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八)~C 三、薄拘罗经

  

三、薄拘罗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主讲人员:薄拘罗

  

  参加人员:异学外道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一异学问薄拘罗,其八十年来是否行欲事,薄拘罗于是为他而说出家学道八十年间之净行。

  

  首先要介绍一下这个薄拘罗。这位薄拘罗,我们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很显然,他是佛陀的弟子之一,意译为重姓、卖姓、善容。依《贤愚经·重姓品》所述,薄拘罗为舍卫国长者之子,幼时落入河中,为一大鱼所吞,至下游,鱼为奴所捕,并将鱼卖出,买者自鱼腹之中得到仍然生存的薄拘罗。薄拘罗的父母闻而求子,然买者不与,后由国王判为两家共养。在巴利文《长老偈注》中亦有此故事,且以其生国为憍赏弥,大河为遥扶那河。然依《大智度论》、《付法藏因缘传》所载,薄拘罗幼时为其母所嫌恶,尝被掷置饼炉及有热汤的釜中,皆不死,后被投入河中,为一大鱼所吞食,捕鱼师钓得此鱼,卖与薄拘罗之父,乃得救。另依《杂阿含经》、《贤愚经》所载,薄拘罗于过去毗婆尸佛之时为一长者,持三归不杀戒,因以一钱布施彼佛,尔后九十一劫常得无病福祐。另有记载谓在鞞婆尸佛之时,薄拘罗在槃昙摩国卖药,以一呵黎勒药供养诸比丘。由此功德,九十一劫不堕恶道,生于天上人间,得福乐自然。后来,薄拘罗归依佛陀,修道不怠,少欲知足,常乐闲静,遂证得阿罗汉果,被列为大弟子之一。且相传终生无有疾病,世寿一百六十岁,世称长寿第一。此外,《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四记载,杵山有薄拘罗仙人,下山归依佛,证不还果,为上首。据说此人又称“着树皮衣苾刍”,与上述之薄拘罗同名异人。

  

  在佛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也就是说从一般意义而言,经典一般都是佛陀亲口宣说。有时我们会见到舍利弗会代佛说法,当然,这里的“代佛说法”所说的“法”一般都得到了佛陀的印证,是符合佛陀的原义的。但是,佛陀灭度以后,佛陀弟子们所说的语录,能不能算作“经”呢?从这部经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比如说“薄拘罗经”就是在佛陀灭度后不久,由佛弟子薄拘罗所说之法,这里也是可以被称作“经”的。如果这种先例一开的话,那么佛陀的嫡传弟子或者再传弟子们,会不会假借佛陀的口气而说法,然后冠以“佛说”呢?这个问题一旦参究起来,往往就会跑到学术的道路上去了,我在这里还是不要去乱说为好。

  

  这部经中明确交待,此时距佛陀刚灭度后不久,这位薄拘罗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有时我在打妄想,比如说,佛陀灭度了,结集的工作基本上由大迦叶来主持操办。那么,身为教主的佛陀,为什么不指定一个大弟子当他的接班人,继续当教主呢?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我这个问题问的很幼稚,而且很没水平(或许是很无聊)。但是我想,比如说儒家,孔子走了,似乎也没有指定谁来当接班人,但是后来的孟子,被后世奉为“亚圣”,然后到了荀子,又成了继承衣钵的掌门大弟子。当然历朝历代都有大儒,比如说汉代的董仲舒——虽说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儒学份子,但是他对于独尊儒学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到宋代,又有了陈朱理学,这个理学的根子,还是离不开儒学,以解释五经四书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历朝历代虽说没有教主,但是起码传到了三代,即荀子这一代,这是有目共睹的。再看看基督教,从天主到耶稣,也是有着传承关系;而伊斯兰教,从穆罕默德之后,有了四大哈里发,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是,我们将这些伟承汇兑一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是说在传承之中,会有冲突和矛盾,大家在阐释教主经典的过程中,会下意识或无意识地或多或少地渗入了个人的一些观点,结果使经典的本来教义越走越远。除了儒家之外——它不能称作是一门宗教,而只能说是一种思想流派——当今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宗教,都有一套清规戒律,这是各大宗教的共同特点。而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点在于,佛教不仅所规定的戒条比较多,而且还规定得比较细碎,甚至把戒律提到了“以戒为师”的高度,所以佛教对于戒的重视,在其他各大宗教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在戒律之下,还有很多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制定出的“清规”。在现实生活中,清规所起的作用往往比戒律来得更为直接,比如说很多佛教弟子开口闭口总是“清规戒律”,“清规”前,“戒律”居后,这就是异教国土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变通反映。当然,对于戒律和清规,若从纯学术纯思想的角度去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讲。

  

  这位薄拘罗尊者,居住在竹林精舍。有一天,有一个异学外道去拜访他。印度的外道很多,是哪种外道?我想在原始佛教时代,祼形外道,也就是所谓的尼乾子,一般与佛教走得比较近,因此,在巴利本中就表述为“裸形梵志迦叶”。这个异学与薄拘罗很熟,在薄拘罗未出家时,他们就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今天吃过午饭以后,闲来没事,就前后转悠,一不留神,就转悠到薄拘罗这个地方来了。可以说,这叫“无意识中的有意识”,表面上若无其事,漫无目的(即经中所说的“仿佯”),实际上他是有目标的。他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想到薄拘罗这个地方,请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贤者薄拘罗,汝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几时?”通俗地讲,就是问薄拘罗你修学佛法共有多少个年头了?

  

  薄拘罗回答说:“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

  

  其实这句话可以稍加探究一下。我们知道,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一说为四十五年,此处按前者计算),就算薄拘罗是在佛陀说法的中期出家,算二十五年,那么八十年减去二十四年,等于五十六年。也就是说,此时距佛陀灭度已经有五十六年了。退一步说,就算佛陀成道后薄拘罗很快出家,当他出家达到八十年的时候,距佛陀灭度也有三十多年了。那么说经中说“佛般涅槃后不久”,这个“不久”,并不是三年五年,而是三十年五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因此可以这么说,薄拘罗说此法时,其时间应该是处于第一次佛经结集和第二次佛经结集之间。而这期间,也是佛教高僧大德纷纷离世的高峰期。此时,像诸如十大弟子和绝大多数的上座弟子,基本上都离开人世了。而薄拘罗一直活到了一百六十岁,他在此时,可以说是位领袖级别的人物。除了他之外,从资格上讲,谁能与他比肩?

  

  这位异学继续问道:“薄拘罗,你开始学佛已来,是否产生过男女性欲之事吗?”说得更加直白一点,这个异学直接问薄拘罗:你自从出家以来,是否想过女人?出家的师付们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很多对佛教不了解的人,见到男众比丘,有时就会毫不忌讳地问这问那,什么都感到很好奇,有的动机不正,纯粹就是拿出家师付们寻开心似地抛根问底。比如说,师付啊,你为什么要出家啊?你们出家后讨不讨老婆啊?没有女人日子怎么过啊?如此等等,这些人的提问方式十分低劣,令人生厌。面对异学提出的这个刁钻的问题,尊者薄拘罗是如何回答的呢?

  

  薄拘罗说:“汝莫作是问,更问余事:贤者薄拘罗!于此正法、律中学道已来八十年,颇忆曾起欲想耶?异学!汝应作是问。”若用现在的话来表述,可以翻译为:“薄拘罗尊者,你自从学道以来,是否产生过非份的念想吗?”我的观点是,比丘以学道求解脱为本份,以证悟解脱以外的事为非份。

  

  接下来,薄拘罗谈了自己所具有的十一个“未曾有法”,也就是他所具备的十一个难得之处。它们分别是:

  

  1、八十年中,从未产生过贡高的念想;

  

  2、学道八十年,从未有过非份之想(欲想);

  

  3、八十年坚持服穿粪扫衣,并未因为自己八十年中穿服粪扫衣而产生贡高我慢之心;

  

  4、八十年中持粪扫衣,“未曾忆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请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针缝衣,未曾持针缝囊,乃至一缕”;

  

  5、乞食八十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乞食八十年而起贡高之心;

  

  6、乞食八十年,“未曾忆受居士请,未曾超越乞食,未曾从大家乞食于中当得净好极妙丰饶食啖含消,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忆入比丘尼坊中,未曾忆与比丘尼共相问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

  

  7、学道八十年来,“未曾忆畜沙弥,未曾忆为白衣说法,乃至四句颂亦不为说”;

  

  8、学道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弹指顷头痛者;未曾忆服药,乃至一片诃梨勒”;——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的“诃梨勒”是一种叫“诃子树”上面所结的果实,它的药效是“败毒抗癌、涩肠止泻、敛肺保津”。《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称:“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

  

  9、“我结跏趺坐,于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树”;

  

  10、“我于三日夜中得三达证”(“三达证”即为“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11、“我结跏趺坐而般涅槃”。

  

《漫说《中阿含》(卷八)~C 三、薄拘罗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