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一)~A 一、善法经▪P2

  ..续本文上一页候修舍相。这里有三个名相需要搞清楚,即下相、高相、舍相。关于这三个,可以解释为下等事相、高等事相与中等事相。但是各个经典记载不完全相同。在《七知经》中作“知是时可惟寂灭想,是时不惟受行想,是时可惟慎护想。”巴利本作“此是说示之时,此是质问之時,此是专心努之时,此是燕坐之时。”《杂阿含经》卷三十六作“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但究竟什么是下相、高相与舍相呢?根据上面的提示,再结合我自己的个人浅见,我觉得可以把它们分别为:所谓下相,就是指狭义的实相,也即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所谓高相,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空相,是指诸法皆空的体相,它是从因缘聚合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所谓舍相,就是中道,即不落于实,也不落于空,而是行中庸之道,它远离各种极端,对生活既不讲极乐,也不讲极苦,是远离一切偏执的认识境界。

  

  4、知节

  

  什么叫知节?用通俗的一句话讲,叫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说,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该说话的时候就大胆地讲,不要结结巴巴;该闭嘴的时候就一句话不要讲,不要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这个里的“节”,事实上就是指的是“度”,把握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限定在一个必要的尺度之内,进退有序,不骄不躁,不亢不卑。在修行道路上,我们凡夫对这个“度”把握得很不好,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去打牌;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赖在床上睡懒觉;比丘寅时初要起床上早殿,可是晚上熬夜,早上起不来;出家人不干出家人的本份事,一天到晚沉湎于功名利禄,忙于走街串巷,这些都是不知节的行为。在佛经里有一个譬喻,讲的是一个公鸡,大清早不打鸣,它却喜欢在大家做活时鸣个没完没了。后来主人实在气不过,就取消了它打鸣的权利。因此,佛陀在这里所讲的比丘要知节,实在是很有道理啊!

  

  5、知己

  

  这里的知己,与我们平常所讲的那个朋友之间互为知己不一样。那个知己,是指别人了解我们;而此处的知己,指的是比丘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侧重于自省与内省。按照佛陀的说法,就是比丘时时都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糊里糊涂过生活。比如说,我是有信仰的人,我可以持戒,而且必须持戒;我能做到多闻,我能布施,我能求到智慧,我能拥有辩才,我能懂得教法,我对自己的一切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问题是我们很多比丘对别人倒知道的清清楚楚,什么台北101大楼有多高,有多少层,里面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哪个人有什么嗜好,有些什么小毛病,有哪些事情被他揪住了尾巴;大到宇宙空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个人恩怨,细小琐事,他无一不知。可是你问他今天持戒怎么样,对佛法有了什么新的体会,行了哪些好事,身上还有哪些毛病尚需改正……一谈及他自己的事情,他是一片两眼空空,一片茫然。这些在佛陀看来,都是不自知的积习在起作用。这个作用,是反作用,是走向恶道的作用,不是趣向觉道的正作用。

  

  6、知众

  

  上面讲的是比丘要知己,这里讲的是比丘要知众,也就是了解别人。了解哪些人呢?佛经里讲需要了解四种人,即刹帝利众、梵志众、居士众以及沙门众。如果我们扩展而来,就是要知道一切众。为什么要对一切众都要了解呢?其实说起来很有道理,这也是佛法与世俗法的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看,古印度是一个对门第出身极其重视的国度,各种姓之间的鸿沟,往往难以逾越。刹帝利有刹帝利的规矩,婆罗门有婆罗门的一套规矩,大家都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比丘们需要对之了解。那时候的比丘都是托钵外出募化斋饭的,到人家去乞食,不懂得人家的规矩,肯定不行。而且,各个种姓之间有着互不尽同的礼仪,比丘们往往会收到各个种姓的供养邀请,因此到这些人家里去,熟悉一下他们的人情世故,肯定是有所帮助的。另外,从教化的角度上讲,佛陀一贯讲究对机说法。佛陀是彻底的觉悟者,他能够分辨出众生的不同根机,可是普通的比丘众就没有那样的神通了,因此,了解一些各种姓的相关礼俗,对于佛法的广泛而快速地传播,以期度化更多的众生,当然是很有好处的。

  

  7、知人胜如

  

  什么叫做“知人胜如”呢?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人的根机的优劣,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看来能拥有这种功夫,很不一般。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功夫呢?这就需要从外相上进行分析与判断。佛经中列举了九种情况,这是一种由大到小的、由浅入深的探究方式。

  

  第一,比丘可以判断两种人,一种是有信仰的,一种是没有信仰的。一般有无宗教信仰,是比较容易判断出来的,只能对某个人的言行以及生活方式稍作观察,并不困难。佛经中对此的态度是:有信仰的,就称之为“胜”;无信信仰孤,就称之为“不如”,也就是“顽劣”。可以想像,一个人连起码的善恶观念都没有,若为非作歹毫无顾虑,那么这种人不仅下劣,而且是十分可怕了。

  

  第二,是对有信仰的人再进一步划分。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常去拜见出家比丘,去请教一些义理;而另一种则很少去寺院和比丘那里。前者称为之为胜,后者称之为劣。这里的“劣”,不能理解为坏蛋,而是说不太好,不太如法。

  

  第三,将数往拜见比丘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去比丘那里,对比丘很是恭敬礼拜,另一种是不礼敬比丘。这种情况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经常到出家师父那里去溜达,他们有时竟与出家师父勾肩搭背,甚至称兄道弟,虽然到比丘之处非常地勤快,但是没有一点恭敬心,他们纯粹就是为了找出家人寻开心,或者有求于比丘。这种人很是可恶,此种人理当远离。

  

  第四,礼敬比丘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向比丘问经访道的,一种是不问经不问道的。这种人我们也时常可见,他们见了师父,闭口不谈佛法,竟说些乌七八糟的世尘俗琐事,张家长李家短,罗罗嗦嗦没完没了。当然,现在心理学上有个时髦的名词,叫倾诉,西方有专门从事此业的人员,叫心理医生。而从宗教界角度上讲,就是说法师们也要像一位心理医生那样,没事时要倾听信众们的诉苦,让他们把胸中的苦楚与郁闷统统排遣出来,再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知正见。当然,如果能以此种方式度化众生,倒也是在行菩萨道。但问题是有些人纯粹是没事时找乐,他们倒不是为了诉苦,而是呈现出一种窥探隐私式的炫耀,这种人的动机有问题,作为出家比丘,对此应予当头棒喝。

  

  第五,问经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地听着师父的讲解,另一种是心猿意马,表面上十分虔诚,也默不作声,心里却是嘀咕个不停,打着自己的小九九,甚至在心里对师父的说教不屑一顾。而后一种人,便是十分地可恶了。

  

  第六,一心听经的人,也可以分作两种。一种人听了经法以后,就能按照师父说的去努力实施,去老实奉行;而另一种人则是听得很入神,可是出了师父的寮房,便把师父所讲的抛之脑后,当作了耳边风。

  

  第七,听法而能受持的人,也分为二种。一种是听法后能够悉心观察其中之义,用心体会与揣摩;而另一种则是听了就老实去做,却不会去用心体悟观察,因此,他们的层次也就停留在听闻与实施的层面,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八,闻法观义的人也有二种,一种为知法、知义、向于法、次于法、随顺于法、如法而行;另一种为不知法、不知义、不向于法,不次于法、不随顺于法、不如法而行。这话听起来有些不太懂,但是总结一下,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按照法则办事,这样才能称之为胜。反之,则称之为劣。比如说,有的人做事很热心,也很卖力,但是他所做的事往往成效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他做的事情,不合规,不如法,他是越帮越忙,越忙越乱。这种人,当然是没有多少功德可言的。

  

  第九,知法、知义、向于法、次于法、随顺于法、如法而行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为饶益自已,也饶益他人,饶益多人,而愍伤世间,为了天,为了人,而求义,及求饶益,而求安隐快乐;另一种则是相反。什么叫饶益?就是自己求得了佛法,从而在佛法中收获了法益。佛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既饶益自己,也饶益多人,这种就是菩萨的自利利他的行为。大乘菩萨道讲饶益有情,在六度法门里的首要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分三种,分别为财施、法施与无畏施。让佛法普利大家,就是一种法施。而更进一步说,这种布施是怀着悲悯众生疾苦的大慈大悲精神而施予的,这就是菩萨济世利人行为。他们的求法,求义,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这种悲愿是极其了不起的大丈夫行为呀!因此,佛陀对此种人是倍加赞叹:“此人于彼人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并且,佛陀还此作了一个譬喻:由于有奶牛,才会有牛奶;牛奶中提炼出奶酪,奶酪中提炼出生酥,从生酥中产生出熟酥,从熟酥中,才最终提炼出酥精。这个酥精,才最终具备醍醐之味,它就是五味之中最好的也是最为殊胜的。佛陀把上述的这种比丘,用酥精来加以形容,从而赞叹普利群生、利己度人的菩萨道精神,这样所求的法,才能称之为比丘最善之法。

  

   2008年11月14日草就于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一)~A 一、善法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