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獲得武術冠軍的頭銜。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教師,生活的藝術家,心靈的工程師 。
一般學者對教師的任務不外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爲教師的任務在于啓發學生的心靈或引導學生各種潛能的發展。
另一種人認爲教師的任務在把知識體系、文化價值、道德態度……等傳授給學生。
這兩種學派各執一端,在教育史上爭論了很久。前者主張教育應是一種“引出”的方式,後者則主張教育是一種“注入”的過程。事實上,這兩種見解本來是不相矛盾的。因爲人們的偏激和執著,所以造成了對立。
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便認爲每一個人都具有許多潛在的能力,而這些潛能的發揮,除了靠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因素外,還有待于外在環境的助長。外在的環境包括:良好的導師、書本、朋友(佛經稱之爲“善知識” )、學習的設備……等。佛陀甚至把學生比喻爲幼苗、把教師比喻爲園丁。每一棵幼苗都能夠自行生長,而且能夠成長爲某種形態。但是形態可能有美醜、榮枯之分。假如有好的園丁來照料它,它便可以長得更茁壯、更美好。換句話說,澆水、灌溉、施肥是幫助幼苗成長的一種手段和過程。同樣的道理,教師將精粹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和啓發學生的潛能並不相沖突,而且這兩者經常相輔相成,不容易嚴格劃分。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的《藥草喻品》中將各種根器、性向、興趣不同的學生比喻爲小藥草、中藥草和上藥草。小藥草是下智下愚的學生,中藥草是平庸的學生,上藥草是天賦聰穎過人的學生。他把自己譬喻爲一片雲朵,把自己所說的道理比喻爲雨滴。因爲學生的禀賦和興趣各不相同,所以佛陀采取各種不同教育方式來適應、啓發他們,使他們每個人都得到最佳的成長。
弟子每個人因爲禀賦的差異,而感受也各都不同。這好比雲朵下過雨後,所有的草木都得到滋潤,每一棵花草,都隨著自己的需要吸收並保存了適當的水份。(詳見《法華經》卷叁)
(四)我們與佛陀是師生關系。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
我們學佛的人自稱爲“弟子” ,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系。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系;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爲“和尚” ,其實在一個寺院裏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意譯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裏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系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爲“法師” ,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阇梨。阿阇梨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裏才有,宗教裏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叁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和尚”相當于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製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這是和尚的職責。和尚下面有叁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爲綱領執事,分掌叁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 ;掌管訓導的稱“維那” ;掌管總務的稱“監院” 。名稱與學校不相同,實際上他們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裏面的教務、訓導、總務沒有兩樣,可知寺院機構的組織確實是一所學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學校。中國過去稱之爲“叢林” ,“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可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們到底在學什麼!
(五)佛寺就是高等教育機構。
塗又光教授(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高足),在其獨樹一幟的《中國高等教育史論》中指出,中國高等教育的盛唐模式(一直用到清朝末年),包含四個系統:第一,國家系統:由中央的二館六學和地方的州學構成。立場是儒家,主根是道家。第二,道家系統:自教育看,一所道觀就是一所高等學校。屬于道家。第叁,佛教系統:自教育看,一所佛寺,就是一所高等學校。屬于佛家。第四,民間系統:由民間的師徒相傳、父子相傳的教育構成。
換言之,佛寺就是高等教育機構,什麼教育?佛陀之教育。這才是佛教的原始含義和根本價值。如果把佛寺僅僅當作燒香和旅遊的場所,那真是大材小用,荒廢了它強大的教育功能,浪費了寶貴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先哲雲:建國君民,教學爲先。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基礎都在教育。因此,應重視並抓緊佛教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此輔助精神文明和倫理道德的建設,與法律和科技互補,方能從根本上杜絕歪理邪說和邪教的滋生。所謂輔國教化,功德無量。此乃強國安民之百年大計,穩定和諧之百年大計,世界和平之百年大計。
(六)佛陀教育的綱要和次第是“叁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總攝叁藏十二部經的要義,循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按“叁士道”由淺入深的進程而編成的。“叁士道”是任何一種根基的人,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佛果),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曆的過程。此論就是對這些過程的次第、體性和思維修學的方法加以如理闡述。
(1)親近善知識3。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說。趣入佛法之後,就要思維有暇圓滿的人身難得,才能策勵自己,起大精進,修學佛法,所修學的,就是叁士道。
(2)下士道。若不能脫離惡道4,就沒有修學佛法的機會,更不能出離生死,成大菩提(佛果)。若對于現世五欲塵(色聲香味觸的享受)貪求還不能止息,叁惡道的苦還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厭叁界苦,勤求出離,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淺易的,應當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貪著現世五欲,于後世的安樂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叁惡道苦也就不能生真實怖畏,所以先應思維人身無常,才能怖畏惡道,由怖畏惡道,才能至誠地皈依叁寶,深信佛說因果道理,止惡揚善,由此才能遠離惡道。
(3)中士道。僅修下士道,雖能生人、天善道,終不能脫叁界生死輪回,因此,應進修中士道。先思維生死過患,對叁界5生死生厭離心;進而研求叁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煩惱和有漏6業,發起斷除的決心;真正認識戒定慧叁學是斷煩惱的惟一方法,精勤修學,由此才能出離叁界生死。若自己還不能厭生死苦,如何能發心度脫一切衆生?若自己還不能出叁界,如何能度一切衆生出叁界?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須先修中士道。
(4)上士道。修中士道後,進一步就該想到:一切衆生沈沒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脫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衆生,爲救度一切衆生,自己必須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起菩提心(爲利衆生願成佛),求受菩薩戒,修學六度四攝,度化衆生,就是上士道。
這叁士道,是不論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學的,故又稱之爲“共同道”。爲迅速圓滿福智資糧,在已能修諸共同道的基礎上,有條件者應進修密乘諸道,即先依善知識受大灌頂,嚴守叁昧耶7及諸戒律。若學下叁部密,當先修有相瑜伽,後修無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各種悉地8。若修學無上瑜伽部密法,當先學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最後證得大金剛持果,這就是此論結構的大意。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無上菩提(佛果)必須經曆的過程。修下士道不止爲自求人天安樂,修中士道也不止爲自求了生死,都是爲上士道准備條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分,不過由于緩急、淺深、難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是大科以下的細支,也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亂。所以叁士道又是一個整體,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廢。哪一部分缺乏,就應該多修哪一部分,使其平均發展,不是各科孤立地前後無關,而是脈絡的貫串,通體靈活的。9
《印光大師文鈔》可以爲證: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下士道,“真爲生死”發出離心,是中士道,“發菩提心”爲利衆生願成佛,是上士道。“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乃淨土法門在叁士道次第後之專修。
宗喀巴大師與印光大師英雄所見略同,可見各宗派並無矛盾,叁士道猶如小學、中學、大學之關系,次第而進,缺一不可。此乃佛陀之完整、系統的、循序漸進的教育體系。
(七)叁士道的長處與利益。
菩提道次第的叁士道將大乘和小乘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消解了大乘與小乘之間以及大乘不同宗派之間的爭執和矛盾,使我們看到完整的、體系嚴密的佛法,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歪曲。故其有以下長處與利益。
(1)使學佛者明白佛門之衆多教法互不矛盾。
正如想登上高樓的頂層,必須由底層門口進入,由下而上地一層一層登樓,不可能從天而降直接進入頂層。同樣地,有心修持者,必須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地修上去。密法屬于大乘的果乘,菩提心屬于大乘的顯乘,出離心則屬于小乘部的教法。修密法者,必須具備菩提心及戒行。離開菩提心而修密,是斷不可能有成果的;缺了戒行,修密法不單沒有基礎,更對佛法有損。可是,要成就菩提心,必須建基于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斷不可能成就菩提心。故此可知,大乘的密法建基于大乘的顯部,而大乘的顯部則建基于小乘的出離心、皈依、四聖谛及十二因緣等教法。我們不能把叁藏教理硬取出一部分,而說此乃足以令人圓滿成佛的完整教法。佛陀的任何教法,無一爲多余,無一不是成佛之道的主幹或分支、前行或正行。所有佛法的各部分,都是相輔相承、互相依靠的。若對前面部分的教法未生覺受,後面的部分絕不可能證悟。要把這些全部教法都通達,必須深入叁藏之大海洋中研學。能力或條件不足作此等研學者,則可按照《菩提次道廣論》等包含一切要點在內的菩提道次第教法,視之爲根本經論而深入研修。實在連這也辦不到的話,則只好依靠師長口授之道次第開示而研修了。這裏所說的口授,並非指師長教授幾個咒語、真言或爲我們念誦口傳而已,而是指整個成佛之道由起點至終點的每一步修持方法。這裏所說的師長,並非指只能教授一些密咒的上師,而是指掌握了完整的成佛之道路的每一步之合格老師。
阿底峽之《菩提道燈論》及繼承此論的後世論著,例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都是菩提道次第教法,亦即是包含、具足了由初入門至成佛之全部教法在內的寶典。在現今年代,我們知道有的修小乘者講大乘非佛所說,有的修密宗者輕視顯宗,有的修顯宗者又斥責密法並非佛法,或修大乘者譏諷小乘爲低等根器者所修,或修密者妄說戒行爲劣根小乘人之修行,而上根者不必執著持戒。這許多的誤見,全因我們對整條成佛之道及每一步之先後因果關系並不了解,以爲佛法只是零散的、互不相連的個別獨立教法。在學習菩提道次第教法後,由于其包含一切教理,而且按照修持之正確先後次序排編,我們便會豁然明朗了,整條成佛之道便一目了然,所有似乎相互矛盾的佛法,再也不顯得有矛盾。舉一個例,對某些病人,醫師會建議他服用涼性藥品;在這個病人另一次發病時,醫師又可能叫他多吃燥性藥品,這並不是醫師的教示犯了先後矛盾的毛病,而是醫師針對病者不同的病況及時間而先後所作之建議,在病人燥熱時教以服用涼性藥,在他寒涼時教他服用溫熱藥物,這都是對症下藥,合理的。同樣,針對不同根器之弟子、不同的狀態所作之開示,佛陀之先後開示便會有所不同。不懂整條成佛之道的先後次第關系的人,會誤以爲佛陀的教法前後有矛盾,但對懂得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人來說,它們不但互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承,互相依靠。
(2)使佛陀之教法成爲對學佛者的實修指導。
現今有許多人經常聽聞佛法,但卻不知如何實修。也有許多人認爲聽到的是理論,而實踐卻是另一回事,必須重新另學。許多自稱修密法的人,聽學了經論法義後,卻不知如何修持,而另外求一些本尊法門以作修行。這些無法把法義與實修整合的人比比皆是。
佛法分爲教法及證法二者,教法是證法之因,證法是修持教法的果。在修持的漫長道路上,雖然經義全爲佛語,但何者先修、何者後修、何處當修止、何處當修觀,這些都絕不可有絲毫混淆顛倒。可是,若對整條成佛之道沒有了解的話,要確保次第不顛倒是不可能的。學通了菩提道次第的人,便能對一切法義有所掌握,令一切佛語皆變爲對自己個人的實修指導。一旦通達了菩提道次第,在讀到佛經上的任何一句法義時,便自然知道此爲成佛之道的哪一步、哪一環節、應何時修、應如何修等。
(3)使學佛者明白佛陀之密意10。
在佛陀說法時,是隨當時聽衆的根器而說的,有時依了義11講說,有時依非了義講說,有時廣說無常,有時詳述菩提心,而且佛陀的密意在一時間不易明白。這些教法雖都是最殊勝之教法,但若我們擇其中一部、兩部經典而研學,往往會有不知從何修起的問題,而且亦往往有不能深入領會佛陀之密意的問題。菩提道次第教法,從一開始便勾劃出成佛次第,先後分別,並不夾雜,令讀者直接契入佛語密意。並非說佛經不重要,如果我們先學懂了菩提道次第,再去學習其他經論,便會事半功倍,輕易地明了佛經內之密義。
(4)使學佛者免于謗法的極大惡業。
佛經有說:“謗經中一字,其業比把世上一切佛塔拆毀之罪還大!”可是,我們今天環顧一下,便會看到許多謗法的情況,有的小乘者稱大乘非佛說,有的顯宗稱密法乃外道,有的修密宗者輕視顯宗,大乘卻又說上根不必執著小乘戒律,亦有人說唯獨某一部佛經是最殊勝的,甚至幾乎是在暗示其余經典皆爲多余。我們若只尊重叁藏裏的一部分佛法,而不尊重其他部分,便已有輕視佛法之惡業了,何況直接毀謗法寶呢!通達菩提道次第的人,從一開始便明了任何一句佛法皆爲成佛之所需,似有矛盾之處其實互不矛盾,所以便不會生出謗法或誤解的惡業了。
《2、什麼是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