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八)~C 叁、薄拘羅經

  

叁、薄拘羅經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

  

  主講人員:薄拘羅

  

  參加人員:異學外道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一異學問薄拘羅,其八十年來是否行欲事,薄拘羅于是爲他而說出家學道八十年間之淨行。

  

  首先要介紹一下這個薄拘羅。這位薄拘羅,我們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很顯然,他是佛陀的弟子之一,意譯爲重姓、賣姓、善容。依《賢愚經·重姓品》所述,薄拘羅爲舍衛國長者之子,幼時落入河中,爲一大魚所吞,至下遊,魚爲奴所捕,並將魚賣出,買者自魚腹之中得到仍然生存的薄拘羅。薄拘羅的父母聞而求子,然買者不與,後由國王判爲兩家共養。在巴利文《長老偈注》中亦有此故事,且以其生國爲憍賞彌,大河爲遙扶那河。然依《大智度論》、《付法藏因緣傳》所載,薄拘羅幼時爲其母所嫌惡,嘗被擲置餅爐及有熱湯的釜中,皆不死,後被投入河中,爲一大魚所吞食,捕魚師釣得此魚,賣與薄拘羅之父,乃得救。另依《雜阿含經》、《賢愚經》所載,薄拘羅于過去毗婆屍佛之時爲一長者,持叁歸不殺戒,因以一錢布施彼佛,爾後九十一劫常得無病福祐。另有記載謂在鞞婆屍佛之時,薄拘羅在槃昙摩國賣藥,以一呵黎勒藥供養諸比丘。由此功德,九十一劫不墮惡道,生于天上人間,得福樂自然。後來,薄拘羅歸依佛陀,修道不怠,少欲知足,常樂閑靜,遂證得阿羅漢果,被列爲大弟子之一。且相傳終生無有疾病,世壽一百六十歲,世稱長壽第一。此外,《有部毗奈耶藥事》卷四記載,杵山有薄拘羅仙人,下山歸依佛,證不還果,爲上首。據說此人又稱“著樹皮衣苾刍”,與上述之薄拘羅同名異人。

  

  在佛教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也就是說從一般意義而言,經典一般都是佛陀親口宣說。有時我們會見到舍利弗會代佛說法,當然,這裏的“代佛說法”所說的“法”一般都得到了佛陀的印證,是符合佛陀的原義的。但是,佛陀滅度以後,佛陀弟子們所說的語錄,能不能算作“經”呢?從這部經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比如說“薄拘羅經”就是在佛陀滅度後不久,由佛弟子薄拘羅所說之法,這裏也是可以被稱作“經”的。如果這種先例一開的話,那麼佛陀的嫡傳弟子或者再傳弟子們,會不會假借佛陀的口氣而說法,然後冠以“佛說”呢?這個問題一旦參究起來,往往就會跑到學術的道路上去了,我在這裏還是不要去亂說爲好。

  

  這部經中明確交待,此時距佛陀剛滅度後不久,這位薄拘羅尊者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有時我在打妄想,比如說,佛陀滅度了,結集的工作基本上由大迦葉來主持操辦。那麼,身爲教主的佛陀,爲什麼不指定一個大弟子當他的接班人,繼續當教主呢?也許有些人會認爲我這個問題問的很幼稚,而且很沒水平(或許是很無聊)。但是我想,比如說儒家,孔子走了,似乎也沒有指定誰來當接班人,但是後來的孟子,被後世奉爲“亞聖”,然後到了荀子,又成了繼承衣缽的掌門大弟子。當然曆朝曆代都有大儒,比如說漢代的董仲舒——雖說他不是一個純粹的儒學份子,但是他對于獨尊儒學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巨大的;到宋代,又有了陳朱理學,這個理學的根子,還是離不開儒學,以解釋五經四書爲宗旨。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家曆朝曆代雖說沒有教主,但是起碼傳到了叁代,即荀子這一代,這是有目共睹的。再看看基督教,從天主到耶稣,也是有著傳承關系;而伊斯蘭教,從穆罕默德之後,有了四大哈裏發,也有一定的傳承關系。但是,我們將這些偉承彙兌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就是說在傳承之中,會有沖突和矛盾,大家在闡釋教主經典的過程中,會下意識或無意識地或多或少地滲入了個人的一些觀點,結果使經典的本來教義越走越遠。除了儒家之外——它不能稱作是一門宗教,而只能說是一種思想流派——當今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宗教,都有一套清規戒律,這是各大宗教的共同特點。而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點在于,佛教不僅所規定的戒條比較多,而且還規定得比較細碎,甚至把戒律提到了“以戒爲師”的高度,所以佛教對于戒的重視,在其他各大宗教中,是絕無僅有的。而在戒律之下,還有很多結合本國實際情況而製定出的“清規”。在現實生活中,清規所起的作用往往比戒律來得更爲直接,比如說很多佛教弟子開口閉口總是“清規戒律”,“清規”前,“戒律”居後,這就是異教國土化的一個最直接的變通反映。當然,對于戒律和清規,若從純學術純思想的角度去分析,這裏面還有很多話題可以講。

  

  這位薄拘羅尊者,居住在竹林精舍。有一天,有一個異學外道去拜訪他。印度的外道很多,是哪種外道?我想在原始佛教時代,祼形外道,也就是所謂的尼乾子,一般與佛教走得比較近,因此,在巴利本中就表述爲“裸形梵志迦葉”。這個異學與薄拘羅很熟,在薄拘羅未出家時,他們就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今天吃過午飯以後,閑來沒事,就前後轉悠,一不留神,就轉悠到薄拘羅這個地方來了。可以說,這叫“無意識中的有意識”,表面上若無其事,漫無目的(即經中所說的“仿佯”),實際上他是有目標的。他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想到薄拘羅這個地方,請教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賢者薄拘羅,汝于此正法、律中學道幾時?”通俗地講,就是問薄拘羅你修學佛法共有多少個年頭了?

  

  薄拘羅回答說:“我于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

  

  其實這句話可以稍加探究一下。我們知道,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一說爲四十五年,此處按前者計算),就算薄拘羅是在佛陀說法的中期出家,算二十五年,那麼八十年減去二十四年,等于五十六年。也就是說,此時距佛陀滅度已經有五十六年了。退一步說,就算佛陀成道後薄拘羅很快出家,當他出家達到八十年的時候,距佛陀滅度也有叁十多年了。那麼說經中說“佛般涅槃後不久”,這個“不久”,並不是叁年五年,而是叁十年五十年之後的事情了。因此可以這麼說,薄拘羅說此法時,其時間應該是處于第一次佛經結集和第二次佛經結集之間。而這期間,也是佛教高僧大德紛紛離世的高峰期。此時,像諸如十大弟子和絕大多數的上座弟子,基本上都離開人世了。而薄拘羅一直活到了一百六十歲,他在此時,可以說是位領袖級別的人物。除了他之外,從資格上講,誰能與他比肩?

  

  這位異學繼續問道:“薄拘羅,你開始學佛已來,是否産生過男女性欲之事嗎?”說得更加直白一點,這個異學直接問薄拘羅:你自從出家以來,是否想過女人?出家的師付們時常會遇到這種情形。很多對佛教不了解的人,見到男衆比丘,有時就會毫不忌諱地問這問那,什麼都感到很好奇,有的動機不正,純粹就是拿出家師付們尋開心似地抛根問底。比如說,師付啊,你爲什麼要出家啊?你們出家後討不討老婆啊?沒有女人日子怎麼過啊?如此等等,這些人的提問方式十分低劣,令人生厭。面對異學提出的這個刁鑽的問題,尊者薄拘羅是如何回答的呢?

  

  薄拘羅說:“汝莫作是問,更問余事:賢者薄拘羅!于此正法、律中學道已來八十年,頗憶曾起欲想耶?異學!汝應作是問。”若用現在的話來表述,可以翻譯爲:“薄拘羅尊者,你自從學道以來,是否産生過非份的念想嗎?”我的觀點是,比丘以學道求解脫爲本份,以證悟解脫以外的事爲非份。

  

  接下來,薄拘羅談了自己所具有的十一個“未曾有法”,也就是他所具備的十一個難得之處。它們分別是:

  

  1、八十年中,從未産生過貢高的念想;

  

  2、學道八十年,從未有過非份之想(欲想);

  

  3、八十年堅持服穿糞掃衣,並未因爲自己八十年中穿服糞掃衣而産生貢高我慢之心;

  

  4、八十年中持糞掃衣,“未曾憶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請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針縫衣,未曾持針縫囊,乃至一縷”;

  

  5、乞食八十年,從來沒有覺得自己乞食八十年而起貢高之心;

  

  6、乞食八十年,“未曾憶受居士請,未曾超越乞食,未曾從大家乞食于中當得淨好極妙豐饒食啖含消,未曾視女人面,未曾憶入比丘尼坊中,未曾憶與比丘尼共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

  

  7、學道八十年來,“未曾憶畜沙彌,未曾憶爲白衣說法,乃至四句頌亦不爲說”;

  

  8、學道八十年,“未曾有病,乃至彈指頃頭痛者;未曾憶服藥,乃至一片诃梨勒”;——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所謂的“诃梨勒”是一種叫“诃子樹”上面所結的果實,它的藥效是“敗毒抗癌、澀腸止瀉、斂肺保津”。《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稱:“诃梨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藥中王。”

  

  9、“我結跏趺坐,于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樹”;

  

  10、“我于叁日夜中得叁達證”(“叁達證”即爲“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11、“我結跏趺坐而般涅槃”。

  

《漫說《中阿含》(卷八)~C 叁、薄拘羅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