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什麼是佛教?

  2、什麼是佛教?

  (一)佛教是覺悟者對衆生的教化,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意爲“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昙)。因父爲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意爲“釋迦族的聖人”。華譯爲能仁寂默。(慈悲心、清淨心)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佛教究竟是什麼呢?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是佛陀的簡稱,意思是覺悟者,教是指教化或教育。所以說,佛教是覺悟者對衆生的教化,也可以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慈悲、智慧、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特質上,它是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叁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

  根據《普集經》和《指月錄》卷一的記載,佛陀經過十二年的修行後,在他叁十一歲那年的十二月八日解脫了一切煩惱,而獲得了無上的智慧。當他成道以後,他發現一切衆生都具有成佛的潛能和靈性,因爲妄想和執著,所以不能使這光明的靈性和偉大的潛能發揮出來,而獲得圓滿的智慧。

  他在菩提樹下散步,並且想了二十一天。思索如何將他所得的奧妙真理傳播給一切衆生,以及如何教化那些禀賦遲鈍的人們,使他們得到永恒的快樂和最高的智慧。(詳見《稱贊淨土經》和《法華經》卷一)

  從此以後,他開始從事四十九年教育的生涯。日夜不斷地爲成千成萬的弟子們演說各種道理。從他許許多多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優良的教師。

  譬如,因爲他能療愈衆生一切身心的疾病,使人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佛經上把他所說的話稱之爲“法藥”。所謂“以諸法藥,救療叁苦(指老、病、死)。”(《無量壽經》)“度衆生故,爲說無上微妙法藥。”(《涅槃經》卷四)

  因爲他所說的道理顛撲不破,並且能輾碎一切衆生的煩惱,所以佛經上稱之爲“*輪”。所謂“辯才大海亦無盡,能轉清淨妙*輪。”(《華嚴經》卷一)

  (二)佛陀是“心靈的工程師”和“生活的藝術家”。

  因爲他能巧妙地運用各種方便的法門來教化衆生,而且能拔除弟子的疑惑和邪見,解決弟子的所有困擾和難題,使弟子受完教化後,能回味無窮,並獲得無比的喜悅和智慧,過著沒有負擔的健康生活。所以我們尊稱佛陀爲“心靈的工程師”和“生活的藝術家”。

  我們尊稱佛陀是“生活的藝術家”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基于心理學家在“教育心理學”中對生活的藝術家的定義。所謂“生活的藝術家”,就是善于促進人際關系,並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隨機應變,因時、因地、因物、因人、因事來做適當處理的人。

  再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塊藝術材料。凡是善于生活、能把自己所體會到的最佳感受傳給別人的,都可稱之爲“藝術家”。對于一位了解生命真谛、善于利用生命的人來說,他的每一個活動都是一件“藝術品”。

  我們尊稱佛陀爲“心靈的工程師”的主要理由是:其教育之琢磨心靈,有如雕塑家將大理石雕塑成完美之人體。佛陀能幫助弟子建立健康的心靈和快樂的生活,並且溝通彼此間的情感,使大家都能和睦相處、互助合作、慈悲而智慧。佛陀要不是一位偉大的心靈工程師,又怎麼能做得到這些呢?

  (叁)佛陀是一位好老師,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佛陀不但是一位好老師,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位能說善道的智者,並且是一個以身作則的好榜樣。他不僅是一個指路者,而且是一位輔助者。他不但是位觀察力敏銳的發現家,而且是一位完美的創造者。他不但是弟子們學習活動的領袖,而且是他們人格的促進者。他不但是文化的傳遞者,而且是人類的最佳朋友和顧問。

  他認真負責、親切友善。不但善解人意,而且熱心公益,他不但熟悉教學原理,而且充分運用有效的教導技巧。他不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材和方法,而且著重教育的評鑒。他不但把真理輸入弟子的腦海中,而且把他們的潛能和長處誘導出來。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了解他。尤其那些孤立、不滿現實、缺乏溫暖而又得不到關懷的學生,更是需要教師的了解。到底,我們應如何了解學生呢?佛陀告訴我們:這主要是憑觀察的經驗和禅定後所産生的敏銳洞察力。

  一般老師都憑自己的感官來了解學生。譬如,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海弗特在其所著的《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所說的方法:“觀察他們,和他們談話,和他們交往討論,大大方方地聽他們的談話。從他們平時隨隨便便的聊天、漫不經心的閑談語調裏,學習了解他們的情緒和心智發展的情形。還有一個可以幫助你的方法乃是:回想你自己少年時代的那些事。……想得越逼真、越熱情,你對青年們也就越了解。”又說:“青年們從事各種艱苦的努力,不外想使自己成爲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因此,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影響他們,就必須讓他們知道你認識他們每一個人。第一步就是背熟他們的名字,記住他們的模樣。”

  佛陀認爲上面那種運用感官和經驗的方式來了解學生是表面的、局部的。惟有透過禅定所引發出來的敏銳洞察力才是完全的、徹底的。

  根據《佛地經》的說法,佛陀具有“妙觀察智”,能清楚地觀察一切人、事、物的性質、功能與真相。

  佛陀有驚人的記憶力和洞察力。他不但熟記每一位學生的姓名,而且熟記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籍貫、相貌、健康狀況、智慧發展、心理背景、社交情形、知識水准、記憶能力、推理與判斷力、學習動機、學習效率、個性、禀賦、嗜好、家世淵源、家庭環境、雙親近況……等。在佛經中,我們常可以看到佛陀親切地呼出弟子的姓名,並且適時地稱贊弟子的優點與特長。他不斷地觀察弟子的心理和言行,並利用種種機會給予適當的輔導或糾正,他知道在什麼情況應給予個別的輔導,什麼情況下才適合給予群育陶冶,使他們都能各盡其才,各展所能。

  佛陀的精神總是專心一致。《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第八卷上記載:無論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佛陀的精神總是專心一致、甯靜安詳的。他能隨時隨地入定,並且運用禅定時引發出來的智慧,來了解弟子的各種情況,然後再演說深度適當的道理來契合他們的根機。所以,《無量義經》和《妙法蓮華經》第一卷都描述到佛陀能夠了解弟子過去的禀賦、習性、以及現在的需要和興趣。

  《摩诃般若經》的第二卷上說,無論弟子心裏有沒有雜念、有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沒有特殊的感受、有沒有憎恨或厭煩的地方、有沒有疑惑、有沒有渴愛、有沒有負擔、有沒有解脫、專心或散心、定心或亂心、胸襟和抱負的大小等等,佛陀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佛陀不僅知道弟子的禀賦,並且知道應用什麼方式才能使對方解脫各種煩惱,要經多久的時間才能啓發他們的心智。譬如,他知道有些弟子只要溫和地告訴他就行了,有些弟子應苦切地教誡他才行。有些弟子教他甲種教材便可以收效,有些弟子應教他乙種、丙種……的教材,才會收效。

  更不可思議的一點就是:佛陀能在一刹那間同時了解所有弟子的學習效率、心理、行爲。縱使弟子再多,這種本領仍然運用自如。所謂:“知修學地行者,于一念中知無邊衆生之心,知無邊衆生之行。”(《華嚴經》卷八十)

  據佛經的記載,佛陀不但精通教材,開口成章,而且能了解無窮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道理。他解決弟子心中所有的疑惑和困擾,並且能適當地啓發學生上進。他是一位“不倒翁”,因爲從來沒有任何有意義的難題可以難倒他。大部份的佛經都是他解答弟子問題的記錄,從這好幾千部佛經中,我們實在很難想像他的學問怎麼會這樣淵博。

  因爲佛陀確實了知一切真理,所以他的弟子尊稱他爲“正遍知者”。因爲他能徹底了解世間所有動物和非動物的事情,所以弟子們尊稱他爲“世間解”、“無上士”。因爲他能解決一切凡人和神仙的困難,所以被尊稱爲“天人師”。(見《大智度論》和《瑜只經疏》)

  因爲佛陀已徹底掃除了一切心智的障礙,所以他說:“我思維的是真理,我身體力行的是真理,我言說的主旨也是真理。我的思想和言行常在慈悲一切衆生的真理中。瞧!我本身就是真理。悟證真理豈不就是看見如來了嗎?”

  要做一個好老師,除了精通本行的知識以外,對于慈愛一切衆生和解脫生、老、病、死的真理,也應下功夫學會才對。因爲關懷別人和解脫煩惱是人人最切身的問題。

  一個教師要是沒有不斷的學習,他便會落伍,便會和學生的見解脫節。一旦和學生的見解脫節,也會連帶地和學生的情感脫節,因爲他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也無法了解學生。

  據《大智度論》第二卷及許多佛經的記載,當佛陀在還沒有出家學道以前,就有廣泛的興趣,並且精通文學、天文、地理、醫學、辯論、禮儀、占察、聲論、書數、樂舞、美術,擅長武術,神力過人,文武兼全,智勇兼備

  就文的方面來說,佛陀在七歲的時候就精通了六十四類的書籍。當時全國文學最好的學者毗奢密多羅(即佛陀的家庭教師)只精通了兩類而已。而且佛陀當時的文學程度的確也比他的老師還要好。譬如,有一次,書本上缺了兩個字,旁的學生問那教師,教師答不出來,佛陀卻反而詳細加以解說。當時那教師很慚愧地向淨飯王(佛陀的父親)說:“你的公子那麼聰明,簡直可以做第一流的教師了,爲什麼還聘請我來教呢?”

  就武的方面來說,佛陀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精通了二十九種武藝。他能用手舉起大象,把它摔往空中,然後再用手接住大象,使大象一點兒也沒受傷。在一次射箭比賽中,他一箭射穿了七重鐵鼓,並…

《2、什麼是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