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缘方便经
说法地点:拘流沙国劫摩沙住处
参加人员:阿难
经中大意:此经是佛陀为阿难说佛教的根本教义,是重要教理——十二因缘法,依顺逆生灭的观法而说。此经虽说十二因缘法,然而经中至说明之阶段时,即和巴利原本同样的叙说九支缘起法。而且因缘法的说明,虽有三世两重的相续的说明,然而以相依相关的说明为全体的骨子之事,以及十二支中,以“爱”的说明为基础等事,是值得特别注意之处。又因缘法的说明中,曾叙述无我、七识住处,以及八解脱等。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在这部《大缘方便经》中,它主要是讲十二因缘法。而十二因缘法,是佛教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之一,凡是信仰佛教、研究佛教或者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士,都无法绕过这个十二因缘。佛教的义理千千万万,数不胜数,但是细究起来,它们都是建立在因缘所生法的基础之上,这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基调,而十二因缘,就是缘起论的细化与扩展。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与唯物辩证法不是很相似吗?我认为说它们之间“相似”是可以的,但千万不可忘记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根本区别,那就是佛教讲三世因果,既讲前世,也讲后世,更讲今世,它是以今世为立足点来讲前后世,它的侧重点是针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侧重于具备善恶种子的“八识”来谈因缘问题,它的重点不是谈物质世界。佛教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乃至革除我们原有的精神世界,从而构造一个崭新的完美的精神境界,然后用这个新的精神航标,来指导我们的身、口、意。因此,本经重点所谈的,就是这十二个因缘法门。另外,关于无我思想、七识住、八解脱等名相,我们在前面的经典阐述中都有所涉猎,在此就不一一加以解说了。
让我们跟着经典的思路往前走。
这部经典是佛陀对阿难而宣说,其中大部分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经文的开头,讲阿难大约在不久之前,听佛说过有关十二因缘的一些内容,因此他没事时就在琢磨佛陀所讲的话。按照他的想法,佛所说的十二因缘,大家都说这里面所蕴含的道理非常艰深,但是依他之见,这些道理很简单嘛,不就是十二个名词相互推演吗?但是阿难并没有自以为是,而是在他想了半天没有闹明白之后,就带着这个疑问,去当面请教佛陀。当见到佛陀以后,因为要请教问题,他就对着佛陀顶礼三拜,然后就把自己的疑问毫无保留地向世尊作了反映。他希冀从佛陀那里,得到最权威最究竟的答案。
世尊一听,就对阿难说:别,别,阿难,你千万不能存在这样的念头,你也千万不要这么认为,说起十二因缘,事实上它是很精深的一门义理。读到这里,我就有些感触了。凡是佛教信徒,尤其是一些出家的师付,对大乘佛教很是欣赏,把自利利他作为自己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脱离苦”,是师付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需要指明,我本人对大乘佛教没有半丝成见,我十分赞叹诸佛菩萨们的那种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但是我们可以稍加思考一下,我们讲“广度众生,利益有情”,这是没错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去“度”,拿什么去“利”呢?我们总不能与施主们一见面,就“阿弥陀佛”个不休吧?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具体出处记不清了,内容讲的是一个出家法师,别人邀请他去给大家做开示。这位老人家倒好,一上台,先来个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坐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背起了经文,让听众大跌眼镜。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背经文是错的,但是人家是请你去讲开示,不是请你去念经的,这点要搞清楚呀。当今净土法门很是流行,在一些高僧大德的倡导下,净土法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净土法门当然很好,它三根普被,适合任何人群,而且简单易行,难道不好吗?对于这些,我没有任何的指责之意,我只有赞叹。
那么我的感想从何而发呢?是从现实而发。每当我们谈到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之时,大部分的师付(当然是读过几年佛学院的师付们),都说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一聊起这些,他们都会侃侃而谈,从古至今,从因至果,可谓论说无碍。我们的心态和哪个一样呢?就是和此时的阿难一模一样!不就是十二因缘吗,这些都是小学生的水平,哪个出家人不知道?哪个出家人(尤其是佛学院的法师们)不能说上几句?就连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也说“如我意观,如在目前,以何为深”——我阿难怎么就看不出这十二因缘深在何处呢?可是世尊此时对阿难简直是当头一棒:“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缘法之光明,甚深难解!”从这段经文,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或者是了了数语,却蕴含着数不清道不尽的玄奥哲理。比如我们说“四谛”,简单的四个字:苦集灭道,多简单啊!但是你要仔细地分析它、推敲它,去修行验证它,当今僧众之中,几人能够做到?因此佛陀接着对阿难说:“此十二因缘难见难知,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未见缘者,若思量观察分别其义者,则皆荒迷,无能见者。”我想,我们对于佛法的理解,即使再高超,比起诸天梵众来,大约还要相差十万八千里。他们尚且都“荒迷,无能见者”,何况我们?
在正式谈经文之前,我们有必要把十二因缘的内容先大致了解一下。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说十二缘起,它的主旨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整个过程。它共由十个因素构成: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只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
在这里,佛陀首先是从最后一个,即从“老死”开始朝前面讲。佛陀的观点是:
人的老死,是有原因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生是老死的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现在所造之业,在未来就会引发下辈子的“生”,如果我们下辈子仍有生的话,那么它就是再未来的“老死”的缘。佛陀在这里把话说得很明白,他把老死作为一个着眼点,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溯源。那么,为什么会未来会有生呢,这个“生”是基于什么因缘而来的呢?佛陀说了,“有是生缘”,就是说这个“有”,乃是由于我们受烦恼的驱使而不断造业,而决定其次之果的,所以有就是未来的生的因缘。那么,再进一步追问:有的因缘是什么呢?答案是,取就是有的因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取就是执着,就是放不下想不开,说白了它就是一种烦恼。因为我们存有这种“取”,因而它就是“有”的因缘。那么,什么是取的因缘呢?回答是爱是取的因缘,因为爱就是生起各种爱欲之心;那么,什么是爱的因缘呢?答案是:“受”是爱的因缘。这个“受”是什么东西呢?它就是依于六根而感受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见到一朵花,然后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或者说自己对之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统称为“受”。如果再追问下去:谁是受的因缘呢?回答是“触”是受的因缘。因为触就是感触,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感知,我们与一种物体相接触,就会产生一种知觉,而这种触,就是受的因缘。那么什么是触的因缘呢?回答是六入是触的因缘,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造成主客对象的基本因素,这个触,是通过我们的六入而被感知。那么,什么是六入之缘?名色就是六入之缘。这里的“名”代表精神,色代表物质,名色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统称体,有了名与色,才会有六色,因此名色就是六入之缘。那么什么是名色之缘呢?“识”是名色之缘。这里的识,是指六识的全体,它们可以识别、分别一切之心,故为名色之缘。什么是识之缘呢?“行”就是识的因缘。行是指我们的一切行动,它不仅包括我们现世的行为和动作,同时还含盖前后世,所含范围极广,无论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都是由行而引发。那么什么是行之缘?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我们古往今来所构成的愚痴。佛陀在这里,用“痴”来替代无明,说明二者基本意思是相同的。
在上面,佛陀从逆反方向对十二因缘进行了一些探讨,即从“老死”起,至“无明”终,这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单单从我们一世来讲,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基本上就可获知我们所需要的一个答案,也就是把“无明”作为老死的最终源头。但是接下来,世尊又为我们从顺向的角度,再来分析十二因缘。
佛陀告诉阿难,正因为我们有了无明,才导致了我们的“行”,缘于行,才有了识;而有了识,缘于识,而有了名色;缘于名色,而有了六入;缘于六入,而有了触;缘于触,而有了受;缘于受,而有了爱;缘于爱,而有了取;缘于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了生;缘于生,才最终有了老、死、忧、悲、苦恼等大患所集聚的一切,这就是成为各种苦难的因缘。在这里我们顺便说明一下,从无明至老死,叫顺观;从老死至无明,是逆观。我们不要把这两种观法搞混淆或者搞…
《漫说《长阿含》(卷十)~B 二、大缘方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