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ign="left">
上述有关薄拘罗尊者所具有的十一个未曾有法,有几点需要讲一讲。
1、关于第三点,说薄拘罗八十年中一直穿着粪扫衣,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可能性极大,用“真实不虚”来形容,并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佛陀时代,修苦行是一种很传统很时髦而且是很有市场的修行方式。佛陀初出家的六年,就是采用了极端苦行的方式来修行,到最后把自己折磨得痛苦不堪,要不是及时食用了牧羊女供养了食物,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我们仍旧生活在黑暗之中。佛陀成道之初,就意识到光靠极端的苦行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于是就果断地放弃了苦行。但是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佛陀放弃苦行,不等于从此开始享受生活。我们要知道,佛陀要放弃的是极端的苦行,对于生活之中的一般苦行,佛陀从来没有明确地表示过反对意见。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叶号称“苦行第一”,并被后世奉为禅宗初祖。他一生苦修,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说明真正的禅修,就是要抛弃掉物质享受,淡化甚至是排斥对于物质利益的欲想。佛陀灭度以后,苦行之风在印度很是流行。往深一步讲,佛教叛逆提婆达多在他的主张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张极端苦行,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还真地迷惑了不少人。因此我说薄拘罗尊者八十年中穿服粪扫衣的说法,是完全成立的。
2、是关于第六点,这段话很有意思,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未曾忆受居士请,未曾超越乞食,未曾从大家乞食于中当得净好极妙丰饶食啖含消,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忆入比丘尼坊中,未曾忆与比丘尼共相问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其中的“未曾受居士请”,就是从来不到居士家里去吃饭,怎么请也不去,这是一种典型的苦行法门。我们从经典中,可以看到佛陀一般不拒绝居士们的饭食供养,而这位薄拘罗却从不到居士家里去应供,的确是行苦行。“未曾超越乞食”,就是乞食时不会挑选,专挑富人家却乞食,也就是后来的所谓“净好极妙丰饶”之食,这种事是为薄拘罗所不齿的。后面的话很值得玩味——“未曾视女人面”,就是说从来不会主动抬眼去看女人,这是对上面异学提问的“颇忆曾行淫欲事耶”的间接答复。这位薄拘罗尊者做的很坚决也很彻底,不要去想女人,就是女人打自己身边走过,他连眼皮都不抬一下,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那么对于比丘尼的态度呢?主要有三点。第一,从来不到比丘尼的寮房中去;第二,不与比丘尼相互问讯。这个“问讯”,就是指彼此见面后合掌,然后说些吉祥平安之类的寒暄话;第三,如果与比丘尼在半路上见面时,从来不与比丘尼说话,见了如同没见一样,“熟视无睹”,形同陌路人。关于比丘与比丘尼的关系,在大陆佛教界,二者可谓泾渭分明,男众与女众基本上都是分寺而居。而在台湾佛教界,这点做得有些超前,一座丛林很多都是二众道场共修。当然,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在进步,再说台湾有台湾的特殊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3、关于第七点,有两个方面需要说说。第一个就是“畜沙弥”。我想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招收出家弟子”更为妥贴。沙弥是出家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众,所谓“畜”,一是陪伴,二是照顾,就是帮自己干点杂事,顺便对自己的身体和起居也有个照应——毕竟是一百来岁的老人家了。第二个就是“未曾忆为白衣说法”。这里的“白衣”,就是指除出家以外的俗家人,其范围极广。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小乘”的自利思想了。从境界上说,薄拘罗可谓证得罗汉境界的“圣人”,他完全有资格去教化世人。可是他坚决不肯,就是连说极短的“四句颂”也不肯说,可见他是不想与世人多啰索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要从薄拘罗自身的个性特征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考虑。从性格上讲,愿意修苦行,他不看女人,就是连出家的比丘尼,他也不与她们说一句话,从来不打招呼。这样秉性的人,比较内向,他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和交流,如果让他向大众说法开示,那是不可思议的。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这个需要作进一步分析。我的观点是,能不能因为薄拘罗不愿意向白衣说法,从而就推论出它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小乘境界呢?我觉得不能下这样的定论。
4、关于第八点,因为薄拘罗这个人很长寿,而且也极少生病,因而他说他自己从不吃药。身体好除了遗传因素外,与一个人的后天生活方式和心境状态有着莫大的关联。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就薄拘罗养生这个话题,可以深入作些探讨。
5、关于第九点,“我结跏趺坐,于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树”。对于“结跏趺坐”这个词,很多人都很熟悉,而且都知道其坐法。但是,这种坐姿可不可以背靠着某一物体呢?这个问题需要探究。一般而言,比如在禅堂里,在参禅打坐时,背后都严禁靠着墙壁或者其他东西,据说它不利于气血流畅容易走火入魔。但是,通过薄拘罗的这句话,我们从反面就可得出当时的确有一部分人,在结跏趺坐时,背后靠倚着墙壁或大树的。古时很多都在树下坐禅,有时坐累了,就顺势将背靠在树干上,自然会舒服一点;可是这样会严重妨碍修行进程,使得习禅会事倍功半。但是究竟为什么不可以背靠着壁树,尚需要请教一些老禅师,方才知晓个中奥妙。
以上就谈这么多,其余未尽之言,留在以后再说。(2009。02.08.于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八)~C 三、薄拘罗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