛陀是“生活的艺术家”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基于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学”中对生活的艺术家的定义。所谓“生活的艺术家”,就是善于促进人际关系,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物、因人、因事来做适当处理的人。
再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块艺术材料。凡是善于生活、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最佳感受传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艺术家”。对于一位了解生命真谛、善于利用生命的人来说,他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件“艺术品”。
我们尊称佛陀为“心灵的工程师”的主要理由是:其教育之琢磨心灵,有如雕塑家将大理石雕塑成完美之人体。佛陀能帮助弟子建立健康的心灵和快乐的生活,并且沟通彼此间的情感,使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慈悲而智慧。佛陀要不是一位伟大的心灵工程师,又怎么能做得到这些呢?
(三)佛陀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佛陀不但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位能说善道的智者,并且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他不仅是一个指路者,而且是一位辅助者。他不但是位观察力敏锐的发现家,而且是一位完美的创造者。他不但是弟子们学习活动的领袖,而且是他们人格的促进者。他不但是文化的传递者,而且是人类的最佳朋友和顾问。
他认真负责、亲切友善。不但善解人意,而且热心公益,他不但熟悉教学原理,而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导技巧。他不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材和方法,而且著重教育的评鉴。他不但把真理输入弟子的脑海中,而且把他们的潜能和长处诱导出来。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了解他。尤其那些孤立、不满现实、缺乏温暖而又得不到关怀的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了解。到底,我们应如何了解学生呢?佛陀告诉我们:这主要是凭观察的经验和禅定后所产生的敏锐洞察力。
一般老师都凭自己的感官来了解学生。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海弗特在其所著的《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方法:“观察他们,和他们谈话,和他们交往讨论,大大方方地听他们的谈话。从他们平时随随便便的聊天、漫不经心的闲谈语调里,学习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智发展的情形。还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的方法乃是:回想你自己少年时代的那些事。……想得越逼真、越热情,你对青年们也就越了解。”又说:“青年们从事各种艰苦的努力,不外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因此,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影响他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你认识他们每一个人。第一步就是背熟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模样。”
佛陀认为上面那种运用感官和经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是表面的、局部的。惟有透过禅定所引发出来的敏锐洞察力才是完全的、彻底的。
根据《佛地经》的说法,佛陀具有“妙观察智”,能清楚地观察一切人、事、物的性质、功能与真相。
佛陀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他不但熟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熟记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籍贯、相貌、健康状况、智慧发展、心理背景、社交情形、知识水准、记忆能力、推理与判断力、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个性、禀赋、嗜好、家世渊源、家庭环境、双亲近况……等。在佛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佛陀亲切地呼出弟子的姓名,并且适时地称赞弟子的优点与特长。他不断地观察弟子的心理和言行,并利用种种机会给予适当的辅导或纠正,他知道在什么情况应给予个别的辅导,什么情况下才适合给予群育陶冶,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各展所能。
佛陀的精神总是专心一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八卷上记载:无论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佛陀的精神总是专心一致、宁静安详的。他能随时随地入定,并且运用禅定时引发出来的智慧,来了解弟子的各种情况,然后再演说深度适当的道理来契合他们的根机。所以,《无量义经》和《妙法莲华经》第一卷都描述到佛陀能够了解弟子过去的禀赋、习性、以及现在的需要和兴趣。
《摩诃般若经》的第二卷上说,无论弟子心里有没有杂念、有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没有特殊的感受、有没有憎恨或厌烦的地方、有没有疑惑、有没有渴爱、有没有负担、有没有解脱、专心或散心、定心或乱心、胸襟和抱负的大小等等,佛陀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佛陀不仅知道弟子的禀赋,并且知道应用什么方式才能使对方解脱各种烦恼,要经多久的时间才能启发他们的心智。譬如,他知道有些弟子只要温和地告诉他就行了,有些弟子应苦切地教诫他才行。有些弟子教他甲种教材便可以收效,有些弟子应教他乙种、丙种……的教材,才会收效。
更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佛陀能在一刹那间同时了解所有弟子的学习效率、心理、行为。纵使弟子再多,这种本领仍然运用自如。所谓:“知修学地行者,于一念中知无边众生之心,知无边众生之行。”(《华严经》卷八十)
据佛经的记载,佛陀不但精通教材,开口成章,而且能了解无穷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道理。他解决弟子心中所有的疑惑和困扰,并且能适当地启发学生上进。他是一位“不倒翁”,因为从来没有任何有意义的难题可以难倒他。大部份的佛经都是他解答弟子问题的记录,从这好几千部佛经中,我们实在很难想像他的学问怎么会这样渊博。
因为佛陀确实了知一切真理,所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正遍知者”。因为他能彻底了解世间所有动物和非动物的事情,所以弟子们尊称他为“世间解”、“无上士”。因为他能解决一切凡人和神仙的困难,所以被尊称为“天人师”。(见《大智度论》和《瑜只经疏》)
因为佛陀已彻底扫除了一切心智的障碍,所以他说:“我思维的是真理,我身体力行的是真理,我言说的主旨也是真理。我的思想和言行常在慈悲一切众生的真理中。瞧!我本身就是真理。悟证真理岂不就是看见如来了吗?”
要做一个好老师,除了精通本行的知识以外,对于慈爱一切众生和解脱生、老、病、死的真理,也应下功夫学会才对。因为关怀别人和解脱烦恼是人人最切身的问题。
一个教师要是没有不断的学习,他便会落伍,便会和学生的见解脱节。一旦和学生的见解脱节,也会连带地和学生的情感脱节,因为他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了解学生。
据《大智度论》第二卷及许多佛经的记载,当佛陀在还没有出家学道以前,就有广泛的兴趣,并且精通文学、天文、地理、医学、辩论、礼仪、占察、声论、书数、乐舞、美术,擅长武术,神力过人,文武兼全,智勇兼备
就文的方面来说,佛陀在七岁的时候就精通了六十四类的书籍。当时全国文学最好的学者毗奢密多罗(即佛陀的家庭教师)只精通了两类而已。而且佛陀当时的文学程度的确也比他的老师还要好。譬如,有一次,书本上缺了两个字,旁的学生问那教师,教师答不出来,佛陀却反而详细加以解说。当时那教师很惭愧地向净饭王(佛陀的父亲)说:“你的公子那么聪明,简直可以做第一流的教师了,为什么还聘请我来教呢?”
就武的方面来说,佛陀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精通了二十九种武艺。他能用手举起大象,把它摔往空中,然后再用手接住大象,使大象一点儿也没受伤。在一次射箭比赛中,他一箭射穿了七重铁鼓,并…
《2、什么是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