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一)
界 定
(卷一)
一、善法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本經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假如一位比丘成就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衆、知人勝如的七法的話,便能在于賢聖得歡樂處,而正趣于漏盡。
關于這部《善法經》,它的核心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對“七法”的解釋。關于這個“七法”,我們若回過頭去,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經提到過,那就是《長阿含經》的第二卷,即《遊行經第二中》,裏面有七法,有七善法數種。只是這裏的七法,與那裏的七法名相一樣,但內容卻是有著顯著的區別。
佛陀講這部經時,在哪裏呢?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關于這個地方,大家都很熟悉,我在前面也大略地講了一些,在這裏我就不多述說了。佛陀今天給諸位比丘所講的,就是這個“七法”。佛陀對在座的各位比丘說:“我今天給大家所講的主題,就是七法。如果你們中間有哪位比丘能夠成就七法的話,那麼對于賢聖之道,就能得到歡喜與安樂,從而會徹底地斷盡煩惱。”那麼在這裏,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便是經中所說的“賢聖”。我們知道,佛陀每次講經說法時,一般都會有“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在一旁聽講。而這1250位大比丘,據《阿彌陀經》上講,他們都已經證得了大阿羅漢的地位,阿羅漢事實上就是聖賢之位。但是這裏面還有一個細微的差別,就是嚴格來講,只有佛陀一人才能稱爲真正意義上的“聖”,佛陀的弟子們,無論是菩薩還是羅漢,均只能稱作“賢”,而不能稱作“聖”。因爲在原始佛教時代,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是人天導師,也是各位菩薩羅漢的導師,因此他稱作“聖”,是名副其實的,而佛的弟子們,雖然他們都證得了聖果,但是也只能稱之爲“賢”,因此經中佛陀稱比丘們可以成就“賢聖”,“賢”居前爲主,“聖”居後爲輔,我們在這裏需要聖之有所區別。
佛陀在這部經中,重點就是對上述“七法”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分解。讓我們首先來看看七法的具體內容。
七法內容: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衆,知人勝如。
上面的七法,其實就是七知道法,也就是懂得七種道理或七種規則。由于它們每個名字前面都冠以“知”,因此,將它們稱之爲“七知法”,似乎更爲妥貼。那麼下面就是對上述七法的詳細解釋。
1、知法
知法的內容細分爲十二種,也就是十二部經的總稱。具體表現爲:
第一,是正經。什麼叫正經?就是十二部經的契經,即那些契合衆生根基、符合佛教義理的經典,也就是那些散文體的經典,用一句話概括爲: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
第二,歌詠。什麼叫歌詠呢?就是那些可以歌頌的詩文。我們在佛經中時常可以看到,比如說《觀音菩薩普門品》,前面是佛陀對于無盡意菩薩所提問題的解答,最後面佛陀再用偈語的形式將前面所講的經文進行歸納,這些歸納的詩偈,就是歌詠。它有兩方面的功用,一是重述前面的經義,二是補阙,由于長行所說未盡,複以頌文補充。我們在《長阿含》的相關經典裏面,也時常見到這種形式,它既有散文形式,也有韻文形式。
第叁,是記說。什麼叫記說呢?我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裏,曾經專門談到過佛對衆生的授記,這個記說,就是與授記等義。比如說佛陀時常會遇到一些弟子甚至是外道來請教問題,佛陀就予以方便回答與解說。然後佛陀在贊歎某人的功德時,往往會順便對某人後世的相關情況進行一些預言,這些就是記說。
第四,偈咃,又稱爲伽陀、孤起,它全部是以偈頌來記載佛陀的教說。它與歌詠在總體上有相仿之處,但是二者還是有所區別的。一是伽陀只是以韻文形式,並無散文形式;二是伽陀與前後教說的內容並無直接的關系;叁是伽陀雖然是同樣形式的偈頌,但它是依感興而立,爲無問自說。這些都與歌詠有著很大的差異。
第五,因緣。是指諸法生滅緣起的一些教化法門,或者說自然界的一些運行規律。緣起論是佛教各種義理的理論基石,佛法區別于古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它的緣起論,這種觀點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談及。但這裏的因緣,是指佛陀說法的緣起,比如各種經典中的“序品”,就是講經因緣。
第六,撰錄。什麼叫撰錄呢?就是佛陀在說法時,爲了方便說法,往往會采取一些譬喻的方式,將佛法的義理委婉間接地表達出來,從而使聽聞者能夠快速地接受並領悟。而將佛陀的這些譬喻進行彙集,就是撰錄。像廣爲大家熟知的《百喻經》、《雜譬喻經》等,都是屬于此類。
第七,本起。通俗地講,本起就是佛陀說法的緣起。在經典中,我們常常會見到“如是我聞”,或者以“此實在是由于世尊所說”之語爲起始這樣的語句,這就是本起。有時,佛陀也會講述弟子們在宿世之事,比如說佛陀在《華嚴經》裏,就曾對弟子們說,觀音菩薩很早以前就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爲度衆生,而示現菩薩相,這也是本起的一種方式。
第八,此說。此說就是“自說”,就是佛陀有時在說法時,往往有感而發,前面講了一些經文,而後以偈頌的方式進行宣說,它是佛陀隨意歡喜所說之句。它的特點是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
第九,生處。什麼叫生處呢?生處就是述說佛陀前世的一些情況,比如說佛陀前世曾爲九色鹿,前世曾投崖飼虎,曾爲仙人,曾爲轉輪聖王等等,就是述說世尊前世的一些因緣。這些前世的因緣在《佛本生經》裏有著集中的體現。
第十,廣解。音譯毗佛略,即對深奧義理作廣大之解,又稱作方廣。比如說,有的弟子不滿足于阿羅漢果位,發心回小向大,廣度衆生,佛陀這時候就會向弟子們由淺入深地宣講一些菩薩道的真理,因此廣解可以理解爲大乘經典。
第十一,未曾有法。這些經典主要記載著佛陀及諸弟子稀有之事,比如“阿難有四未曾有之法”等,或以未曾有之法來稱歎佛陀功德的奇特。
第十二,說義。又稱作論議,它是指經之批注,記載著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說得簡單點,它是佛陀對佛已所說經典的一個大體分類,後來天臺宗的五時分教,就是從這些說義中演變而來。
關于此十二部,可謂大小乘共通,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有人就稱惟方廣爲大乘獨有之經,也有人稱除了記別、自說、方廣以外,其余九部皆屬小乘經。另外還有種種說法,此處不一一列舉。然在我看來,從本質上來講,法法圓融,十二部經並無高下優劣之分。所分者,概主因不外是緣于衆生的根機所攝,故而勉爲其難,才區分出大乘小乘、藏通別圓。從原始佛教的立場上看來,是根本不存在什麼大小乘之別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一說四十五年),都是處在流動不居的雲遊環境之下,因此大部分經典,也是只言片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部頭經典,絕大多數都是經過後世的整理編輯而成,故而才有所謂大小乘之判教。發心廣度衆生,“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固然值得贊歎,但是一心想了卻生死,從此永訣娑婆,難道就一定要加以指責?從這個意義上講,機械地把佛法區分爲大乘小乘,本身就是一種偏執之舉。
2、知義
什麼叫做知義呢?“謂比丘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義,是謂比丘爲知義也。”這句話看上去有點別扭,但是我們若用心體會,便會了然于胸。這裏的“彼彼”,可以理解爲“種種”、“各種”,也就是比丘對佛陀所說的各種法、各種經、各種戒都爛熟于胸,而且都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否則,就不能稱之爲“知義”。因爲我們在領會佛法的時候,決不能機械,也不能教條。如果我們細心地把一些經典進行對比,會發現一些自相矛盾之處。如果對佛法把握得不圓融,就會心生疑窦,心想是不是口述者把佛陀的原話記錯了?或者說是不是翻譯者沒有翻譯正確,抑或是在傳承過程中的以訛傳訛?當然,産生這些想法,我覺得也是正常的。但是作爲一位精進上求的比丘,對這些問題不得不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比如說我們看一個女子,從正面看,婀娜多姿,妩媚動人;從側面看,卻其貌不揚,比例失調;如果在澡堂裏看見她,卻是瘦骨嶙峋,變得十分礙眼;如果她死後變成一堆骨灰,我們恐怕連看一眼的興致都沒有了。那麼,這位女子到底是好看還是難看呢?沒有統一的標准,關鍵你是從哪個角度上看。但是,如果你從無常的角度去把握,進而領會到人生無常,無論美醜,皆是虛妄,那麼此時,你就“知義”啦!
3、知時
什麼叫比丘的知時?就是比丘知道什麼時候修下相,什麼時候修高相,什麼時…
《漫說《中阿含》(卷一)~A 一、善法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