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获得武术冠军的头衔。
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师,生活的艺术家,心灵的工程师 。
一般学者对教师的任务不外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启发学生的心灵或引导学生各种潜能的发展。
另一种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在把知识体系、文化价值、道德态度……等传授给学生。
这两种学派各执一端,在教育史上争论了很久。前者主张教育应是一种“引出”的方式,后者则主张教育是一种“注入”的过程。事实上,这两种见解本来是不相矛盾的。因为人们的偏激和执著,所以造成了对立。
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而这些潜能的发挥,除了靠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因素外,还有待于外在环境的助长。外在的环境包括:良好的导师、书本、朋友(佛经称之为“善知识” )、学习的设备……等。佛陀甚至把学生比喻为幼苗、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每一棵幼苗都能够自行生长,而且能够成长为某种形态。但是形态可能有美丑、荣枯之分。假如有好的园丁来照料它,它便可以长得更茁壮、更美好。换句话说,浇水、灌溉、施肥是帮助幼苗成长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道理,教师将精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启发学生的潜能并不相冲突,而且这两者经常相辅相成,不容易严格划分。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的《药草喻品》中将各种根器、性向、兴趣不同的学生比喻为小药草、中药草和上药草。小药草是下智下愚的学生,中药草是平庸的学生,上药草是天赋聪颖过人的学生。他把自己譬喻为一片云朵,把自己所说的道理比喻为雨滴。因为学生的禀赋和兴趣各不相同,所以佛陀采取各种不同教育方式来适应、启发他们,使他们每个人都得到最佳的成长。
弟子每个人因为禀赋的差异,而感受也各都不同。这好比云朵下过雨后,所有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每一棵花草,都随著自己的需要吸收并保存了适当的水份。(详见《法华经》卷三)
(四)我们与佛陀是师生关系。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
我们学佛的人自称为“弟子” ,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 ,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译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 ,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梨。阿阇梨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 ;掌管训导的称“维那” ;掌管总务的称“监院” 。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 ,“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五)佛寺就是高等教育机构。
涂又光教授(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高足),在其独树一帜的《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盛唐模式(一直用到清朝末年),包含四个系统:第一,国家系统:由中央的二馆六学和地方的州学构成。立场是儒家,主根是道家。第二,道家系统:自教育看,一所道观就是一所高等学校。属于道家。第三,佛教系统:自教育看,一所佛寺,就是一所高等学校。属于佛家。第四,民间系统:由民间的师徒相传、父子相传的教育构成。
换言之,佛寺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什么教育?佛陀之教育。这才是佛教的原始含义和根本价值。如果把佛寺仅仅当作烧香和旅游的场所,那真是大材小用,荒废了它强大的教育功能,浪费了宝贵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先哲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基础都在教育。因此,应重视并抓紧佛教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此辅助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的建设,与法律和科技互补,方能从根本上杜绝歪理邪说和邪教的滋生。所谓辅国教化,功德无量。此乃强国安民之百年大计,稳定和谐之百年大计,世界和平之百年大计。
(六)佛陀教育的纲要和次第是“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著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佛果),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此论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
(1)亲近善知识3。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说。趣入佛法之后,就要思维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三士道。
(2)下士道。若不能脱离恶道4,就没有修学佛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佛果)。若对于现世五欲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道的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著现世五欲,于后世的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道苦也就不能生真实怖畏,所以先应思维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恶道,由怖畏恶道,才能至诚地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扬善,由此才能远离恶道。
(3)中士道。仅修下士道,虽能生人、天善道,终不能脱三界生死轮回,因此,应进修中士道。先思维生死过患,对三界5生死生厌离心;进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有漏6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正认识戒定慧三学是断烦恼的惟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若自己还不能厌生死苦,如何能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若自己还不能出三界,如何能度一切众生出三界?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须先修中士道。
(4)上士道。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脱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求受菩萨戒,修学六度四摄,度化众生,就是上士道。
这三士道,是不论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学的,故又称之为“共同道”。为迅速圆满福智资粮,在已能修诸共同道的基础上,有条件者应进修密乘诸道,即先依善知识受大灌顶,严守三昧耶7及诸戒律。若学下三部密,当先修有相瑜伽,后修无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各种悉地8。若修学无上瑜伽部密法,当先学生起次第,后修圆满次第,最后证得大金刚持果,这就是此论结构的大意。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佛果)必须经历的过程。修下士道不止为自求人天安乐,修中士道也不止为自求了生死,都是为上士道准备条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是大科以下的细支,也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乱。所以三士道又是一个整体,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废。哪一部分缺乏,就应该多修哪一部分,使其平均发展,不是各科孤立地前后无关,而是脉络的贯串,通体灵活的。9
《印光大师文钞》可以为证: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下士道,“真为生死”发出离心,是中士道,“发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是上士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乃净土法门在三士道次第后之专修。
宗喀巴大师与印光大师英雄所见略同,可见各宗派并无矛盾,三士道犹如小学、中学、大学之关系,次第而进,缺一不可。此乃佛陀之完整、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
(七)三士道的长处与利益。
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将大乘和小乘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消解了大乘与小乘之间以及大乘不同宗派之间的争执和矛盾,使我们看到完整的、体系严密的佛法,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歪曲。故其有以下长处与利益。
(1)使学佛者明白佛门之众多教法互不矛盾。
正如想登上高楼的顶层,必须由底层门口进入,由下而上地一层一层登楼,不可能从天而降直接进入顶层。同样地,有心修持者,必须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地修上去。密法属于大乘的果乘,菩提心属于大乘的显乘,出离心则属于小乘部的教法。修密法者,必须具备菩提心及戒行。离开菩提心而修密,是断不可能有成果的;缺了戒行,修密法不单没有基础,更对佛法有损。可是,要成就菩提心,必须建基于出离心;若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断不可能成就菩提心。故此可知,大乘的密法建基于大乘的显部,而大乘的显部则建基于小乘的出离心、皈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等教法。我们不能把三藏教理硬取出一部分,而说此乃足以令人圆满成佛的完整教法。佛陀的任何教法,无一为多余,无一不是成佛之道的主干或分支、前行或正行。所有佛法的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承、互相依靠的。若对前面部分的教法未生觉受,后面的部分绝不可能证悟。要把这些全部教法都通达,必须深入三藏之大海洋中研学。能力或条件不足作此等研学者,则可按照《菩提次道广论》等包含一切要点在内的菩提道次第教法,视之为根本经论而深入研修。实在连这也办不到的话,则只好依靠师长口授之道次第开示而研修了。这里所说的口授,并非指师长教授几个咒语、真言或为我们念诵口传而已,而是指整个成佛之道由起点至终点的每一步修持方法。这里所说的师长,并非指只能教授一些密咒的上师,而是指掌握了完整的成佛之道路的每一步之合格老师。
阿底峡之《菩提道灯论》及继承此论的后世论著,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等,都是菩提道次第教法,亦即是包含、具足了由初入门至成佛之全部教法在内的宝典。在现今年代,我们知道有的修小乘者讲大乘非佛所说,有的修密宗者轻视显宗,有的修显宗者又斥责密法并非佛法,或修大乘者讥讽小乘为低等根器者所修,或修密者妄说戒行为劣根小乘人之修行,而上根者不必执著持戒。这许多的误见,全因我们对整条成佛之道及每一步之先后因果关系并不了解,以为佛法只是零散的、互不相连的个别独立教法。在学习菩提道次第教法后,由于其包含一切教理,而且按照修持之正确先后次序排编,我们便会豁然明朗了,整条成佛之道便一目了然,所有似乎相互矛盾的佛法,再也不显得有矛盾。举一个例,对某些病人,医师会建议他服用凉性药品;在这个病人另一次发病时,医师又可能叫他多吃燥性药品,这并不是医师的教示犯了先后矛盾的毛病,而是医师针对病者不同的病况及时间而先后所作之建议,在病人燥热时教以服用凉性药,在他寒凉时教他服用温热药物,这都是对症下药,合理的。同样,针对不同根器之弟子、不同的状态所作之开示,佛陀之先后开示便会有所不同。不懂整条成佛之道的先后次第关系的人,会误以为佛陀的教法前后有矛盾,但对懂得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人来说,它们不但互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承,互相依靠。
(2)使佛陀之教法成为对学佛者的实修指导。
现今有许多人经常听闻佛法,但却不知如何实修。也有许多人认为听到的是理论,而实践却是另一回事,必须重新另学。许多自称修密法的人,听学了经论法义后,却不知如何修持,而另外求一些本尊法门以作修行。这些无法把法义与实修整合的人比比皆是。
佛法分为教法及证法二者,教法是证法之因,证法是修持教法的果。在修持的漫长道路上,虽然经义全为佛语,但何者先修、何者后修、何处当修止、何处当修观,这些都绝不可有丝毫混淆颠倒。可是,若对整条成佛之道没有了解的话,要确保次第不颠倒是不可能的。学通了菩提道次第的人,便能对一切法义有所掌握,令一切佛语皆变为对自己个人的实修指导。一旦通达了菩提道次第,在读到佛经上的任何一句法义时,便自然知道此为成佛之道的哪一步、哪一环节、应何时修、应如何修等。
(3)使学佛者明白佛陀之密意10。
在佛陀说法时,是随当时听众的根器而说的,有时依了义11讲说,有时依非了义讲说,有时广说无常,有时详述菩提心,而且佛陀的密意在一时间不易明白。这些教法虽都是最殊胜之教法,但若我们择其中一部、两部经典而研学,往往会有不知从何修起的问题,而且亦往往有不能深入领会佛陀之密意的问题。菩提道次第教法,从一开始便勾划出成佛次第,先后分别,并不夹杂,令读者直接契入佛语密意。并非说佛经不重要,如果我们先学懂了菩提道次第,再去学习其他经论,便会事半功倍,轻易地明了佛经内之密义。
(4)使学佛者免于谤法的极大恶业。
佛经有说:“谤经中一字,其业比把世上一切佛塔拆毁之罪还大!”可是,我们今天环顾一下,便会看到许多谤法的情况,有的小乘者称大乘非佛说,有的显宗称密法乃外道,有的修密宗者轻视显宗,大乘却又说上根不必执著小乘戒律,亦有人说唯独某一部佛经是最殊胜的,甚至几乎是在暗示其余经典皆为多余。我们若只尊重三藏里的一部分佛法,而不尊重其他部分,便已有轻视佛法之恶业了,何况直接毁谤法宝呢!通达菩提道次第的人,从一开始便明了任何一句佛法皆为成佛之所需,似有矛盾之处其实互不矛盾,所以便不会生出谤法或误解的恶业了。
《2、什么是佛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