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一)~A 一、善法经

  

漫说《中阿含》(一)

  

界 定

  

(卷一)

  

一、善法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本经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假如一位比丘成就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的七法的话,便能在于贤圣得欢乐处,而正趣于漏尽。

  

  关于这部《善法经》,它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七法”的解释。关于这个“七法”,我们若回过头去,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经提到过,那就是《长阿含经》的第二卷,即《游行经第二中》,里面有七法,有七善法数种。只是这里的七法,与那里的七法名相一样,但内容却是有着显著的区别。

  

  佛陀讲这部经时,在哪里呢?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关于这个地方,大家都很熟悉,我在前面也大略地讲了一些,在这里我就不多述说了。佛陀今天给诸位比丘所讲的,就是这个“七法”。佛陀对在座的各位比丘说:“我今天给大家所讲的主题,就是七法。如果你们中间有哪位比丘能够成就七法的话,那么对于贤圣之道,就能得到欢喜与安乐,从而会彻底地断尽烦恼。”那么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便是经中所说的“贤圣”。我们知道,佛陀每次讲经说法时,一般都会有“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在一旁听讲。而这1250位大比丘,据《阿弥陀经》上讲,他们都已经证得了大阿罗汉的地位,阿罗汉事实上就是圣贤之位。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细微的差别,就是严格来讲,只有佛陀一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圣”,佛陀的弟子们,无论是菩萨还是罗汉,均只能称作“贤”,而不能称作“圣”。因为在原始佛教时代,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是人天导师,也是各位菩萨罗汉的导师,因此他称作“圣”,是名副其实的,而佛的弟子们,虽然他们都证得了圣果,但是也只能称之为“贤”,因此经中佛陀称比丘们可以成就“贤圣”,“贤”居前为主,“圣”居后为辅,我们在这里需要圣之有所区别。

  

  佛陀在这部经中,重点就是对上述“七法”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七法的具体内容。

  

  七法内容: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

  

  上面的七法,其实就是七知道法,也就是懂得七种道理或七种规则。由于它们每个名字前面都冠以“知”,因此,将它们称之为“七知法”,似乎更为妥贴。那么下面就是对上述七法的详细解释。

  

  1、知法

  

  知法的内容细分为十二种,也就是十二部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

  

  第一,是正经。什么叫正经?就是十二部经的契经,即那些契合众生根基、符合佛教义理的经典,也就是那些散文体的经典,用一句话概括为: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第二,歌咏。什么叫歌咏呢?就是那些可以歌颂的诗文。我们在佛经中时常可以看到,比如说《观音菩萨普门品》,前面是佛陀对于无尽意菩萨所提问题的解答,最后面佛陀再用偈语的形式将前面所讲的经文进行归纳,这些归纳的诗偈,就是歌咏。它有两方面的功用,一是重述前面的经义,二是补阙,由于长行所说未尽,复以颂文补充。我们在《长阿含》的相关经典里面,也时常见到这种形式,它既有散文形式,也有韵文形式。

  

  第三,是记说。什么叫记说呢?我们在前面的相关文章里,曾经专门谈到过佛对众生的授记,这个记说,就是与授记等义。比如说佛陀时常会遇到一些弟子甚至是外道来请教问题,佛陀就予以方便回答与解说。然后佛陀在赞叹某人的功德时,往往会顺便对某人后世的相关情况进行一些预言,这些就是记说。

  

  第四,偈咃,又称为伽陀、孤起,它全部是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说。它与歌咏在总体上有相仿之处,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一是伽陀只是以韵文形式,并无散文形式;二是伽陀与前后教说的内容并无直接的关系;三是伽陀虽然是同样形式的偈颂,但它是依感兴而立,为无问自说。这些都与歌咏有着很大的差异。

  

  第五,因缘。是指诸法生灭缘起的一些教化法门,或者说自然界的一些运行规律。缘起论是佛教各种义理的理论基石,佛法区别于古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的缘起论,这种观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谈及。但这里的因缘,是指佛陀说法的缘起,比如各种经典中的“序品”,就是讲经因缘。

  

  第六,撰录。什么叫撰录呢?就是佛陀在说法时,为了方便说法,往往会采取一些譬喻的方式,将佛法的义理委婉间接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听闻者能够快速地接受并领悟。而将佛陀的这些譬喻进行汇集,就是撰录。像广为大家熟知的《百喻经》、《杂譬喻经》等,都是属于此类。

  

  第七,本起。通俗地讲,本起就是佛陀说法的缘起。在经典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如是我闻”,或者以“此实在是由于世尊所说”之语为起始这样的语句,这就是本起。有时,佛陀也会讲述弟子们在宿世之事,比如说佛陀在《华严经》里,就曾对弟子们说,观音菩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但为度众生,而示现菩萨相,这也是本起的一种方式。

  

  第八,此说。此说就是“自说”,就是佛陀有时在说法时,往往有感而发,前面讲了一些经文,而后以偈颂的方式进行宣说,它是佛陀随意欢喜所说之句。它的特点是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

  

  第九,生处。什么叫生处呢?生处就是述说佛陀前世的一些情况,比如说佛陀前世曾为九色鹿,前世曾投崖饲虎,曾为仙人,曾为转轮圣王等等,就是述说世尊前世的一些因缘。这些前世的因缘在《佛本生经》里有着集中的体现。

  

  第十,广解。音译毗佛略,即对深奥义理作广大之解,又称作方广。比如说,有的弟子不满足于阿罗汉果位,发心回小向大,广度众生,佛陀这时候就会向弟子们由浅入深地宣讲一些菩萨道的真理,因此广解可以理解为大乘经典。

  

  第十一,未曾有法。这些经典主要记载着佛陀及诸弟子稀有之事,比如“阿难有四未曾有之法”等,或以未曾有之法来称叹佛陀功德的奇特。

  

  第十二,说义。又称作论议,它是指经之批注,记载着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说得简单点,它是佛陀对佛已所说经典的一个大体分类,后来天台宗的五时分教,就是从这些说义中演变而来。

  

  关于此十二部,可谓大小乘共通,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有人就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也有人称除了记别、自说、方广以外,其余九部皆属小乘经。另外还有种种说法,此处不一一列举。然在我看来,从本质上来讲,法法圆融,十二部经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所分者,概主因不外是缘于众生的根机所摄,故而勉为其难,才区分出大乘小乘、藏通别圆。从原始佛教的立场上看来,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大小乘之别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一说四十五年),都是处在流动不居的云游环境之下,因此大部分经典,也是只言片语,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部头经典,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后世的整理编辑而成,故而才有所谓大小乘之判教。发心广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固然值得赞叹,但是一心想了却生死,从此永诀娑婆,难道就一定要加以指责?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械地把佛法区分为大乘小乘,本身就是一种偏执之举。

  

  2、知义

  

  什么叫做知义呢?“谓比丘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为知义也。”这句话看上去有点别扭,但是我们若用心体会,便会了然于胸。这里的“彼彼”,可以理解为“种种”、“各种”,也就是比丘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法、各种经、各种戒都烂熟于胸,而且都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知义”。因为我们在领会佛法的时候,决不能机械,也不能教条。如果我们细心地把一些经典进行对比,会发现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果对佛法把握得不圆融,就会心生疑窦,心想是不是口述者把佛陀的原话记错了?或者说是不是翻译者没有翻译正确,抑或是在传承过程中的以讹传讹?当然,产生这些想法,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一位精进上求的比丘,对这些问题不得不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比如说我们看一个女子,从正面看,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从侧面看,却其貌不扬,比例失调;如果在澡堂里看见她,却是瘦骨嶙峋,变得十分碍眼;如果她死后变成一堆骨灰,我们恐怕连看一眼的兴致都没有了。那么,这位女子到底是好看还是难看呢?没有统一的标准,关键你是从哪个角度上看。但是,如果你从无常的角度去把握,进而领会到人生无常,无论美丑,皆是虚妄,那么此时,你就“知义”啦!

  

  3、知时

  

  什么叫比丘的知时?就是比丘知道什么时候修下相,什么时候修高相,什么时…

《漫说《中阿含》(卷一)~A 一、善法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