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八)~C 叁、薄拘羅經▪P2

  ..續本文上一頁lign="left">  

  

  上述有關薄拘羅尊者所具有的十一個未曾有法,有幾點需要講一講。

  

  1、關于第叁點,說薄拘羅八十年中一直穿著糞掃衣,這種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可能性極大,用“真實不虛”來形容,並不爲過。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在佛陀時代,修苦行是一種很傳統很時髦而且是很有市場的修行方式。佛陀初出家的六年,就是采用了極端苦行的方式來修行,到最後把自己折磨得痛苦不堪,要不是及時食用了牧羊女供養了食物,可以說,到今天爲止,我們仍舊生活在黑暗之中。佛陀成道之初,就意識到光靠極端的苦行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于是就果斷地放棄了苦行。但是我們需要說明的是,佛陀放棄苦行,不等于從此開始享受生活。我們要知道,佛陀要放棄的是極端的苦行,對于生活之中的一般苦行,佛陀從來沒有明確地表示過反對意見。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葉號稱“苦行第一”,並被後世奉爲禅宗初祖。他一生苦修,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說明真正的禅修,就是要抛棄掉物質享受,淡化甚至是排斥對于物質利益的欲想。佛陀滅度以後,苦行之風在印度很是流行。往深一步講,佛教叛逆提婆達多在他的主張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主張極端苦行,他的這一主張在當時還真地迷惑了不少人。因此我說薄拘羅尊者八十年中穿服糞掃衣的說法,是完全成立的。

  

  2、是關于第六點,這段話很有意思,我們不妨再看一下。“未曾憶受居士請,未曾超越乞食,未曾從大家乞食于中當得淨好極妙豐饒食啖含消,未曾視女人面,未曾憶入比丘尼坊中,未曾憶與比丘尼共相問訊,乃至道路亦不共語。”其中的“未曾受居士請”,就是從來不到居士家裏去吃飯,怎麼請也不去,這是一種典型的苦行法門。我們從經典中,可以看到佛陀一般不拒絕居士們的飯食供養,而這位薄拘羅卻從不到居士家裏去應供,的確是行苦行。“未曾超越乞食”,就是乞食時不會挑選,專挑富人家卻乞食,也就是後來的所謂“淨好極妙豐饒”之食,這種事是爲薄拘羅所不齒的。後面的話很值得玩味——“未曾視女人面”,就是說從來不會主動擡眼去看女人,這是對上面異學提問的“頗憶曾行淫欲事耶”的間接答複。這位薄拘羅尊者做的很堅決也很徹底,不要去想女人,就是女人打自己身邊走過,他連眼皮都不擡一下,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那麼對于比丘尼的態度呢?主要有叁點。第一,從來不到比丘尼的寮房中去;第二,不與比丘尼相互問訊。這個“問訊”,就是指彼此見面後合掌,然後說些吉祥平安之類的寒暄話;第叁,如果與比丘尼在半路上見面時,從來不與比丘尼說話,見了如同沒見一樣,“熟視無睹”,形同陌路人。關于比丘與比丘尼的關系,在大陸佛教界,二者可謂泾渭分明,男衆與女衆基本上都是分寺而居。而在臺灣佛教界,這點做得有些超前,一座叢林很多都是二衆道場共修。當然,時代在發展,人的思想在進步,再說臺灣有臺灣的特殊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3、關于第七點,有兩個方面需要說說。第一個就是“畜沙彌”。我想在這裏,可以解釋爲“招收出家弟子”更爲妥貼。沙彌是出家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衆,所謂“畜”,一是陪伴,二是照顧,就是幫自己幹點雜事,順便對自己的身體和起居也有個照應——畢竟是一百來歲的老人家了。第二個就是“未曾憶爲白衣說法”。這裏的“白衣”,就是指除出家以外的俗家人,其範圍極廣。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所謂“小乘”的自利思想了。從境界上說,薄拘羅可謂證得羅漢境界的“聖人”,他完全有資格去教化世人。可是他堅決不肯,就是連說極短的“四句頌”也不肯說,可見他是不想與世人多啰索的。爲什麼會這樣呢?我想這要從薄拘羅自身的個性特征和當時的曆史環境來考慮。從性格上講,願意修苦行,他不看女人,就是連出家的比丘尼,他也不與她們說一句話,從來不打招呼。這樣秉性的人,比較內向,他不太願意與人交往和交流,如果讓他向大衆說法開示,那是不可思議的。至于當時的社會曆史環境,這個需要作進一步分析。我的觀點是,能不能因爲薄拘羅不願意向白衣說法,從而就推論出它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小乘境界呢?我覺得不能下這樣的定論。

  

  4、關于第八點,因爲薄拘羅這個人很長壽,而且也極少生病,因而他說他自己從不吃藥。身體好除了遺傳因素外,與一個人的後天生活方式和心境狀態有著莫大的關聯。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就薄拘羅養生這個話題,可以深入作些探討。

  

  5、關于第九點,“我結跏趺坐,于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樹”。對于“結跏趺坐”這個詞,很多人都很熟悉,而且都知道其坐法。但是,這種坐姿可不可以背靠著某一物體呢?這個問題需要探究。一般而言,比如在禅堂裏,在參禅打坐時,背後都嚴禁靠著牆壁或者其他東西,據說它不利于氣血流暢容易走火入魔。但是,通過薄拘羅的這句話,我們從反面就可得出當時的確有一部分人,在結跏趺坐時,背後靠倚著牆壁或大樹的。古時很多都在樹下坐禅,有時坐累了,就順勢將背靠在樹幹上,自然會舒服一點;可是這樣會嚴重妨礙修行進程,使得習禅會事倍功半。但是究竟爲什麼不可以背靠著壁樹,尚需要請教一些老禅師,方才知曉個中奧妙。

  以上就談這麼多,其余未盡之言,留在以後再說。(2009。02.08.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八)~C 叁、薄拘羅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